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电雷学校-海军中的“黄埔军校”

清同治五年(1866年)8月19日,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设立福州船政局,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造船企业。

电雷学校-海军中的“黄埔军校”

福州船政局一角

船政局下设有铁厂、马尾造船厂和船政学堂,再加上福建、广东等地在此之前多有“下南洋”的传统,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海军军官主要都来自于闽省。由于起步早、资格深,福建籍军官从清末开始就占据海军各重要职位,民国建立后,这一局面继续传承,其继续把持着中央海军,甚至有“非闽省人员不得登舰”的传闻,无论是真是假,福建出身的军官把持着海军亦然是个不争的事实。

电雷学校-海军中的“黄埔军校”

陈绍宽,海军部部长,闽系海军的新生代领袖

国民政府北伐后,虽然闽系中央海军举义来归,并由此诞生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海军,但是闽系控制下的海军内部已然成为了一个独立王国,其继续把持着海军的方方面面,国民政府始终无法过多介入海军事务,双方之间实际处于一种相互提防、戒备的状态。

电雷学校-海军中的“黄埔军校”

海军电雷学校徽章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突然宣布建设一所名为海军电雷学校的海军教育机构。命名为“电雷”不难看出其主要培养以水雷与鱼类为主的海军人才,这也正好切合了当时政府因经费不足,暂时摒弃发展大型水上战舰的传统道路,而是发展价格低廉、威力巨大的“另类装备”的思路,而这种“另类装备”就是潜艇、鱼类快艇、飞机。而闽系海军恰恰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不难看出蒋介石预以电雷学校为突破口,对海军的控制权进行重新洗牌。

电雷学校-海军中的“黄埔军校”

电雷学校订购的德国S艇出厂试车时照片

与当时海军的其他学校不同,海军电雷学校并不隶属海军部,此外主持学校教务的也并不是福建籍军官,而是当时与闽系海军多少有些仇隙的外省籍军官欧阳格。

电雷学校-海军中的“黄埔军校”

欧阳格,江西宜黄人,烟台海军学校驾驶班第十期毕业,其参加过护法舰队,因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事件中追随孙中山,受得其赏识。1923年9月18日被任命为陆海大元帅府海军参军要职。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海军学校副校长,具体主持校务。1932年担任海军电雷学校校长,授少将衔。1934年国民党五中全会时,当选监察委员。1937年抗战爆发后,担任江阴江防司令部司令;1938年6月28日,海军部部长陈绍宽下令以作战不力的罪名逮捕欧阳格。审理期间,欧阳格否认作战不力、不战而退、贪污等指控,但最终仍以贪污罪名于1940年8月在重庆遭处决。

电雷学校-海军中的“黄埔军校”

电雷学校平面图,来源:海军官校

学校成立期间,教官及学生都极力回避福建籍人员。在第一期50名学员中,18人直接从黄埔军校二期中挑选调入,剩余的32人则从地方报名的学生中选取,省籍主要集中在江西、浙江、四川等地。电雷学校在招收第一届学生的同时还考选了220名学兵,而官、兵一同开展教育,恰恰是当时鱼雷专业培训的通行模式。又因为当时学校人员多出自黄埔军校,所以该校当时又被称为“海军中的黄埔军校”。

电雷学校-海军中的“黄埔军校”

电雷学校第一届航海学生黎玉玺的毕业证书

电雷学校创办之初,因为招收的学生、学兵大多没有海军服役的经历,所以教学内容基本以航海、航艺、操炮等基础科目为主,而后开始教授水雷、电气、鱼雷等进阶科目。为了让学员有实际的航海经验,欧阳格利用自己兼管浙江省水警队的便利,陆续借调了“海静”等舰。此后陆续添置了“伏龙”、“同心”、“自由中国”等教学辅助舰艇。

电雷学校-海军中的“黄埔军校”

