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官清廉,百姓拥戴!这位南安人本有一番大作为,命运却跟他开玩笑

为官清廉,百姓拥戴!这位南安人本有一番大作为,命运却跟他开玩笑

人物:郑普

为官清廉,百姓拥戴!这位南安人本有一番大作为,命运却跟他开玩笑

郑普,字汝德,号海亭,南安石井镇郭前村人,生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嘉靖(公元1532年)、壬辰联捷进士,授无锡知县。不久,升任户部员外郎,又擢任云南府知府,主持云南军政大事。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父母亲相继过世,郑普前后居家数年。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守孝期满进京面圣,因病去世,享年56岁。

遗迹:邦伯坊

为官清廉,百姓拥戴!这位南安人本有一番大作为,命运却跟他开玩笑

邦伯坊为彰表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进士郑普而建,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重建。

该牌坊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南安唯一保存完好的石牌坊。该牌坊四柱三间,高5.2米,宽6.2米,檐下竖匾浮雕,柱顶两边各立石狮,上刻“恩荣”,额坊两面分别刻有“邦伯”与“地卿”。两边刻“巡按福建监察使王瑛立”及“泉州知府万庆、南安县知县甘宫重修”。1998年被列为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宽民自俭留声望

廉洁忠孝承家风

李杨瑜

这位南安人,是明朝嘉靖年间才华横溢的联捷进士,当过无锡知县、南京户部主事,为官清廉,政绩斐然,深受百姓拥戴,上司荐举。而在即将上任云南府知府,主持军政大事时,突遭家庭变故,父母相继离世。自此,回家守孝数年,致力于桑梓教化。

守孝期满,进京面圣等待授官时,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当时还踌躇满志的他,骤感热疾,呕血数斗与世长辞,享年不过56岁,令人惋惜。

400多年风雨沧桑,为他而建的邦伯坊仍岿然于世,诉说着昔日荣光。

他是谁?为何在历史长卷中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走进南安市石井镇郭前村,揭开神秘面纱。

寻访邦伯

石井,是一座地灵人杰的滨海古镇。杨子山下,郭前村保存完好的邦伯坊、朱文公祠、兆元阁、清水岩寺等古迹,让这个小村落显得古朴而厚重。在这座古村里,居住着2000多个郑氏后人。

为官清廉,百姓拥戴!这位南安人本有一番大作为,命运却跟他开玩笑

邦伯坊上的圣旨牌。

从南安市区驱车前往郭前村约40分钟,下车步行,走上顶乡小路,远远便能看到两座石牌坊,整体雄伟壮观,颇为气派,其中一座名曰“邦伯坊”。所谓邦伯者,即州牧、知府也。这座邦伯坊是明朝嘉靖年间,巡按福建监察御史王瑛为乡贤郑普而立。

历经400多年风雨洗礼,邦伯坊依然保存完好。望着这历经岁月的古牌坊,仿佛步入了一扇时光之门,随着斑驳的光影,郑普的传奇故事被娓娓道来。

追寻足迹,行至位于大慈林山脚下的郑氏族墓,郑普墓迁葬于此。郑普是郭前郑氏的七世祖,原先墓区荒芜,墓碑等毁荡无存,加上原先墓地所在地面临征迁修路,裔孙等人深感焦虑。当时正值重修祖祠,族人便集资在大慈林山脚修建墓区,将郑普等先人墓一并迁入。

为官清廉,百姓拥戴!这位南安人本有一番大作为,命运却跟他开玩笑

郑普墓(已迁新址)

拜谒完后,沿着山路来到了杨子山中清水岩寺。可见三开间殿宇古典式建筑,附近有一“晚晴山房”,据说弘一法师曾到此挂锡。身临其中,感受山中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修身养性绝妙佳处。

在大殿前廊西墙上西向,有一块长方圆首的大理石碑格外吸睛。“东南之澳,大海之滨,有山曰:‘杨子’。上有殿宇数层,昔人匾曰:‘清水岩’,谓其中有甘泉出石罅间,可以拟‘金焦牛首’之美,而‘古陆仙朱’之品也……”该碑文为郑普所撰,详细记录了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他转官归省时与同窗聚会,历述清水岩文教兴盛、人才迭出之情,是研究南安沿海早期文教情况的重要史料。后人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勒石立碑。

僻静之隅,轻抚石碑,聆听历史声音,在清茗的氤氲烟气之中,心也随同它飞越时间的沟壑。

宽民自俭

少年时期的郑普,在杨子山杨林书院跟着老师黄钺学习。勤奋好学的他对老师教授的内容,都能理解、说清其深义,每每考试都不落人后。而后,他又到泉州府学习,学业成绩位居学堂首位。嘉靖辛卯(公元1531年)乡试,壬辰(公元1532年)会试,郑普接连及第,高中进士,出任无锡知县。

为官清廉,百姓拥戴!这位南安人本有一番大作为,命运却跟他开玩笑

位于南安石井的郑氏家庙,前身是郑普故居。

当时的无锡县素有“富名而多仕宦”之称,官家竞相搜刮百姓财物。郑普上任后,没有同流合污,严格约束自己,事事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懈怠。

