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驅虎吞狼:李傕、郭汜覆滅問題淺探裴茂、丁沖、鐘繇被重用的原因馬騰、韓遂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段煨、賈诩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小結

作者:胖咪

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建安三年(198)許縣漢廷遣裴茂督率關中諸将,夷滅了李傕為代表的長安割據勢力。董卓的政治遺産,自此不複存在。

涼州軍曾對東漢産生過重要影響,但它的相關記載,卻極為粗率。

李傕、郭汜為代表的涼州集團,挾持漢帝長達三年之久(192-195);如果自董卓上洛算起,涼州軍控制東漢朝廷則長達六年(189-195)。但各類史料對涼州集團的覆滅始末,卻語焉不詳,隻在《武帝紀》、《董卓傳》中有較為粗略的概述,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本文想就涼州軍團的覆滅問題,加以探讨。由于本文側重于微觀事件的探究,是以不再作背景介紹,直接就具體問題展開論述。

本文共 5700 字,閱讀需 11 分鐘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裴茂、丁沖、鐘繇被重用的原因</h1>

建安三年(198)讨伐關中的發起者是曹操,在該事件中,裴茂、丁沖、鐘繇扮演了重要角色。

(1)裴茂

裴茂是戰役的總指揮官,其身份是谒者仆射,即谒者台的副官。

建安三年,遣谒者(按《魏書》為谒者仆射)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後漢書 獻帝紀》

注:按《魏書 董卓傳》,讨伐關中,事在建安二年。《資治通鑒》與《後漢書》則取建安三年。

驅虎吞狼:李傕、郭汜覆滅問題淺探裴茂、丁沖、鐘繇被重用的原因馬騰、韓遂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段煨、賈诩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小結

漢廷遣谒者裴茂,率關中諸将讨李傕

谒者台屬于東漢三台(尚書台、禦史台、谒者台),可知裴茂是跟随劉協從長安東遷的人物之一。

裴茂的籍貫比較值得注意,他祖籍并州雲中,後遷至河東聞喜,與涼州出身的關中諸将牽涉較少。裴茂的兒子裴潛,彼時客居荊州,與漢廷亦無瓜葛。

燉煌太守裴遵,自(并州)雲中從光武(劉秀)平隴、蜀,徙居河東安邑。安、順之際,徙河東聞喜。--《世系》

裴潛字文行,河東聞喜人也。避亂荊州,劉表待以賓禮。--《魏書 裴潛傳》

在漢廷遷至許縣之後,曹操曾大肆誅戮漢官,削弱劉協羽翼。裴茂免于災禍,還能夠得到任用,大概與他的中立出身有一定關系。

(2)丁沖

丁沖是曹操任免的司隸校尉。司隸校尉即京畿刺史,負責監察京師七郡(三輔、三河、弘農),權位極重。

太祖得其書,乃引軍迎天子東詣許,以(丁)沖為司隸校尉。--《魏略》

按記載,丁沖曾是黃門侍郎,其職能為“掌侍從左右,關通中外”。可知他與裴茂一樣,也是跟随劉協東遷的漢廷舊臣。

侍中楊琦,黃門侍郎丁沖、鐘繇,尚書左丞魯充,尚書郎韓斌,與傕将楊奉、軍吏楊帛謀共殺(李)傕。--袁宏《後漢紀》

丁沖能夠得到曹操信賴,是因為他與曹操均出身豫州沛國,有“鄉裡”之親。

丁儀字正禮,沛郡人也。父(丁)沖,宿與太祖親善。--《魏略》

沛國曹氏、丁氏、夏侯氏累世婚姻,以籍貫姓氏而論,丁沖應該是曹操原配丁夫人的同族。

注: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亳州城南、城西南及渦河以北先後清理發掘近二十座東漢墓葬。墓葬分屬三個家族,以曹氏為主,其次是丁氏、夏侯氏。見馬豔茹《曹操宗族墓葬出土玉豬鑒賞》一文。

在東遷的漢廷臣僚中,丁沖與曹操的關系最為密切。丁沖稱贊曹操“有匡佐之志”,曹操則誇獎丁沖“衣冠良士,又學問材器,吾愛之”。

(丁沖)見國家未定,乃與太祖書曰:“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時矣。”--《魏略》

昔吾(指曹操)同縣有丁幼陽(丁沖字幼陽)者,其人衣冠良士,又學問材器,吾愛之。--《太平禦覽》

可知曹操重用丁沖,與劉備重用糜芳相似,均屬于任人唯親。

(3)鐘繇

鐘繇是丁沖之後的繼任司隸校尉,可知也是曹操所信賴的人物。

時關中諸将馬騰、韓遂等,各擁強兵相與争。太祖方有事山東,以關右為憂。乃表(鐘)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魏書 鐘繇傳》

