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五年(1866年)8月19日,閩浙總督左宗棠在福州馬尾設立福州船政局,這是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的造船企業。

福州船政局一角
船政局下設有鐵廠、馬尾造船廠和船政學堂,再加上福建、廣東等地在此之前多有“下南洋”的傳統,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海軍軍官主要都來自于閩省。由于起步早、資格深,福建籍軍官從清末開始就占據海軍各重要職位,民國建立後,這一局面繼續傳承,其繼續把持着中央海軍,甚至有“非閩省人員不得登艦”的傳聞,無論是真是假,福建出身的軍官把持着海軍亦然是個不争的事實。
陳紹寬,海軍部部長,閩系海軍的新生代領袖
國民政府北伐後,雖然閩系中央海軍舉義來歸,并由此誕生了南京國民政府的海軍,但是閩系控制下的海軍内部已然成為了一個獨立王國,其繼續把持着海軍的方方面面,國民政府始終無法過多介入海軍事務,雙方之間實際處于一種互相提防、戒備的狀态。
海軍電雷學校徽章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國民政府突然宣布建設一所名為海軍電雷學校的海軍教育機構。命名為“電雷”不難看出其主要培養以水雷與魚類為主的海軍人才,這也正好切合了當時政府因經費不足,暫時摒棄發展大型水上戰艦的傳統道路,而是發展價格低廉、威力巨大的“另類裝備”的思路,而這種“另類裝備”就是潛艇、魚類快艇、飛機。而閩系海軍恰恰缺乏這方面的經驗,不難看出蔣介石預以電雷學校為突破口,對海軍的控制權進行重新洗牌。
電雷學校訂購的德國S艇出廠試車時照片
與當時海軍的其他學校不同,海軍電雷學校并不隸屬海軍部,此外主持學校教務的也并不是福建籍軍官,而是當時與閩系海軍多少有些仇隙的外省籍軍官歐陽格。
歐陽格,江西宜黃人,煙台海軍學校駕駛班第十期畢業,其參加過護法艦隊,因在陳炯明炮轟總統府事件中追随孫中山,受得其賞識。1923年9月18日被任命為陸海大元帥府海軍參軍要職。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海軍學校副校長,具體主持校務。1932年擔任海軍電雷學校校長,授少将銜。1934年國民黨五中全會時,當選監察委員。1937年抗戰爆發後,擔任江陰江防司令部司令;1938年6月28日,海軍部部長陳紹寬下令以作戰不力的罪名逮捕歐陽格。審理期間,歐陽格否認作戰不力、不戰而退、A錢等指控,但最終仍以A錢罪名于1940年8月在重慶遭處決。
電雷學校平面圖,來源:海軍官校
學校成立期間,教官及學生都極力回避福建籍人員。在第一期50名學員中,18人直接從黃埔軍校二期中挑選調入,剩餘的32人則從地方報名的學生中選取,省籍主要集中在江西、浙江、四川等地。電雷學校在招收第一屆學生的同時還考選了220名學兵,而官、兵一同開展教育,恰恰是當時魚雷專業教育訓練的通行模式。又因為當時學校人員多出自黃埔軍校,是以該校當時又被稱為“海軍中的黃埔軍校”。
電雷學校第一屆航海學生黎玉玺的畢業證書
電雷學校創辦之初,因為招收的學生、學兵大多沒有海軍服役的經曆,是以教學内容基本以航海、航藝、操炮等基礎科目為主,而後開始教授水雷、電氣、魚雷等進階科目。為了讓學員有實際的航海經驗,歐陽格利用自己兼管浙江省水警隊的便利,陸續借調了“海靜”等艦。此後陸續添置了“伏龍”、“同心”、“自由中國”等教學輔助艦艇。
“海靜”艦,由于不明白電雷學校與海軍部的關系,浙江省為索回改艦竟将報告發給了海軍部,白白招來一通奚落
