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是明世宗嘉靖中的抗倭名将,山東蓬萊人(一說定遠人,或系祖籍),自幼家貧好學,通曉經史,能文善武,胸懷壯志。少年時就曾寫下了“封建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慷慨地表達了自己立志衛國和平定倭寇的抱負。世襲登州衛指揮佥事,弱冠任職,旋即被提舉為都指揮佥事,在山東防範倭寇。嘉清三十四年(1555),改佥浙江都司,赴杭州任職。.豎年,即被任為參将,分派他參加鎮守甯波、紹興、台州等三鎮,當時他才二十多歲。從此,他開始在浙東沿海率軍抗倭。戚部屢建奇功,至嘉端四十年(1561),讨平侵浙倭寇,繼光因功進秩三等。此後,他又奉命率淅兵馳援江西,并連年兩次援閩,積功升任都督金事、副總兵官。嘉靖四十二年(1563),侵閩倭寇被剿滅後,論戰績數繼光為頭功,晉為都督同知,并繼宿将俞大猷之職,被任命為福建總兵官。後兩年又平定廣東殘寇,全部解除了東南倭患。

民族英雄戚繼光
迨至隆慶元年(1567),因北方薊門多警,繼光奉命北上,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等三鎮練兵事宜。在他到任之前,薊門先後更換大将達十名之多,無不因防守不力戴罪去職。而他初到薊門,就嚴格訓練士兵,整頓原有部隊,修饬邊備,并請準招募當時以勇饒善戰著稱的浙江兵三千名,北上充任先鋒部隊,作為全軍的榜樣。進而改造了原有紀律松誇的北兵,使全軍戰鬥力大為增強。他鎮守薊門十六年,屢戰屢敗俺答等外敵侵犯,使薊門穩如泰山,竟至無敵敢再來犯。甚至在他卸職以後,後任的将領依他既定之法辦事,也是以獲得了數十年平安無事之太效。可見戚氏的将才确屬不凡。
戚繼光一生南戰北守,抗擊外敵,功績巍巍,是個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将軍。《明史》說:“戚繼光用兵,威名震環宇。”又說:“繼光更曆南北,并著聲。在南方戰功特威,北方則專主守。”明·王士性《廣志繹》也說:“而威功在閩,其方略又出諸将之上。”當然,繼光的将才能夠得到較好的發揮,除了南戰北守都能獲得廣大士兵擁護,能萬.衆一心地投入反侵略的正義戰争中去,完成保衛祖國的偉大任務外,抗敵将領的團結和當國者的信賴、重用,也都是必不可少的客觀因素。不幸在相國張居正逝世後僅半年,情形突變,給事中(官名,朝廷谏官)張鼎思說:“繼光不宜駐在薊門。”朝廷聽信,就馬上把他調往廣東。次年稱病,又遭給事中張希臯等人彈劾,竟至罷官歸裡。閑居三年,禦史傅光宅上疏推薦繼光複出,反被奪俸。這位一生戎馬生涯近四十年,曾經使侵略者聞風喪膽的一代名将戚繼光,也就此在抑郁悲憤交加之中溘然長逝了。讀史至此,莫不令人惋歎不已!繼光享年60虛歲,谥号“武毅”。
戚繼光生前在戎馬倥偬之中,不忘勤奮學習和著作,其一生所著《紀效新書》、《練兵紀實》、《武備新書》、《莅戎要略》等兵學著作,都是後世研究古代軍事學者所推崇的。詩文集則有《止止堂集》和《長子心鈴》。他也酷愛民間國術,并結合兵學來進行研究,以達到為軍事服務的目的。是以,他把所著《拳經》也收輯在《紀效新書》等著作集中。
(一)《三才圖會》載《拳經》、《拳法圖》說明
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末篇——第十四篇,為“拳經捷要”,下注:“此藝不甚預于兵,能有餘力,則亦武門所當習,但衆之不能強者,亦聽其所便耳,于是以此為諸篇之末。”
《紀效新書》原刻本存亡不詳,現存較早者為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周世選重刻本,其中《拳法圖》三十二勢圖訣,已缺第十四圖後的八勢圖訣。嗣後清代照曠閣張氏刻本,來鹿堂張氏刻本,錢塘許氏刻
本及日本平山潛本,均據周本而缺八勢圖訣。1958年春,我查閱了浙江省立圖書館藏文瀾閣四庫全書本,缺圖訣亦如之。1937年唐豪著《戚繼光拳經》,亦缺圖訣八勢。
