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洪秀全到底封了多少個王?時人就說:比江裡的鲫瓜子還多

作者:能靜居主人

1851年洪秀全開始迎來人生的高光時刻。

太平軍攻取永安後,他們一路勢如破竹,将清軍打得落花流水,是以,攻城奪地,成了當時輕而易舉的事情,大清的正規軍在他們面前不堪一擊,由此洪秀全也開始不斷夯實班底,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大調整。

其實在幾個月前他就在武宣鄉登基稱天王後,同時就封了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而且那一長串系銜,如果不深呼吸喘幾口粗氣完全念不下來。

洪秀全到底封了多少個王?時人就說:比江裡的鲫瓜子還多

比如東王的頭銜全稱是“傳天父上主皇上帝真聖旨、權威勸慰師、聖神風、禾乃師、贖病主、左輔正軍師、後師殿中軍兼右軍、東王楊。”是不是需要捯饬幾口氣才讀下來?可能這個長度超過所有之前皇帝死後的廟号,以此類推,其他的幾位王念起來也不短,當然光封号長點還不算啥,最重要的是,此後洪秀全将本來尊會無比的封王變成了一種“便宜貨”,到了晚期就差喂馬的頭沒封王了,這點比玉皇大帝似乎還要嚴謹一點。

其實在最初,洪秀全是嚴格控制封王人數的,比如在1854年,提升秦日綱為燕王,胡以晃為豫王,胡萬勝為幼豫王。這時候,南王、西王已經戰死,算是王位出現空缺,遞補進去算是正常安排,以上這幾位大佬被稱為前期王,扣掉四個幼王,無論1851年還是1854年,真正的王也就隻有五個。

洪秀全到底封了多少個王?時人就說:比江裡的鲫瓜子還多

洪秀全早期封王前有幾個特點:一是最早的幾個資曆深厚的元老;二是改變了以前一些朝代非皇族不封王的舊例;三是連兒子也封為幼王,異性王世襲,而且父子同時被封;四是未定都先封王;五是封号全稱都很長,有宗教、政治、職權、贊譽等多種因素。雖然有一些不公之處,但還沒有造成公開的沖突。最大的問題是确定東王楊秀清“節制各王”,成了王上之王或并列天王,給後來的天京事變的王殺王埋下禍患的種子。

是以,直接導緻洪秀全開始瘋狂封王可能是源自于天京事變的一次内讧。

是以,洪秀全此後對異性王非常猜忌,于是開始封他大哥洪仁發為安王(後改封信王),二哥洪仁達為福王(後改為勇王),将石達開迫走。洪秀全的親侄、族兄、族侄實際十幾人,包括幾個乳臭未幹的小孩都封為王。1859年,其族弟洪仁環來天京尋求庇蔭,坐上了三級火箭,不到一個月,被封為幹王,處理朝政事務。

但是為了怕下邊幹将不服,于是洪秀全為了安撫和平衡,先封陳玉成為英王,跟着封李秀成為忠王。随後,十分贊賞洪仁玕的建議,開始大肆廣封王爵。

其忠意圖是一是分散李秀成以及李世賢、楊輔清權力,以期改變“弱本強末”成為“強本弱末”的權力結構;再則,以此滿足一些人欲望,籠絡他們與洪秀全的命運。同時,讓洪仁發洪仁趁機把王爵進行私下拍賣。凡是向他們行賄的一概保舉,洪秀全就照封不誤。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财源廣進,而且還能讓他們更加俯首帖耳。

一開始封的一批王還有點名号,比如陳坤書封護王,郜永寬封納王,各自加了一串可以一口氣讀下來的系銜。但是此後由于封王太多,買的人也不少,于是覺得麻煩幹脆隻給個名号不加系銜了,負責念天王旨意的小文職終于不用喘粗氣念一長串了。此後為了更省事,連名号都不給了,通通稱之為“列王”,于是不分姓氏,不分年齡,這個也是列王,那個也是列王。比列王還有一個等級,就是連他們都不知道該叫啥,幹脆在“王”字上面加“三點”,這個字我是打不出來了。于是在最瘋狂的時候,洪秀全封的和賣的王,有二千七百多個王。

洪秀全到底封了多少個王?時人就說:比江裡的鲫瓜子還多

當時太平軍所控制的地區也無非是幾省的一些村鎮,不但為一個城鎮主管錢糧、管家務的封了王,但凡有點路子,能給洪仁玕他們遞上銀子,無論幹什麼都能得到個王爵,更有甚者,同一王爵,先後封給兩人。比如奉王古隆賢降清後,洪秀全就将奉王封給黃朋厚;汪安鈞降清并被殺後,就将康王封給汪海洋。後期王爵,基本上已與職務無關,根本不必重複使用的。洪秀全此時,根本就沒有心思去想,将叛降者的爵号封給别人是否嚴肅、合适。而且,決定廣封王爵之後,很快失度,不将封王當一回事,加上形勢不好而心裡亂糟糟,以至幹脆将更多的王,一律不加任何差別都叫列王,可能是列為大王的簡稱。對于太平天國封王的人數,當時的人對此就嘲弄說:“天國的王爵比過江的鲫瓜子還多”。這個比喻雖然粗淺,卻十分精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