天天看點

為官清廉,百姓擁戴!這位南安人本有一番大作為,命運卻跟他開玩笑

為官清廉,百姓擁戴!這位南安人本有一番大作為,命運卻跟他開玩笑

人物:鄭普

為官清廉,百姓擁戴!這位南安人本有一番大作為,命運卻跟他開玩笑

鄭普,字汝德,号海亭,南安石井鎮郭前村人,生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嘉靖(公元1532年)、壬辰聯捷進士,授無錫知縣。不久,升任戶部員外郎,又擢任雲南府知府,主持雲南軍政大事。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父母親相繼過世,鄭普前後居家數年。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守孝期滿進京面聖,因病去世,享年56歲。

遺迹:邦伯坊

為官清廉,百姓擁戴!這位南安人本有一番大作為,命運卻跟他開玩笑

邦伯坊為彰表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進士鄭普而建,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重建。

該牌坊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是南安唯一儲存完好的石牌坊。該牌坊四柱三間,高5.2米,寬6.2米,檐下豎匾浮雕,柱頂兩邊各立石獅,上刻“恩榮”,額坊兩面分别刻有“邦伯”與“地卿”。兩邊刻“巡按福建監察使王瑛立”及“泉州知府萬慶、南安縣知縣甘宮重修”。1998年被列為南安市文物保護機關。

寬民自儉留聲望

廉潔忠孝承家風

李楊瑜

這位南安人,是明朝嘉靖年間才華橫溢的聯捷進士,當過無錫知縣、南京戶部主事,為官清廉,政績斐然,深受百姓擁戴,上司薦舉。而在即将上任雲南府知府,主持軍政大事時,突遭家庭變故,父母相繼離世。自此,回家守孝數年,緻力于桑梓教化。

守孝期滿,進京面聖等待授官時,命運又跟他開了一個玩笑。當時還躊躇滿志的他,驟感熱疾,嘔血數鬥與世長辭,享年不過56歲,令人惋惜。

400多年風雨滄桑,為他而建的邦伯坊仍巋然于世,訴說着昔日榮光。

他是誰?為何在曆史長卷中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讓我們走進南安市石井鎮郭前村,揭開神秘面紗。

尋訪邦伯

石井,是一座地靈人傑的濱海古鎮。楊子山下,郭前村儲存完好的邦伯坊、朱文公祠、兆元閣、清水岩寺等古迹,讓這個小村落顯得古樸而厚重。在這座古村裡,居住着2000多個鄭氏後人。

為官清廉,百姓擁戴!這位南安人本有一番大作為,命運卻跟他開玩笑

邦伯坊上的聖旨牌。

從南安市區驅車前往郭前村約40分鐘,下車步行,走上頂鄉小路,遠遠便能看到兩座石牌坊,整體雄偉壯觀,頗為氣派,其中一座名曰“邦伯坊”。所謂邦伯者,即州牧、知府也。這座邦伯坊是明朝嘉靖年間,巡按福建監察禦史王瑛為鄉賢鄭普而立。

曆經400多年風雨洗禮,邦伯坊依然儲存完好。望着這曆經歲月的古牌坊,仿佛步入了一扇時光之門,随着斑駁的光影,鄭普的傳奇故事被娓娓道來。

追尋足迹,行至位于大慈林山腳下的鄭氏族墓,鄭普墓遷葬于此。鄭普是郭前鄭氏的七世祖,原先墓區荒蕪,墓碑等毀蕩無存,加上原先墓地所在地面臨征遷修路,裔孫等人深感焦慮。當時正值重修祖祠,族人便集資在大慈林山腳修建墓區,将鄭普等先人墓一并遷入。

為官清廉,百姓擁戴!這位南安人本有一番大作為,命運卻跟他開玩笑

鄭普墓(已遷新址)

拜谒完後,沿着山路來到了楊子山中清水岩寺。可見三開間殿宇古典式建築,附近有一“晚晴山房”,據說弘一法師曾到此挂錫。身臨其中,感受山中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是修身養性絕妙佳處。

在大殿前廊西牆上西向,有一塊長方圓首的大理石碑格外吸睛。“東南之澳,大海之濱,有山曰:‘楊子’。上有殿宇數層,昔人匾曰:‘清水岩’,謂其中有甘泉出石罅間,可以拟‘金焦牛首’之美,而‘古陸仙朱’之品也……”該碑文為鄭普所撰,詳細記錄了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他轉官歸省時與同窗聚會,曆述清水岩文教興盛、人才疊出之情,是研究南安沿海早期文教情況的重要史料。後人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勒石立碑。

僻靜之隅,輕撫石碑,聆聽曆史聲音,在清茗的氤氲煙氣之中,心也随同它飛越時間的溝壑。

寬民自儉

少年時期的鄭普,在楊子山楊林書院跟着老師黃钺學習。勤奮好學的他對老師教授的内容,都能了解、說清其深義,每每考試都不落人後。而後,他又到泉州府學習,學業成績位居學堂首位。嘉靖辛卯(公元1531年)鄉試,壬辰(公元1532年)會試,鄭普接連及第,高中進士,出任無錫知縣。

為官清廉,百姓擁戴!這位南安人本有一番大作為,命運卻跟他開玩笑

位于南安石井的鄭氏家廟,前身是鄭普故居。

當時的無錫縣素有“富名而多仕宦”之稱,官家競相搜刮百姓财物。鄭普上任後,沒有同流合污,嚴格限制自己,事事小心謹慎,不敢有絲毫懈怠。

深入調查後,鄭普指出百姓生活窘迫但田賦及各種捐稅過多的問題,并告誡富人們要由奢入儉。鄭普深知,改變民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于是,他以自身為表率,招待上級官員和客人一律從簡;無論是樓堂館所還是用船用車,從不輕易興建、動用;對待鄉紳士人,一向親和有度;還親自為縣裡的學生講授經義。而對待那些蠻橫無理、屢教不改之人,鄭普皆能不畏強權做出處罰。

