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人因為對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感發深度不同,我們後世人讀起來産生的共鳴就不同。偉大的詩人不但能感之,而且能寫之,寫出整個生命的力量,人生的品質,宇宙的真谛。讓讀者也受到感發,找到自我實作的途徑。陶淵明的詩歌能很好找到适合傳達自己感情的物象,如飛鳥,松樹,菊花,塑造生動的藝術形象,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穿越曆史的煙雲,依然可以心領神會他内心深處的遺世獨立,不同凡俗,卓爾不群。
松樹往往在他的詩歌中象征着堅貞,傲骨。菊花象征着貞秀。比如: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菊花香氣四溢,開得洋洋灑灑,把樹林都照亮了。那金黃的光芒,真是傲霜不遜。青松蒼翠,在岩石間整齊站立。想到他們它的堅貞、秀美的英姿,真是冷霜下面的豪傑。看似贊歎菊花與松樹,實際在表達自己為了實作理想和現實之間的不從流俗的超越。又比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的悠閑自在,擡頭看見悠然的南山,自在看自在,物我兩忘。南山被我化,我因南山而醒悟。山岚在傍晚格外迷人,飛鳥成群結隊回巢了。這裡面有真正的人生快意,想要說卻忘了用什麼言語來表達。萬物都有自己的自在,都有自己的歸宿,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天人合一。那份超然溢于言表。
但是飛鳥的意象就複雜的多。而且飛鳥的意象在詩歌大量的出現,頻度也很大,感發的範圍與力度就很不同。而《飲酒》其四卻是一個代表。栖栖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我們分析這首詩之前,先看看其他寫鳥的語句: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裡使用比喻,說自己落到了塵網之中,追求功名利祿,耽擱自己的人生時光,快點回到自己原來的林子裡吧。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此句說天色入暮,回巢的鳥在呼喚自己的同伴。朝霞開宿霧,衆鳥相與飛。遲遲出林翮,未夕複來歸。此句寫早上衆鳥一起飛出樹林。但有一隻鳥,它很晚才出去,沒有到黃昏又飛回來了。這是一種獨特的鳥,完全是作者人生現實的化身。寫早起做官,後來辭官彭澤令,從此斷絕仕途,歸隐田園。從這裡可以看出陶淵明的寫鳥與衆不同。
而這首詩開篇寫了一隻失群的鳥,栖栖惶惶的,傍晚十分還在獨自飛翔。作家寫自己隐居田園,斷絕與原來朋友的交往。現在隻能獨自飛翔。他飛來飛去沒有地方栖息下來。蘇轼有: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每個人不可能生下來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完成自我實作。有些人終其一生也沒有找到自己的使命,有些人大器晚成,像姜子牙八十遇上文王,實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在這個尋覓過程中會彷徨、徘徊,失去方向,可能有很多悲哀和失望。這隻鳥夜夜都在尋找,沒有放棄,但是沒有找到合适的,隻有發出悲涼的叫聲了。他發出凄厲的叫聲,希望能飛到一個高遠清淨的地方,來來去去都可以依托。這是每個人都會追求的安定生活。皇家碼頭,它幸運地找到了一棵孤松。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而且還是孤生的松樹,松樹具有抗擊暴風雪和嚴寒的耐力,而且孤生說明這棵樹的膽氣也是超人的,它獨自生存能力是多麼頑強。生活的勁風也不能阻止他對理想生活的追求。這隻鳥找到了栖身之所,再也決定不相違背了。可見下了很大決心,多次的選擇之後,找到合适的歸宿。即使千年也不會改變,說得多麼果決,多麼堅定。
那陶淵明的選擇是什麼?那松樹又代表什麼?我們可以說是歸居田園,過隐居生活。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詩人的追求不會如此簡單。他在歸園田居裡面說: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說世俗生活是羅網,樊籠,你一進去,這隻鳥就失去了自由,不能飛翔了。鳥的理想生活就是有栖息的地方,可以有食物吃,可以飛翔,飛到理想的地方去。 是以這松樹也是一個象喻,代表作者精神上的自我實作,獨立逍遙悠然自在的人生狀态。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本然的性情如此,怎麼可以違背本心,讓自己過得狼狽。
他在《歸去來兮辭》寫到:已矣乎!寓形宇内複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這裡交代的很清楚。人生短暫,何不按照心的方向去生活。心裡栖栖遑遑要追求什麼呢?不追求做官有錢,不修道成仙,暫且随造化開心生活吧!
陶淵明寫詩和做人完全歸一了。他不僅按照他寫的做了,還做的很成功。這正是唐代田園詩人向他學習的原因,也是後代詩人無法企及的。因為陶淵明不僅是親自參與田間勞動,還要忍受貧窮甚至饑餓的考研。他的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詩人精神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