考清初陳夢雷輯《古今圖書內建·藝術典·拳搏》中有《拳經》三十二勢,但有訣無圖。我曾于1956年發現稍早于陳夢雷的明末茅元儀輯《武備志》卷九十一載有《拳經》,三十二勢圖訣俱全,實為寶貴的發現。但新近經李松福先生指出,尚有明萬曆版《三才圖會》、《人事圖會》第七卷有《拳經》和《拳法圖》(即三十二勢圖訣)兩篇,與戚氏《拳經捷要》相同,不過未署作者姓氏,三十二勢圖訣的次序也倒過來,如《武備志》圖訣第一頁為“懶紮衣”、“金雞獨立”,而《三才圖會》則為末頁,《三才圖會》的首頁“順鸾肘”“旗鼓勢”,卻是《武備志》的末頁。茲将兩書圖勢名稱的順序列于後,以資對照。
《三才圖會》是明嘉靖、萬曆間王圻及其子王思義輯。王圻,上海人,嘉靖進士,辭官歸上海,築室松江之濱,終生以著書為樂,與子思義輯刻《三才圖會》共一百零六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時令、宮室、器用、身體、衣服、人事、儀制、珍寶、文史、鳥獸、草木等十四門,每一事物,均有圖說。所收《拳經》和《拳法圖》是《人事圖會》卷七中的一部分,雖未署作者姓名,但為戚繼光所作是可以肯定的。王圻與戚繼光是同時代人,無疑是按照戚氏的原本刻印的,有校勘價值,特以此為藍本,并參以他本作校注。至于“懶紮衣出門架子”顯為《拳經》三十二勢的第一勢,《三才圖會》何以颠倒其次序?這很可能是排版者的錯誤。
茅元儀,歸安(今浙江吳興)人,明崇祯中曆官副總兵,著作中有《武備志》,成書于1621年。輯有戚繼光《拳經捷要篇》,三十二勢圖訣俱全。拳經全貌,賴以儲存。但刻印後不幾年,明亡,《武備志》遂成禁書。1956年我在上海圖書館發現此書有戚氏《拳經》,今據以校正《三才圖會》本之誤植。
(二)《拳經》校訂
拳法似無預于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故存于後,以備一家。
學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腿可飛騰。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橫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當斜閃。故擇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勢,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微妙莫測,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窺者謂之神。
俗雲: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謂:“不招不架,隻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博記廣學,多算而勝。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名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校注:《武備志》無“未”字,似不通)。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校注:《武備志》作“跌”,今兩存之),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雖各有所長(校注:《武備志》作“取”),各傳有上而無下(校注:《武備志》作“然傳有上而無下”;平山潛本作“所傳者有上而無下”),有下而無上,就可取勝于人,此不過偏于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正如常山蛇陣法,擊首則應尾,擊尾則首應,擊其身則首尾相應,此謂上下周全,無有不勝。
大抵拳、棍、刀、槍、钗、钯、劍、戟、弓矢、鈎、鐮、挨牌之類,莫不先由拳法活動身手(校注:《武備志》“由”作“有”),其拳也為武藝之源。
