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引言</h1>
《舊唐書·魏徵傳》 記載: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段話是唐太宗李世民留下的名言。李世民認為,用曆史當作鏡子,便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正是他“以史為鏡”,才能開創“貞觀之治”,使大唐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會照鏡子,不過照鏡子隻是手段,其目的隻是為了讓我們可以通過鏡子正視自己。“以史為鏡”也一樣,是為了讓我們在鏡子中看到最真實的曆史。可是近幾年,我們卻時常在電視中看到許多可以歪曲史實的“國産抗日神劇”。

▲侵華日軍劇組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随着我國經濟水準的提升,電視電腦的普及,“刷劇”成為了我國人群眾多的娛樂方式之一。
▲抗戰電視劇中的八路軍戰士形象
在此之前,其實也湧現過一批高品質的抗日劇,比如《亮劍》(李幼斌版)、《雪豹》和《永不磨滅的番号》等,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h1>
然而,我們也注意到,觀衆在飽受 “抗日神劇”摧殘之後,又好氣又好笑地将其總結成了七個類型。
▲抗日神劇中的“包子雷”
,這類影視作品中,主人公往往身懷絕技,飛檐走壁可謂是小菜一碟,舉手投足間就能用内功輕松殺死日軍,“手撕鬼子”是他們的看家本領;,主角們随手撿起石子往天上一扔,就可以擊落正在高速飛行甚至是執行俯沖轟炸任務的日軍飛機;,這些作品中的主角雖然沒有前兩種作品中的逆天本領,但是身手還是很好的,時常是頂着槍林彈雨擺造型,攝影師也會在這時候給大量特寫。
▲《抗日奇俠》台詞神句劇照
,在這類作品中,我軍擁有超越時代的武器,戰鬥力高得别說是抗擊日軍,說能橫掃全球都不遑多讓;,主角射出去的子彈能拐彎,随便就能擊中敵人,而且主角還能一本正經地分析原理,大炮還能擊中八百裡開外的目标;,要麼是時間和事件存在重大事實錯誤(比如主角的爺爺九歲時就被日軍殺害了),不符合時代背景,要麼就是古代人物和動漫人物亂入;,在這些作品中,國軍軟弱無能,日軍也是白癡一般,反正除了我軍之外都是土雞瓦狗。
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抗日劇情,不僅嚴重損害了原本懷着虔誠之心想要了解曆史、緬懷先烈的觀衆們的感情,不利于正确價值觀和民族認同感的形成,更為中國的國際形象帶來了負面影響。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h1>
在網際網路發達的今天,中國國内拍攝的“抗日神劇”,早就遠渡重洋傳到日本。最近幾年,日本媒體和網絡經常報道出各種醜化日軍、劇情雷人的中國抗日劇,日本群眾對此甚至已經司空見慣。不過,作為抗日戰争中的反派,
▲該劇主演出席活動
日本TBS電視台拍攝《紅十字~女人們的入伍通知單~》,其動機是為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争70周年和電視台成立60周年,該劇主要講述了一位心向和平的日本女護士,因為反對日本侵略中國,跟随中國軍隊救死扶傷的故事。
這部日本的“抗日”電視劇,真實地還原了戰争情節,在日本右翼勢力并不願意承認侵華戰争的情況下,,這在當下右翼思潮日益擡頭的日本确實是難能可貴。該劇組通過日本女護士的個人經曆,一方面給觀衆傳達親情的偉大和個人的渺小,一方面又在生動揭示戰争的殘酷。
▲《紅十字~女人們的入伍通知單~》劇照
不出意外,《紅十字~女人們的入伍通知單~》一經播出,就遭到不少日本群眾的破口大罵,導演福澤克雄也曾受到死亡威脅。不過站在中國方的角度來看這部劇的話,其劇情還是比較真實客觀的,既不回避自己曾犯下的罪行,也表達出了普通日本群眾對和平的希望,實屬難得。
作為日本劇組拍攝的影視作品,正如很多國産抗日劇中國人扮演的日軍都講漢語一樣,該劇中日本人扮演的八路軍也操着一口流利的日語,并且雖然他們都是勇敢正面的軍人形象,但神情和動作無不透露出日本味道,在中國觀衆看來十分别扭。另外,一些細節方面也存在錯誤,比如八路軍揮舞着新中國的國旗,這明顯是重大事實錯誤。一句話總結,劇組沒有在糊弄觀衆。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唐代詩人曹松在《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中曾寫道:“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争流。”,方能以史為鏡,實作中華民族的崛起與偉大複興。
參考資料:
《舊唐書·魏徵傳》
《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中國抗日戰争史料叢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