鐘繇和丁沖一樣,均是東遷的漢廷舊臣。在曹操誅戮漢臣的背景下,他能夠得到重用,說明他早已倒向曹操。

鐘繇出身颍川,與曹操的謀主荀彧、郭嘉、戲志才等人為“鄉裡”,憑此關系,他自然更容易融入曹氏集團。

鐘繇字元常,颍川長社人也。--《魏書 鐘繇傳》

同時,鐘繇又是一個趨炎附勢的人。他曾與曹丕詩文唱和,互贈禮物,言辭頗為肉麻,在宦途鑽營方面比較上心。

文帝在東宮,賜(鐘)繇五熟釜,為之銘曰:“于赫有魏,作漢藩輔。厥相惟鐘,實幹心膂。”--《魏書 鐘繇傳》

太祖征漢中,太子(指曹丕)在孟津,聞(鐘)繇有玉玦……繇即送之。--《魏略》

驅虎吞狼:李傕、郭汜覆滅問題淺探裴茂、丁沖、鐘繇被重用的原因馬騰、韓遂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段煨、賈诩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小結

鐘繇與曹丕詩文唱和

建安元年(196)跟随劉協東遷的臣僚中,議郎趙彥、尚書馮碩、侍中台崇等人先後被曹操所殺;董承、伏完、種輯等人陰謀造反,可見也不受曹操重用;劉艾、楊衆被奪官;羅邵、趙蕤、韓斌湮滅史冊;獨有鐘繇發迹,在魏位居三公。這充分說明,他是較早改換門庭,投靠曹操的人物。

鎮東将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曹操殺侍中台崇、尚書馮碩等。--《後漢書 靈帝紀》

建安元年,封衛将軍董承、輔國将軍伏完、侍中種輯、尚書仆射鐘繇、尚書郭浦、禦史中丞董芬、彭城相劉艾、左馮翊韓斌、東萊太守楊衆、羅邵、伏德、趙蕤為列侯。--袁宏《後漢紀》

綜上所述,在讨伐長安割據政權的軍事行動中,曹操一方面不得不任用劉協舊部——因為他們久居長安,對關中的形勢比較了解;另一方面,曹操對劉協舊部的任免,也是有選擇性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6">馬騰、韓遂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h1>

在讨伐李傕的戰争中,馬騰、韓遂為代表的涼州賊軍與曹操互相配合,他們被稱作“關中諸将”。

遣谒者仆射裴茂率關西諸将(即關中諸将)誅(李)傕,夷三族。--《魏書 董卓傳》

此處的關中諸将,是一個容易混淆的概念,需要特别說明。

關中即“四關之中”,即潼關、散關、武關、蕭關之間的地區。關中有時也被寫作“關右”或“關西”,即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地區,泛指雍涼。

以地理概念而論,李傕、郭汜等出身涼州、占據長安的人物,無疑也在“關中諸将”之列。

以地域背景而論,李傕集團的覆滅,本質即是關中諸将的内讧火并。簡而言之,即韓、馬為代表的涼州人,攻滅李、郭為代表的涼州人。

這也可以與上節的問題相呼應,即曹操讨伐關中,為什麼不派遣自己的心腹嫡系,卻要任免裴茂、丁沖、鐘繇等漢廷舊臣——這是因為漢廷舊臣久居長安(190-195),與關中諸将有舊,能夠招募韓遂、馬騰;而曹操的兖、豫舊部則做不到這一點。

(丁)沖為司隸校尉。後數來過(關中)諸将飲。--《魏略》

(鐘)繇至長安,移書(馬)騰、(韓)遂等,為陳禍福。--《魏書 鐘繇傳》

驅虎吞狼:李傕、郭汜覆滅問題淺探裴茂、丁沖、鐘繇被重用的原因馬騰、韓遂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段煨、賈诩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小結

鐘繇至長安,移書馬騰、韓遂

讨伐關中(197-198)的戰役中,充當主力的是韓、馬的涼州賊軍。按記載,郭汜死于郿縣,李傕則被張橫、梁興圍殲在黃白城下。

(郭)汜為其将五習所襲,死于郿。--《魏書 董卓傳》

李傕移保黃白城。梁興、張橫等破之,送其首。--《典略》引自《太平禦覽》

郿縣在長安以西,是董卓塢(郿塢)所在地,也是昔日馬騰的駐兵之地。

時(指興平元年)征西将軍馬騰屯郿而反,(劉)焉及(劉)範與(馬)騰通謀,引兵襲長安。--《蜀書 劉焉傳》

黃白城在長安西北的池陽縣,是李傕的食邑所在。

黃白城在池陽,時李傕封池陽侯,故欲帝幸黃白城。--《三國志考證》

至于圍剿李傕的張橫、梁興,都是關中酋帥,他們在建安十六年(211)參與了馬超之亂。

建安十六年,(馬)超與關中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韓遂等,凡十部,俱反,其衆十萬。--《典略》