今繪之以勢,注之以訣,以啟後學。既得藝,必試敵,切不可以勝負為愧為奇,當思何以勝之,何以敗之。勉而久試,怯敵還是藝淺,善戰必定藝精。古雲:“藝高人膽大”,信不誣矣。
按:《三才圖會·拳經》到此為止,《武備志》及許乃钊刻本等尚有下列一段:“餘在舟山公署,得參戎劉草堂打拳,所謂‘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謂也。此最妙,即棍中之連打”。(日本平山潛本于此後尚有“連戳一法”四字)可能是《三才圖會》根據戚氏《紀效新書》初刻本,《武備志》所據為重刻本,戚氏補充了一則。
(三)拳法圖
(據《三才圖會》影印,惜其次序為手民颠倒。今悉依《武備志》恢複其原來次序。)
圖1“懶紮衣”出門架子,變“下勢”霎步“單鞭”,對敵若無膽向先,空自眼明手便。
圖2“金雞獨立”颠起,裝腿橫拳相兼,搶背卧牛雙倒,遭着叫苦連天。
圖3“探馬”傳自太祖,諸勢可降可變,進攻退閃弱生強,接短拳之至善。
圖4“拗單鞭”黃花緊進,披挑腿左右難防,搶步上拳連劈揭,“沉香勢”推倒太山。
圖5“七星拳”手足相顧,挨步逼上下提籠,饒君手快腳如風,我自有攪沖劈重。
圖6“倒騎龍”詐輸佯走,誘追入遂我回沖,恁伊力猛硬來攻,怎當我連珠炮動。
圖7“懸腳虛”餌彼輕進,二換腿決不饒輕,趕上一掌滿天星,誰敢再來比并。
圖8“丘劉勢”(武本作邱)左搬右掌,劈來腳入步連心,挪更拳法“探馬”均,打人一着命盡。
圖9“下插勢”專降快腿,得進步攪靠無别,鈎腳鎖臂不容離,上驚下取一跌。
圖10“埋伏勢”窩弓待虎,犯圈套寸步難移,就機連發幾腿,他受打必定昏危。
圖11“抛架子”搶步披挂,補上腿那怕他識,右橫左采快如飛,架一掌不知天地。
圖12“拈肘勢”防他弄腿,我截短須認(許本認作忽)高低,劈打推壓要皆依,切勿手掌(武本作腳)忙急。
圖13“一霎步”随機應變,左右腿沖敵連珠,恁伊勢固手風雷,怎當我閃驚巧取。
圖14“擒拿勢”封腳套子,左右壓一如四平,直來拳逢我投活,恁快腿不得通融。(投似應作活)
圖15“井欄四平”直進,剪廉踢膝當頭,滾穿劈靠抹一鈎,鐵樣将軍也走。
圖16“鬼蹴腳”搶人先着,補前掃轉上紅拳,背弓颠披揭起,穿心肘靠始(武本作妙)難傳。
圖17“指當勢”是個丁法,他難進我好向前,踢膝滾踏上面,急回步颠短紅拳。
圖18“獸頭勢”如牌挨進,恁快腳(武本作腿)遇我慌忙,低驚高取他難防,拽(武本作接)短披紅沖上。
圖19“中四平勢”實推固,硬攻進快腿難來,雙手逼他單手,短打以熟為乖。
圖20“伏虎勢”側身弄腿,但來湊我前撐,看他立站不穩,後掃一跌分明。
圖21“高四平”身法活變,左右短出入如飛,逼敵人(武本無人字)手腳無措,恁我便腳踢拳錘(武本作捶)。
圖22“倒插勢”不與招架,靠腿快讨他之赢,背弓進步莫遲停,打如谷聲相應。
圖23“神拳”當面插下,進步火焰攢心,遇巧就拿就跌,舉手不得留情。
圖24“一條鞭”橫直披砍,兩進腿當面傷人,不怕他力粗膽大,我巧好打通神。
圖25“雀地龍”下盤腿法,前揭起後進紅拳,他退我雖颠補,沖來短當休延。
圖26“朝陽手”偏身防腿,無縫鎖逼退豪英,倒陣勢彈他一腳,好教師三喪(武本作“好教師也喪聲名”;四庫本作“好教師也喪精魂”;許本作“好教師也喪身”)。
圖27“雁翅”側身挨進,快腿走不留停,追上穿莊一腿,要加剪劈推紅。
圖28“跨虎勢”那移發腳(那應作挪),要退去不使他知,左右跟掃一連施,失手剪刀分易。
圖29“拗鸾肘”出步颠剁,搬下掌摘打真心(真,武本作其),拿陰捉兔硬開弓(拿陰,武本作拿陰,許本作怒鷹),手腳必須相應。
圖30“當頭炮”勢沖人怕,進步虎直撺兩拳,他退閃我又颠踹,不跌倒他也忙然。
圖31“順鸾肘”靠身搬,打滾快他難遮攔,複外絞刷回拴,肚搭一跌,誰敢争前(前,《武備志》本作先)。
圖32“旗鼓勢”左右壓進,近他手橫劈雙行,絞靠跌人人識得,虎抱頭要躲無門。
(校注:現存戚氏《拳經》各家翻刻本,所缺佚圖訣八幅的号碼為:15.井欄四平,16.鬼蹴腳,17.指裆勢,18.獸頭勢,21.高四平,22.倒插勢,23.神拳,24.一條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