電雷學校在陸續添置了一些教學輔助艦艇後,于1935年向英國桑尼克羅夫特公司定制了14艘55英寸型魚雷艇,并于同年向英國派出軍官學習CMB艇的使用與戰術。1936年,首批8艘運抵中國傳遞,電雷學校快艇大隊正式成立,每中隊轄4艘魚雷快艇,所有中隊的名字都由曆史抵禦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命名,中隊下轄魚雷艇為中隊名加數字編号組成。其中首批8艘分為兩個中隊,分别是史可法與文天祥中隊。最後訂購的6艘,因為開工時間較晚直至1938年才運抵中國,而此時中日戰争早已全面爆發,,最終港英當局用抗戰急需的運輸車輛為條件交換了2艘,剩餘4艘經粵漢鐵路運抵武漢,再轉運至湖南嶽陽,被編為顔杲卿中隊。
襲擊“出雲”後半沉在外灘浦江碼頭附近的“史以〇二”
1935年海軍電雷學校正式更名為軍政部電雷學校,與此同時,對電雷學校創辦目的心知肚明的陳紹寬向電雷學校發難,對電雷學校聽命于軍政部而不是海軍卻穿着海軍服飾提出抗議。迫于海軍部的壓力,軍政部最後裁定電雷學校改用陸軍着裝。
在英國皇家海軍中服役的CMB魚雷艇
CMB魚雷艇(55英寸)基本參數:
排水量11噸,全長18.28米,水線長16.76米,寬3.35米,吃水0.91米,航速34-42節,續航300海裡。艇内配備2具18英寸白頭魚雷,2部雙聯裝7.62毫米“劉易斯”機槍。
電雷學校CMB魚雷艇
就在電雷學校向英國訂購CMB艇的同時,也向德國訂購了4艘魚雷快艇(S2型)及一艘魚雷母艦“戚繼光”号,并于1936年派出學生赴德學習德制魚雷艇的使用。但是西班牙内戰的爆發,德國政府為支援國民軍弗朗哥政權,将為中國建造完成的S2艇優先供給了西班牙。作為對中國的補償,德國很快用3艘更先進的S7型魚雷艇提供給了中國,編為嶽飛中隊。繼首批3艘艇後,國民政府又于抗戰初期向德國訂購了更先進的S30型魚雷艇8艘,預備編為陸秀夫和許遠兩個中隊。然後随着德日關系日笃,再加上德國與僞滿洲國建交,德國單方面取消了這一訂單,這8艘艇及先前訂購的“戚繼光”号魚雷母艦都被編入德國海軍。
S7型魚雷艇
S7型魚雷艇基本參數:
排水量80噸,艇長32.4米,寬4.9米,吃水1.21米,航速35節。配備2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一門20毫米高射機關炮。
德國征用後的“戚繼光”艦,被更名為“坦噶”号,德國戰敗後賠償給了丹麥海軍
“戚繼光”号魚雷母艦基本參數:
标準排水量2190噸,滿載排水量2620噸,艦長96米,寬13.5米,吃水3.7米,航速17.5節。配備88毫米高射炮2門,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2門,20毫米機關炮4門。此外該艦可以攜帶24枚魚雷、72枚深水炸彈,用來向S艇提供補給。
青島海軍學校正門,今登州路77号
1937年電雷學校直屬部隊與江陰要塞等防衛武力組成江陰江防司令部,下轄魚雷快艇大隊與一批練習艦艇。曾發動夜襲日本海軍第三艦隊旗艦出雲号,但失敗。同年12月,電雷學校後撤至湖南嶽陽。1938年月28日奉命停辦,剩餘教官學生并入位于宜昌的青島海軍學校。1944年豫湘桂會戰後,剩餘的9艘魚雷艇在這場大戰中全部損失殆盡,至此,電雷學校全部主力和電雷學校一起都化作了曆史的塵埃。
電雷學校共招收四期學生,但隻有第一期與第二期學生畢業,第三期與第四期學生在畢業前被并入青島海校:
第一期(1932年7月招考,1933年1月開學,1934年12月畢業):航海班學生50人、學兵300人
第二期(1935年1月開學-1938年畢業):航海班學生55人、學兵300人
第三期(1936年6月招考,1936年底入學):航海班學生132人、學兵400人
第四期(1936年年底入學):航海班學生134人、學兵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