由此可見,平定李傕、郭汜的戰役,其實是曹操利用“曾供職于長安”的漢廷舊臣,策反與李、郭不睦的關中諸将,達到驅虎吞狼、坐收漁利的目的。

丁沖“數來過諸将飲”,鐘繇“持節督關中諸軍”,裴茂“督率關西諸将”等行為,其實都是對此任務的執行。

如果深入挖掘,會發現此次事件,另有隐情。

馬騰、韓遂與曹操素無來往,而且長期割據獨立,這樣的人物,憑什麼要聽從曹操的指令,出錢出糧出人,與李傕、郭汜作戰?他們能得到什麼好處?

從《鐘繇傳》的記載看,韓、馬等人最初拒絕遣子入質,必須要鐘繇“為陳禍福”。可見雙方是合作關系,而不是上下級關系。

(鐘)繇至長安,移書(馬)騰、(韓)遂等,為陳禍福,騰、遂各遣子入侍。--《魏書 鐘繇傳》

從《衛觊傳》的記載看,在李傕死後(198),曹操對關中的态度極為羁縻,他甚至對關中諸将與自己争奪人口的惡劣行徑,不置一詞,任由馬騰、韓遂肆意妄為。

(衛觊)留鎮關中。時四方大有還民,關中諸将多引為部曲。(衛)觊書與荀彧曰:“關中膏腴之地,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餘萬家……諸将各競招懷,以為部曲。郡縣(指曹操的轄區)貧弱,不能與争。”--《魏書 衛觊傳》

驅虎吞狼:李傕、郭汜覆滅問題淺探裴茂、丁沖、鐘繇被重用的原因馬騰、韓遂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段煨、賈诩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小結

關中諸将招誘四方還民,引為部曲

直至建安七年(202),鐘繇還在說“袁氏方強,關中陰與之通,是以未悉叛者,顧吾威名故耳”。

(鐘)繇曰:“袁氏方強,(郭)援之來,關中陰與之通,是以未悉叛者,顧吾威名故耳。”--《魏書 鐘繇傳》

鐘繇的“顧吾威名”之說,純屬自我吹噓,當然不可置信;但關中諸将的跋扈嚣張,卻可見一斑。

以此論之,恐怕曹操昔日與關中諸将曾經做過私下協定,關中諸将負責讨平李傕、郭汜,曹操則代表漢廷承認關中諸将的既得利益。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韓、馬敢于公開掠奪鐘繇轄區的人口,曹操為什麼要說“關西諸将,恃險與馬,征必為亂”。

太祖謂荀彧曰:“關西諸将,恃險與馬,征必為亂。”--《魏書 杜畿傳》

這同時也能解釋,為什麼曹操以“征張魯”的借口對關中實行“假道伐虢”時(211),關中諸将“十部俱反,其衆十萬”。因為關中本來就是涼州諸将的獨立王國,曹操在法理上無權幹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1">段煨、賈诩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h1>

裴茂督率關中諸将讨伐長安時(198),董卓舊部出現了顯著分化。其中部分成員,不僅不肯援助李、郭,甚至還倒向了曹操。

這就是段煨為代表的武威人。

建安三年,(漢廷)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後漢書 獻帝紀》

段煨屯駐弘農華陰縣,在劉協東遷時(195-196)曾參與過迎奉天子的行動,不過由于段煨與楊奉、種輯不睦,最終未能随駕赴洛陽。

車駕進至華陰,甯輯将軍段煨乃具服禦及公卿以下資儲,請帝幸其營。--《後漢書 董卓傳》

弘農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它恰好處在三輔(京兆、馮翊、扶風)與三河(河東、河内、河南)之間,是以裴茂西征,必然會遇到段煨。

段氏“世為西土著姓”,段煨又是“涼州三明”之一段颎的族兄弟,對漢廷存在一定的感情。他此時調轉風口,與裴茂合作,讨伐李傕。

其實段煨的立場變換,另有隐情。

段煨與裴茂合作,可以視作他對漢廷的情感展現;但段煨同時也是董卓舊部,還是董卓麾下少數幾個“中郎将”之一,最初地位高于李、郭、張、樊(四人最初均為校尉)。是以段煨倒戈的原因,比較值得分析。