“海静”舰,由于不明白电雷学校与海军部的关系,浙江省为索回改舰竟将报告发给了海军部,白白招来一通奚落

电雷学校在陆续添置了一些教学辅助舰艇后,于1935年向英国桑尼克罗夫特公司定制了14艘55英寸型鱼雷艇,并于同年向英国派出军官学习CMB艇的使用与战术。1936年,首批8艘运抵中国交付,电雷学校快艇大队正式成立,每中队辖4艘鱼雷快艇,所有中队的名字都由历史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命名,中队下辖鱼雷艇为中队名加数字编号组成。其中首批8艘分为两个中队,分别是史可法与文天祥中队。最后订购的6艘,因为开工时间较晚直至1938年才运抵中国,而此时中日战争早已全面爆发,,最终港英当局用抗战急需的运输车辆为条件交换了2艘,剩余4艘经粤汉铁路运抵武汉,再转运至湖南岳阳,被编为颜杲卿中队。

电雷学校-海军中的“黄埔军校”

袭击“出云”后半沉在外滩浦江码头附近的“史以〇二”

1935年海军电雷学校正式更名为军政部电雷学校,与此同时,对电雷学校创办目的心知肚明的陈绍宽向电雷学校发难,对电雷学校听命于军政部而不是海军却穿着海军服饰提出抗议。迫于海军部的压力,军政部最后裁定电雷学校改用陆军着装。

电雷学校-海军中的“黄埔军校”

在英国皇家海军中服役的CMB鱼雷艇

CMB鱼雷艇(55英寸)基本参数:

排水量11吨,全长18.28米,水线长16.76米,宽3.35米,吃水0.91米,航速34-42节,续航300海里。艇内配备2具18英寸白头鱼雷,2部双联装7.62毫米“刘易斯”机枪。

电雷学校-海军中的“黄埔军校”

电雷学校CMB鱼雷艇

就在电雷学校向英国订购CMB艇的同时,也向德国订购了4艘鱼雷快艇(S2型)及一艘鱼雷母舰“戚继光”号,并于1936年派出学生赴德学习德制鱼雷艇的使用。但是西班牙内战的爆发,德国政府为支持国民军弗朗哥政权,将为中国建造完成的S2艇优先供给了西班牙。作为对中国的补偿,德国很快用3艘更先进的S7型鱼雷艇提供给了中国,编为岳飞中队。继首批3艘艇后,国民政府又于抗战初期向德国订购了更先进的S30型鱼雷艇8艘,预备编为陆秀夫和许远两个中队。然后随着德日关系日笃,再加上德国与伪满洲国建交,德国单方面取消了这一订单,这8艘艇及先前订购的“戚继光”号鱼雷母舰都被编入德国海军。

电雷学校-海军中的“黄埔军校”

S7型鱼雷艇

S7型鱼雷艇基本参数:

排水量80吨,艇长32.4米,宽4.9米,吃水1.21米,航速35节。配备2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一门20毫米高射机关炮。

电雷学校-海军中的“黄埔军校”

德国征用后的“戚继光”舰,被更名为“坦噶”号,德国战败后赔偿给了丹麦海军

“戚继光”号鱼雷母舰基本参数:

标准排水量2190吨,满载排水量2620吨,舰长96米,宽13.5米,吃水3.7米,航速17.5节。配备88毫米高射炮2门,双联装37毫米高射炮2门,20毫米机关炮4门。此外该舰可以携带24枚鱼雷、72枚深水炸弹,用来向S艇提供补给。

电雷学校-海军中的“黄埔军校”

青岛海军学校正门,今登州路77号

1937年电雷学校直属部队与江阴要塞等防卫武力组成江阴江防司令部,下辖鱼雷快艇大队与一批练习舰艇。曾发动夜袭日本海军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但失败。同年12月,电雷学校后撤至湖南岳阳。1938年月28日奉命停办,剩余教官学生并入位于宜昌的青岛海军学校。1944年豫湘桂会战后,剩余的9艘鱼雷艇在这场大战中全部损失殆尽,至此,电雷学校全部主力和电雷学校一起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电雷学校共招收四期学生,但只有第一期与第二期学生毕业,第三期与第四期学生在毕业前被并入青岛海校:

第一期(1932年7月招考,1933年1月开学,1934年12月毕业):航海班学生50人、学兵300人

第二期(1935年1月开学-1938年毕业):航海班学生55人、学兵300人

第三期(1936年6月招考,1936年底入学):航海班学生132人、学兵400人

第四期(1936年年底入学):航海班学生134人、学兵400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