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運河文化】長河故壘憶烽煙——滄州運河的軍事作用

【運河文化】長河故壘憶烽煙——滄州運河的軍事作用

大運河被用于軍事

有戰略、戰術兩種

運輸軍事物資

基本屬于戰略上

而利用河水和地形

基本屬于戰術

【運河文化】長河故壘憶烽煙——滄州運河的軍事作用

清軍平定太平天國北伐軍于連鎮采用的就是河水灌城的戰術。

連鎮地處東光縣城南,始建于明朝初年,因橫跨南運河、由分處兩岸六個村莊連在一起而得名,亦名連窩鎮。連鎮水陸交通友善,商業發達,人口繁盛,蓄積豐足,有“商賈雲集,八方通衢”之稱。

太平軍占據連鎮後,迅速征集糧草,構築工事。又在附近村莊列小營5座,以為犄角之勢。為了便于互相支援,他們用船隻和木料架起兩座浮橋,把東、西連鎮連為一體,林鳳祥、李開芳分駐西、東連鎮,欲憑借有利地勢長期堅守待援。

不久,清軍2萬餘人馬雲集連鎮并将其包圍。僧格林沁親自指揮清軍同時進攻東、西連鎮。林、李指揮太平軍全力抵敵。後得到援軍已至山東的訊息,林鳳祥決定派李開芳帶精銳騎兵南下迎接援軍。在林鳳祥的掩護下,李開芳突圍。

李開芳走後,僧格林沁頻繁發動進攻。太平軍依托堅固工事給清軍造成了重大殺傷。後僧格林沁改變戰術,轉而“以圍為攻”,下令将運河西岸長壕收緊1000餘丈,縮短戰線,逼近太平軍營壘。又咨調山東巡撫派人将連鎮上遊的四女寺引河挖深,宣洩運河水,設法引水淹灌連鎮,并下令征調連鎮相鄰各鄉鄉民分段砌築土牆長圍。這道長圍夾運河、環連鎮,四周合抱,周長70餘裡,高1至2丈,上寬幾人可同步巡邏,每三裡處築一炮台,外有壕溝三道,既能作為工事防敵沖出,又能作為蓄水圍堰。林鳳祥則乘清軍調整部署之時,在營壘外挖掘數道長壕、逐漸構築了長約三十華裡的“木城”以加強防線,且屢次主動出擊,不斷騷擾清軍。

7月,雨水驟增,南運河水暴漲,清軍趁機掘斷運河河堤,引水淹灌連鎮。連鎮周圍的一些小村莊被水淹沒,太平軍隻得向連鎮聚集,清軍趁機收緊包圍圈。8月,清軍所築的兩岸長圍全部竣工,太平軍喪失了突圍的最後機會。僧格林沁下令開始引水淹灌連鎮。東連鎮内水深二三尺至四五尺,大部房屋倒塌,惟河西地勢較高,未遭浸灌。太平軍糧草物資均告短缺。入冬,太平軍糧米已絕,甚至出現了人食人,士氣低迷,軍中不堅定分子紛紛投敵。

次年2月,僧格林沁督兵兩路同時進攻東、西連鎮。慶祺進攻東連鎮,因牆垣堅厚、防守嚴密未能攻克。員外郎瑞禧進攻西連鎮得手,林鳳祥與2000餘官兵轉守東連鎮,抵死據守。3月,清軍從四面向東連鎮發起總攻,林鳳祥兵敗被俘,解送北京。5月,李開芳在山東茌平馮官屯被俘。至此,太平天國北伐宣告失敗。

清廷平定太平軍利用的是大運河河水灌城的戰術,而平定撚軍則是利用了地形圍剿。

1868年3月,張宗禹率領的西撚軍進入山東境内作戰,清廷令欽差大臣李鴻章總統山東各路清軍,圍堵北上撚軍。時撚軍欲由東光西渡未果,繼續循運河北上,陷南皮。4月,撚軍攻靜海,進逼天津,企圖奪取。在清軍的阻擊下,西撚北上作戰的計劃失敗,隻好沿海濱南下,由鹽山進入山東陽信、海豐。

清廷命李鴻章、左宗棠、丁寶桢等督軍于運河東、西兩岸分别防堵。同治帝下谕旨“賊股現竄海隅,正可乘此機會,三面圍蹙,就地殄除。著李鴻章迅督前敵諸軍,步步圈偪,合力同心,認真剿辦,限于一月内,将此股賊匪全數殲滅”。

為協調清軍各路行動,左宗棠與李鴻章在德州會商,二人都主張利用地形圍困西撚軍,左宗棠認為“以現在局勢言之,賊自天津入東境,東阻大海,南阻黃河,西則運河一水萦纡,足陷戎馬之足”。根據過去圍殲東撚軍“先堵後截”的經驗,李鴻章認為“當以守運河為正,戰為奇,捐海濱數百裡之地以餌賊,我軍負海帶河,食東、豫之粟,獨據運河一面以制其命,滅賊必矣”,“就運河一線設防,蹙之海東一隅,較得地勢”,提出消滅西撚軍于黃河以北、運河以東和天津減河以南的直東戰場的計劃。

具體如下:北面以減河為防線,沿北岸修築長牆,由天津洋槍隊、潘鼎新與提督楊鼎勳等所部淮軍和團練駐防阻遏西撚軍再次北上威脅京津地區;西面以運河為防線,在張秋一帶引黃河之水灌入運河,且在西岸連築長牆,由直隸、山東、安徽等省清軍分段駐紮,附近州縣團練出動協助,又調總兵丁長春所部水師炮船進駐德州,巡邏水面,加強防守;南面以黃河為防線,封鎖各處渡口,将船隻一律調至南岸,由山東地方官吏領軍把守;東面是大海,嚴禁漁船下海,防止撚軍渡海而去。至于長牆的修築,除命軍隊從事外,還以許諾封号、免稅等辦法動員地主、士紳等參加。同時,抽調實力較強的淮軍和湘軍作為遊擊之師,闖入濱海地區,進行圍追堵擊,圖謀在這一帶消滅西撚軍。

五六月間,清軍各部遮擊,疊次獲勝。不久,李鴻章派劉銘傳新到生力馬軍助戰,軍勢大振,圈撚軍在徒駭、黃、運之間。劉銘傳調集馬步迎擊,追剿數裡;值郭松林東來,馬步全軍遮住去路,又兼河道紛歧、水溜泥濘,撚軍無所掠食,部黨解散,數萬衆不知所蹤。劉、郭兩軍馬隊五六千人縱橫合擊,擒斬無數;張宗禹赴水死(實際逃往那南大港孔家莊隐姓埋名二十餘年後去世),西撚平。

在平定西撚軍的過程中,滄州地區的地方官、士紳、平民做出了很大貢獻,其事迹載于地方志中。

民國《交河縣志》卷十《雜稽志•事略》:“同治七年四月,撚匪張總愚犯臨境,竄至禦河以東,知縣朱紹谷令阖邑團練,在禦河西岸築牆防守。縣中得安。”卷七《人物志•義行·李光晉傳》:“同治七年,撚匪……南竄甯、吳、景、滄等處,又防運河西岸。賊東逼大海,南阻黃河,北迫捷地,西遏運牆,以故大兵剿之,克奏膚功。”民國《滄縣志》卷八《人物•孝義·劉奉璋傳》:“同治七年,撚逆北竄,奉璋練義勇,立鄉團,與官軍互為接應,并于運河西岸修築長牆,晝夜巡防,撚匪聞風不敢越運河西岸一步,河西一帶百餘村免遭蹂躏。”

參考書籍:民國《交河縣志》;民國《滄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