在治理政務上,鄭普政績顯著。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無錫遭受旱災、蟲災。為了消滅蝗蟲,鄭普發放谷物數千斛,從百姓手中兌換等量的蝗蟲幼蟲。他耐心說服群眾,以借錢代糧交納稅收,這一舉措使得無錫納稅在大災之年率先于諸邑,戶部使者甚是歡喜嘉獎他,稱之為第一。

在鄭普的勵精圖治之下,無錫縣民風得到了改變,這也讓他深受百姓擁戴。得知鄭普的品行和政績後,上司多次褒揚舉薦他。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任期滿後,鄭普升調為南京戶部主事,主管維揚船運稅務。在那裡,鄭普待人依舊寬恕仁慈,為百姓辦了不少實事。因儲備糧陳積,加上地面潮濕導緻糧食腐爛,時常會有管理人是以被捕入獄,處罰相當嚴重。豹韬東倉就有一人如此,損失了百餘石大米。鄭普得知後,找到了大司農長暨諸禦史中丞,請求從寬處理,由此人自行補入損耗,才免受重判。

此後,他還免去了維揚小關口的征稅,減輕船戶負擔。雖隻有大關收稅,但仍能收取不少資金以備營運管理所需。不久,鄭普升任戶部員外郎,擢任雲南知府。

為官清廉,百姓擁戴!這位南安人本有一番大作為,命運卻跟他開玩笑

現存于石井清水岩的“會清水岩記”,為鄭普所撰。

家風使然

當世人都以為他能在仕途上大有作為時,命運和他開了個玩笑。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鄭普父親去世,母親憂思成疾于次年過世。父母離世對鄭普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他回家守孝六年期間,緻力于桑梓教化。

《郭前風采》一書上有記載,父親鄭元對鄭普影響至深。鄭元在當地頗有聲望,為人樂善好施、團結宗親,以侍奉雙親為大事,極盡孝道。當時,為29位因貧困不能下葬的鄉親料理後事,無不被鄉人信服。在饑荒年代,共同謀劃煮粥,巡視救助饑民無數。嘉靖年間,倭寇大肆侵占掠奪,沿海地區無法安甯,鄭元組織守衛鄉土的民兵,修武器、整編操練隊伍,倭寇聽聞不敢冒犯進攻。

古人重視家風,培養子女以孝為核心的倫理道德體系。從小耳濡目染,也讓鄭普胸懷淩雲,懂得進取,心系國家民族榮辱,要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人民謀福。

百善孝為先,鄭普每當上班前都會去給雙親請安。父親勸他,須臾不上公堂,公文便會堆積如山,辦事人員也需要等候許久。及時處理,方能讓百姓信任、安心。

鄭普痛恨那些不守法的人,還在無錫任職時,他會用棍棒毆打來處罰這些人。父親鄭雲告誡他,“誰不知毆打肌膚難以忍受其痛苦?百姓不知法律可以教育他,豈能用棍打?”

一日,有人贈與無錫當地的名菜佳肴給鄭普,鄭普奉上給父親品嘗,鄭元直言不諱:吃慣了粗茶淡飯,不願享用這些美食。為了孝敬而接受饋贈,無錫人這麼多,要如何拒絕?

第二年,鄭元不願意再享受鄭普領取的俸祿供養,傳回家鄉南安耕田。在父親的影響下,鄭普為政事事勤勉盡責謹慎擇取,聲望顯赫名聲在外。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守喪期滿,鄭普入朝陛見皇帝等待铨選,卻不幸驟感熱疾,嘔血數鬥與世長辭于京城,當時年不過五十六,令人惋惜。無錫百姓得知,身着孝服舉喪。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進士王慎中為其撰墓志銘。

精神遺存

縱觀鄭普一生,為官寬民自儉、政績斐然,為人子孝悌恭行。他還精通訓解闡述儒家經書之學,著有《海亭文集》,精通易經,曾與林希元談論《易》,主張“君子體《易》,隻取其意,不必執定卦義”。并強調學以緻用,反對那些死記硬背古書章節、句子,糾纏于文章内容、詞句方面的條理對錯。當時,林希元、王慎中在校對他的著作時,排除衆人的議論彰顯其與衆不同自成一家。

而今,石井“靖海門”南側仍留有鄭普撰寫的《平寇碑記》,記述泉州郡守程秀民率沿海一帶軍民抗擊倭寇戰績,可惜碑文風化,字迹難辨。

400多年的時光流逝,卻帶不走鄭普一生廉潔忠孝的精神遺存。

在郭前村東南環鄉路和西南鄉路的交會處,一座新牌坊已初現雛形。這座牌坊将命名為“進士鄭普故裡”,将建成鋼筋水泥石材幹挂結構,古式三門開,寬18米,高9米,坊頂為閩南古建築特色方格,配制對聯橫幅、風景石、鄭普曆史豐碑等配套設施。

這座牌坊是後人為弘揚鄭普精神、突出郭前曆史文化所立。可以看出,這一方人,正在盡力保護傳承,鄭普精神将被更多後人銘記。

(圖檔為本報記者李想拍攝。感謝郭前村鄭天柱、鄭進步、鄭世興對本次采訪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