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紹旅法中國共産黨早期組織的成員張申府。
張申府,原名崧年,字申甫,河北獻縣人,中國共産黨的重要創始人之一。他曾是《新青年》雜志的撰稿人、編委,為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做出了重要貢獻。先後介紹了周恩來、朱德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退黨後仍關心黨的發展。後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九一八事變後,經常利用講壇宣傳愛國主義,并投身于抗日運動,是一二九運動的重要組織者和上司者。

1893年6月15日,張申府出生在河北獻縣小垛莊村一個耕讀世家,其父為清末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民國衆議員等職。張申府從小接受了嚴格的傳統教育,具備紮實的國文功底。14歲,随叔叔去北京接受新式教育。19歲那年,受到辛亥革命的鼓舞,決心投身于民族革命。1913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思想發生重大變化,經北大同鄉郭仁林介紹認識了李大钊,并在其引領下逐漸走上了革命道路。1917年,張申府肄業留校任教。他深受民主自由思潮的影響,與許多先進分子一樣積極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在《新青年》等刊物上,他以“赤”“赤子”“張崧年”“張赤”等為筆名,先後發表了多篇文章,介紹西方進步人士,宣傳新觀點新思想,在國内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也由此迅速成為矚目一時的風雲人物。1917年,張申府在李大钊主編的《甲寅日記》上發表文章讨論“青年問題”。1919年他在《晨報》上發表《新學校》,提倡新教育,以達到變革社會的目的。1920年,他在《北京大學學生周刊》上發表的《就來的三自由》文章中,大膽提出教育自由、工作自由和男女關系自由,為打破傳統束縛、解放思想和促進民主自由起了重要推動作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馬克思主義迅速傳入中國。張申府追逐革命浪潮,不但撰寫大量文章,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還積極參加進步團體,呼籲社會革命。他先後成為少年中國學會、新潮社、北京工讀互助團等組織的成員。1919年7月,他加入李大钊組建的少年中國學會,并主持《少年中國》刊物的編輯工作。1920年9月,張申府在給少年中國學會的一封公開信中大聲疾呼:“對于社會主義自然要絕對的信奉。共産主義是社會主義的精華,對于共産主義自然要更絕對的信奉。”這說明張申府實作了思想上的蛻變,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1918年冬,張申府與李大钊、陳獨秀商讨共同創辦了頗具影響的進步刊物《每周評論》,由張申府負責編輯。在這個刊物上,張申府發表了10多篇文章,宣傳革新與自由思想,喚醒國人靈魂。《每周評論》對社會産生了深刻影響,有力地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展。旅歐時,張申府還創辦了類似于黨刊的刊物《少年》,後改名為《赤光》,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宣傳共産主義理論,報道世界勞工、青年運動,還同無政府主義、國家主義等反馬克思主義思想做鬥争。
在建黨過程中,除了“南陳北李”外,張申府也參與了早期籌備工作。1920年初,張申府在北大同李大钊與上海的陳獨秀通信商量組織共産黨。4月,俄共(布)遠東局代表維經斯基等人來華幫助中國建立共産黨組織。維經斯基與李大钊、張申府多次了解中國情況後,認為中國已具備建立共産黨的條件,并希望早日建黨。随後,李大钊介紹維經斯基到上海見陳獨秀,以便籌劃建黨事宜。期間,張申府在“南陳北李”之間起到了溝通協調作用。8月,張申府收到陳獨秀的來信,信中提到“建黨的事在北京隻有李大钊和你兩個人可以談”。陳獨秀還在來信中就黨的名稱與張申府等人商議,“是叫共産黨還是叫社會黨,沒有定,後來維經斯基說還是叫共産黨。我們同意了。”9月中旬,張申府去上海迎接英國哲學家羅素來華講學,趁機與陳獨秀就黨的籌建問題交換了意見。下旬回北京後,得到李大钊贊同,開始北京共産黨早期組織的組建工作。經過一番努力,1920年10月北京共産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李大钊、張申府、張國焘三人是該小組的最早成員。張申府對建黨做了許多建設性工作,由此成為中共的重要創始人之一。1920年11月,北京共産黨早期組織成立不久,張申府赴法任教。此行他還肩負着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受陳獨秀和李大钊之托,在國外建立和發展黨的組織。1921年春,他到法國後即先後介紹劉清揚、周恩來入黨,随後張申府與周恩來、劉清揚及後來赴法的趙世炎、陳公培等5人在巴黎建立了旅法中共早期組織,張申府為這個組織的負責人。在張申府等人的上司下,發起成立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産黨,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創辦了重要刊物《少年》,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此外,旅法中共早期組織上司留法勤工儉學學生運動,開展旅歐華人反帝反封建鬥争,培養了大量優秀革命幹部,為支援國内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張申府與周恩來相識于建黨前夕。1920年底,周恩來、劉清揚等覺悟社主要代表也先後赴法,在劉清揚的介紹下,張申府更熟知了周恩來,周恩來給張申府留下深刻的印象。1921年3月,23歲的周恩來在張申府和劉清揚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産黨,并與張申府一起創立中國共産黨旅法早期組織。回國後,張申府推薦周恩來到黃埔軍校任職,使其卓越才幹得以充分發揮。張申府還是朱德的入黨介紹人。受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五四運動的啟發,朱德深刻認識到原來的軍事鬥争辦法行不通,于是考慮尋找新的救國出路。1922年朱德遠赴歐洲尋求真理,在德國柏林找到了張申府、周恩來等人。朱德出國前曾向陳獨秀提出入黨要求,但因過去是舊軍官而遭到拒絕。張申府對朱德多加考察,就他的入黨問題多次與之談話,并與周恩來一起介紹朱德加入中國共産黨。
張申府身上始終有着濃重的文人氣質。1925年張申府出席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四大時,因反對與國民黨結盟而同蔡和森等發生激烈的争執,一怒之下憤然退場。周恩來勸他不可一時沖動,必須遵守黨紀,重返會場繼續讨論,以求大同而存小異。但張申府還是退了出來。新中國成立以後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的近30年裡,張申府基本從公共視野中消失,一度被打成右派,直到1978年之後張申府的名字才重新出現,并被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
1986年6月20日,剛剛過完93歲生日不久的張申府安然謝世。《人民日報》刊登的訃告中寫道:“張申府同志是一位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是中國共産黨的老朋友……張申府同志在一生奮鬥中,也是有過曲折的,然而他能不斷地追求真理,胸懷坦蕩,光明磊落,為人謙和,生活樸素,不計較個人得失,是一位令人懷念的老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