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王泮,生卒年不詳,明朝人,字宗魯,号積齋,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萬曆二年(1574年)進士,萬曆八年(1580年)始任肇慶知府。因其為政愛民,造福肇慶,而被肇慶人民愛戴并追憶至今。
位于肇慶市西江北岸塔腳路的崇禧塔西側,有一處祠堂,号曰“王泮生祠”。此祠始建于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是王泮生前當地老百姓為他建造的。

▲王泮生祠
翻開中華史冊,大凡祠堂都是為祭祀建造的。老百姓為什麼要建王泮生祠?原因很簡單:王泮為老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實事,老百姓對他由衷感恩。
明神宗萬曆八年(1580年),王泮任肇慶知府。《高要縣志》稱王泮“性恬淡,自奉如寒土。與民接,未嘗疾言遽色。然端悫有執,雖門生故交,無所私。”
王泮在肇慶為官八年,是在肇慶任職時間較長的一位知府,他在任期間與當地人民、肇慶山水結下了深厚的情緣。
點綴七星岩
王泮到任肇慶後,開始對七星岩的山峰和周圍環境進行整治。措施有三。
一是鄭重為七座秀色岩峰命名:阆風峰、玉屏峰、石室峰、天柱峰、蟾蜍峰、仙掌峰、阿坡峰。
二是開辟了環湖山通道,鋪設友善攀登的蹊徑石磴,使登山者安全無虞。
三是點題命名二十景,還親自為“含珠洞”、“蛟龍窟”景點題字,以壯聲色,增添人文魅力。王泮還為每一處秀色奇觀都賦了詩篇。
二十景的命題,尤其是王泮為其所賦詩篇面世後,不但引起了各方的關注,而且引得官員墨客、文人才子們詩興雅趣大發,紛紛為此揮毫潑墨。
▲七星岩
王泮點綴七星岩,确定二十景,不但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促進了文化的發展,開創了山水詩歌一代新的文風。自明代以後,七星岩的詩篇寫作風格自成一體,留下許多名篇絕唱。王泮所為,功不可沒。
王泮自始至終關心七星岩的改造建設,“政知所重”,當七星岩《石室志》撰成時,又為其作了序。
治理水患
西江多處穿截山脈,在肇慶區内形成西江小三峽:三榕峽、大鼎峽和羚羊峽。介于三榕峽和羚羊峽之間為沖積平原。肇慶古稱“兩水夾洲”,唐以前北郊原是西江分流故道,經淤塞形成“瀝湖”,地勢低窪,常年漬水,每逢暴雨,集北嶺山各坑之水彙入,很難排出,便成一片汪洋,故又成為“野塘”。
宋至道年間,為擴大耕地,人們開始築堤防漬,圍塘造田。雖然有了堤圍,但更多也隻是從圍塘造田出發,各處堤圍沒有接連一線,是以堤圍時潰時築,西江時有水患。
未築堤圍之前,瀝湖漬水由水基旱峽經後瀝排出西江。而築堤開窦後,排水受水基窦孔限制,要遇外江水漲,窦門又關閉,圍内漬水排不出去,也會造成水澇,無論外洪,還是内澇,都後患無窮。
萬曆九年,王泮到任第二年(1581年),高要發大水,淹沒了大片的農田,奪走了老百姓的生命财産。作為知府的王泮痛心疾首,決定開鑿景福圍的主要排水涵窦“躍龍窦”,以導瀝水入西江,排除漬水,治理水患。
▲景福圍今景
景福圍是護衛肇慶城區及郊區農田的主要堤防,王泮修築的躍龍窦,位于石頂崗西,是景福圍的主要排水涵窦。
1581年躍龍窦築成後,清除了城區防洪一大隐患,增強了防洪和排水能力,緩解了由于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嚴重災害。為了不斷鞏固水利建築,1586年,王泮又帶領鄉民們對躍龍窦進行了重修。
重教興文
中國古代的書院,是官員和鄉紳倡辦的民間教育機構,然而書院往往涉及政治鬥争,是以大起大落。萬曆七年(1579年),宰相張居正下令封閉全國所有書院,肇慶僅剩的三所也全部被迫停辦。
張居正死後,各地紛紛複辦書院。王泮站在以學治愚、崇尚文化的立場上,大力主張辦學。在王泮的努力下,肇慶的濂溪書院和崧台書院得以複辦。在此基礎上,他鼓勵置辦學田,學田收獲歸學堂,使學堂不但有了穩定來源,而且減輕了各方面的負擔,辦學興文有了一定保證,吸引更多人把孩子送到學堂讀書。
萬曆十年(1582年),王泮開始在臨江修建“崇禧塔”,以觀光攬勝、鎮災避難,更是寓意“文運興旺”,王泮福澤後人的良苦用心浮現在塔上。
▲崇禧塔
引進西學
萬曆十年(1582年),駐肇兩廣總督陳瑞與澳門佛郎機教堂約定,每年向香山縣繳納租金,佛郎機傳教士羅明堅趁機請求安排居住地。(順便提一提,這位名字像你的某位老同學或者舊鄰居的羅明堅先生是一位意大利傳教士,是“傳教士漢學時期”西方漢學的真正創始者之一)。
陳瑞表示:“可以答應這個要求。”澳門教會遂于同年十二月派傳教士羅明堅、譯員門代經三水到肇慶。四個月後,陳瑞因事褫職,他擔心引外夷入居會增加自己的罪狀,是以在被解職前命羅明堅等迅速離開肇慶。
繼任總督郭應聘最初反對外國人入居;然而就在萬曆十一年(1583年)中,突然改變了主意,八月中旬通過肇慶知府王泮派人到澳門,向教會遞交準許信件,同意傳教士重返肇慶。于是,教會遂派羅明堅、利瑪窦以及一位翻譯,于九月十日到達肇慶。(科普一下,這位利瑪窦就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最早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并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
▲利瑪窦與中國官員
到達肇慶後,羅明堅與利瑪窦選擇了崇禧塔附近一塊地立足,呈文知府王泮。王泮将傳教士的請求轉呈郭應聘。經準許,傳教士開始在肇慶建築教堂。萬曆十二年(1584年),新任兩廣總督吳文華準許在肇慶設立對濠鏡澳(澳門)管理負有重大責任的分巡海道副使駐地海防館(在今東門)。
萬曆十三年(1585年)秋季,中國大陸第一間天主教堂正式在肇慶城區落成。王泮前往祝賀,并親題“仙花寺”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