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曆史上,王朝總是不斷在更疊,每一次的改朝換代,都會伴随着一場腥風血雨,前朝統治者和前朝舊臣的家族也基本難逃厄運。可不管朝代怎麼更疊,有一個家族卻始終備受着尊崇,曆代君王登基後,都會優先将其家族高高奉起。它就是孔子所在的孔氏一族。
自從儒家學說被立為正統之後,孔老夫子的地位也穩步提升,并最終從三千門徒發展成為天下儒生之師。而孔子所在的孔氏一族也備受尊崇,其嫡系子孫一脈在宋朝更是被封為衍聖公。而近些年來,衍聖公一脈卻飽受诟病,被認為“吃裡扒外”,有損孔子聖人之名。
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繼續往下看吧。

孔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衍聖公一脈由來</h1>
宋仁宗時期,一個名叫祖無擇的太常博士突然上書給了宋仁宗:“按前史,孔子後襲封者,在漢魏曰褒成、褒尊、宗聖,在晉宋曰奉聖,後魏曰崇聖,北齊曰恭聖,後周、隋并封鄒國,唐初曰褒聖,開元中,始追谥孔子為文宣王,又以其後為文宣公。不可以祖谥而加後嗣”。
也就是說,祖無擇他認為唐朝時期孔子被追封為“文宣王”,然後後面一直任由“文宣王”的谥号被他子孫後輩繼承,這是不合适的,對孔子而言有失尊崇,是以皇帝你應該下令将“文宣公”歸還給孔子,重新給他後輩一個稱号。
宋仁宗聽完也覺得挺有道理的,于是将當時的孔宗願,也即孔子第45代孫封為了衍聖公,并允許後輩世襲,就這樣,當時的孔府也就成了衍聖公府。而衍聖公這個職位呢,在宋朝雖然隻有八品的職權,但因其文化号召力極強,是以含金量也十足。
金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衍聖公兩宗并立,南宗棄廟南逃,北宗降金</h1>
北宋末年,金軍興兵南下,攻打北宋都城,剛卸任不久的宋徽宗和宋欽宗兩父子被抓個正着。得知金軍已經攻破北宋後,康王趙構吓得屁滾尿流,順江而下逃到了杭州,建立了南宋。而當時的遠在山東曲阜的當代衍聖公孔端友,在國家危難之際,也打着追随天子的口号,帶了一批人背負着孔子雕像,狼狽的逃到了南方。為了和後面的北宗區分開來,孔端友這一脈成為了南宗。
為了穩住人心,剛覆滅北宋的金軍,扶持了一個名為劉豫的人,建立了僞齊政權。為了拉攏士大夫階層的心思,劉豫意欲将孔端友的侄子孔璠立為衍聖公,孔璠從之,就此成為了北宗衍聖公,衍聖公也就此分為南北兩宗。可過了一段時間,金軍統治者發現擁立僞帝根本就多此一舉,于是就将僞齊給廢除了,建立了金國,自己當上了皇帝。
也毫無反抗的從僞齊的衍聖公過渡到了金國的衍聖公,北宗衍聖公也存留百年多。
忽必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歸降蒙古</h1>
蒙古軍占領中原後,當時的北宗衍聖公孔元措跟随金軍遷往了汴京。出于和金軍同樣的想法,占領曲阜後,他也不甘寂寞的拉了個孔元用作為蒙古衍聖公。這下,随着金元宋的三方相持,衍聖公一下就有了三個。
等到蒙古剿滅金後,北宗衍聖公孔元措又被蒙古軍給帶了回來,于是其繼續被封為北宗衍聖公,與南宗對立,而之前的蒙古衍聖公則被封為曲阜縣令。
也許是因為這些年的經曆實在是荒唐,還沒等到南宋滅亡,北宗孔元措人就沒了。在這個民族危亡之秋,自西漢開始享受了數百年尊崇的孔子後輩不僅沒有大義為先,以身報國。而且為了當上北宗衍聖公,開始互相揭露親族老底,向蒙古人谄媚至極,并言辭犀利的指控族人血脈不正,進而導緻當時的衍聖公一換再換。
而眼見這一幕大型鬧劇現場,忽必烈也是笑的說出了“爾等皆回,務要竭力苦讀,若果有才華,朕方能封官”。
南宋滅亡後,南宗衍聖公孔沫也被尋回,衍聖公終于合三為一。原本忽必烈想讓他成為當代衍聖公,可孔沫卻推辭給了曲阜後人。而他這個推辭,大概也是衍聖公一脈最後的倔強了。
清朝衍聖公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4">清來降清</h1>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為了保住城中百姓,崇祯帝選擇自缢于煤山,明朝就此滅亡。同年十月,順治帝在北京登基,正是統一中原大地。
為了讨順治帝的歡心,崇祯帝所封的第六十四代衍聖公孔衍植第二天就上書給順治帝,以儒家正統的身份向其稱臣。并且大肆吹捧這位滿清君主,說什麼山河日月同輝、國祚永存,反正順治帝聽了是十分開心。而順治帝欣喜之下,也讓他繼續從大明的最後一任衍聖公當成了大清的首位衍聖公。
并且為了讓其做表率,衍聖公在清朝更是官居一品,甚至可以見皇帝不用跪拜,可以在禦花園跑馬。
孔府
如果出身卑微,最後被迫歸降估計也無人說什麼。大概也就是因為此前的衍聖公一直都享受着國家帶來的好處,結果等到國家甚至民族危亡之際,它隻需要改換一下門庭,就躲過了一劫。可在他們改換門庭之時,氣節卻丢的一幹二淨,為孔聖人抹了不少黑,甚至被給以了“七十二家奴,二十五朝貳臣”的惡劣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