深入调查后,郑普指出百姓生活窘迫但田赋及各种捐税过多的问题,并告诫富人们要由奢入俭。郑普深知,改变民风,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于是,他以自身为表率,招待上级官员和客人一律从简;无论是楼堂馆所还是用船用车,从不轻易兴建、动用;对待乡绅士人,一向亲和有度;还亲自为县里的学生讲授经义。而对待那些蛮横无理、屡教不改之人,郑普皆能不畏强权做出处罚。

在治理政务上,郑普政绩显著。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无锡遭受旱灾、虫灾。为了消灭蝗虫,郑普发放谷物数千斛,从百姓手中兑换等量的蝗虫幼虫。他耐心说服民众,以借钱代粮交纳税收,这一举措使得无锡纳税在大灾之年率先于诸邑,户部使者甚是欢喜嘉奖他,称之为第一。

在郑普的励精图治之下,无锡县民风得到了改变,这也让他深受百姓拥戴。得知郑普的品行和政绩后,上司多次褒扬举荐他。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任期满后,郑普升调为南京户部主事,主管维扬船运税务。在那里,郑普待人依旧宽恕仁慈,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因储备粮陈积,加上地面潮湿导致粮食腐烂,时常会有管理人因此被捕入狱,处罚相当严重。豹韬东仓就有一人如此,损失了百余石大米。郑普得知后,找到了大司农长暨诸御史中丞,请求从宽处理,由此人自行补入损耗,才免受重判。

此后,他还免去了维扬小关口的征税,减轻船户负担。虽只有大关收税,但仍能收取不少资金以备运营管理所需。不久,郑普升任户部员外郎,擢任云南知府。

为官清廉,百姓拥戴!这位南安人本有一番大作为,命运却跟他开玩笑

现存于石井清水岩的“会清水岩记”,为郑普所撰。

家风使然

当世人都以为他能在仕途上大有作为时,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郑普父亲去世,母亲忧思成疾于次年过世。父母离世对郑普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他回家守孝六年期间,致力于桑梓教化。

《郭前风采》一书上有记载,父亲郑元对郑普影响至深。郑元在当地颇有声望,为人乐善好施、团结宗亲,以侍奉双亲为大事,极尽孝道。当时,为29位因贫困不能下葬的乡亲料理后事,无不被乡人信服。在饥荒年代,共同谋划煮粥,巡视救助饥民无数。嘉靖年间,倭寇大肆侵占掠夺,沿海地区无法安宁,郑元组织守卫乡土的民兵,修武器、整编操练队伍,倭寇听闻不敢冒犯进攻。

古人重视家风,培养子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从小耳濡目染,也让郑普胸怀凌云,懂得进取,心系国家民族荣辱,要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谋福。

百善孝为先,郑普每当上班前都会去给双亲请安。父亲劝他,须臾不上公堂,公文便会堆积如山,办事人员也需要等候许久。及时处理,方能让百姓信任、安心。

郑普痛恨那些不守法的人,还在无锡任职时,他会用棍棒殴打来处罚这些人。父亲郑云告诫他,“谁不知殴打肌肤难以忍受其痛苦?百姓不知法律可以教育他,岂能用棍打?”

一日,有人赠与无锡当地的名菜佳肴给郑普,郑普奉上给父亲品尝,郑元直言不讳:吃惯了粗茶淡饭,不愿享用这些美食。为了孝敬而接受馈赠,无锡人这么多,要如何拒绝?

第二年,郑元不愿意再享受郑普领取的俸禄供养,返回家乡南安耕田。在父亲的影响下,郑普为政事事勤勉尽责谨慎择取,声望显赫名声在外。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守丧期满,郑普入朝陛见皇帝等待铨选,却不幸骤感热疾,呕血数斗与世长辞于京城,当时年不过五十六,令人惋惜。无锡百姓得知,身着孝服举丧。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进士王慎中为其撰墓志铭。

精神遗存

纵观郑普一生,为官宽民自俭、政绩斐然,为人子孝悌恭行。他还精通训解阐述儒家经书之学,著有《海亭文集》,精通易经,曾与林希元谈论《易》,主张“君子体《易》,只取其意,不必执定卦义”。并强调学以致用,反对那些死记硬背古书章节、句子,纠缠于文章内容、词句方面的条理对错。当时,林希元、王慎中在校对他的著作时,排除众人的议论彰显其与众不同自成一家。

而今,石井“靖海门”南侧仍留有郑普撰写的《平寇碑记》,记述泉州郡守程秀民率沿海一带军民抗击倭寇战绩,可惜碑文风化,字迹难辨。

400多年的时光流逝,却带不走郑普一生廉洁忠孝的精神遗存。

在郭前村东南环乡路和西南乡路的交会处,一座新牌坊已初现雏形。这座牌坊将命名为“进士郑普故里”,将建成钢筋水泥石材干挂结构,古式三门开,宽18米,高9米,坊顶为闽南古建筑特色方格,配制对联横幅、风景石、郑普历史丰碑等配套设施。

这座牌坊是后人为弘扬郑普精神、突出郭前历史文化所立。可以看出,这一方人,正在尽力保护传承,郑普精神将被更多后人铭记。

(图片为本报记者李想拍摄。感谢郭前村郑天柱、郑进步、郑世兴对本次采访的支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