昔日董卓在世,曾任免女婿牛輔屯駐弘農陝縣(今河南三門峽),抵禦袁紹的關東聯軍。可知段煨駐守的弘農,地處要害,充當了抵禦關東的橋頭堡。

初,(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輔,典兵别屯陝。--《魏書 董卓傳》

段煨的立場變換問題,反映出涼州武威人的普遍心态。

段煨出身涼州武威,與賈诩、張濟、張繡為“鄉裡”。張濟是弘農的舊日守将;賈诩則是涼州軍謀主,在長安擔任吏部尚書。

董卓敗,(張)濟與李傕等擊呂布,為(董)卓報仇……(張)濟屯弘農。--《魏書 張繡傳》

(李傕)乃更拜(賈)诩尚書,典選舉。--《魏書 賈诩傳》

興平年間(194-195)三輔饑荒,李傕郭汜卻日夜争鬥,張濟叔侄赴長安“和解諸将”,未果,之後逃往荊州。賈诩則棄官出走,赴弘農依附段煨。

建安元年,骠騎将軍張濟自關中走南陽。--《後漢書 劉表傳》

(李)傕、(郭)汜等鬥長安中……(賈)诩上還印绶。是時将軍段煨屯華陰,與(賈)诩同郡,遂去(李)傕讬(段)煨。--《魏書 賈诩傳》

驅虎吞狼:李傕、郭汜覆滅問題淺探裴茂、丁沖、鐘繇被重用的原因馬騰、韓遂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段煨、賈诩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小結

賈诩棄李傕、投同郡段煨

可以想象,張濟叔侄的出走,無疑給同鄉段煨帶來巨大的心理沖擊;同時,通過賈诩的見聞,段煨也一定了解到長安的亂局。是以在裴茂遠征軍來臨之際,他便很自然地做出倒戈的選擇。

同為武威出身的張繡,當時駐紮在荊州南陽,攝帥張濟餘部。賈诩受到張繡招募,前往南陽。

張繡,武威祖厲人,骠騎将軍(張)濟族子也。--《魏書 張繡傳》

張繡在南陽,诩陰結繡,繡遣人迎诩。--《魏書 賈诩傳》

從賈诩的流徙路徑與依附對象,可以看出,涼州集團成員有着相當保守的地域色彩。

賈诩出身涼州武威,先後依附同鄉段煨與張繡;而李傕(涼州北地)和郭汜(涼州張掖)雖然也出身涼州,但對賈诩的吸引力則相對小許多。

(李)傕,北地人。(郭)汜,張掖人,一名多。--《英雄記》

宛城之戰時(197),賈诩已經是張繡的謀主,由此可知,賈诩離開段煨,無疑在段煨歸順裴茂(198)之前。

換言之,賈诩在不經意間改變了段煨的政治立場,并影響到後續的曆史程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5">小結</h1>

李傕、郭汜為代表的董卓舊部,以挾天子之勢,對漢末局勢一度産生過重要影響,不過他們的相關記載卻極為疏闊,是為一憾。

本文主要在于梳理史料線索,探讨建安初年(197-198)許縣漢廷讨伐長安割據勢力的曆史事件。

曹操利用漢廷舊臣(丁沖、裴茂),招募涼州賊軍(韓遂、馬騰),策反董卓舊部(段煨),對李傕、郭汜展開聯合圍剿,其本質是驅虎吞狼,坐收漁利。

不過此事也有負面影響。曹操既然借用了諸将之力,便不得不長期放縱涼州軍團,導緻關中逐漸尾大不掉,最終在建安十六年(211)雙方迎來了決戰。

即使如此,曹操能夠借外力平定李、郭,也實屬意外之喜。李傕、郭汜悍勇絕倫,在時人眼中,被董卓稱作“小戆”的孫堅,都比不上李、郭。

(董)卓謂長史劉艾曰:“關東軍敗數矣,皆畏孤,無能為也。惟孫堅小戆(愚莽剛直),頗能用人。”--《山陽公載記》

(劉)艾曰:“(孫)堅雖時見計,故自不如李傕、郭汜。”--《山陽公載記》

曹操在荥陽敗于徐榮(189),徐榮死于李、郭之手;曹操在濮陽敗于呂布(194),呂布也敗于李、郭之手。

以此論之,彼時(198)即使曹操親征,恐怕也很難在董卓舊部身上讨到便宜。

(曹操)到荥陽汴水,遇(董)卓将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魏書 武帝紀》

(李傕)率軍數千,晨夜西行。王允聞之,乃遣(董)卓故将胡轸、徐榮擊之于新豐。(徐)榮戰死,(胡)轸以衆降。--《後漢書 董卓傳》

對曹操而言,韓遂、馬騰盤踞關中,總歸好過李傕、郭汜盤踞關中。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理所當然。

驅虎吞狼,借刀殺人,無疑是此次事件的曆史注腳。

我是胖咪,頭條号曆史原創作者。漫談曆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鈎中的蛛絲馬迹、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