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肖華說他不死必是開國元帥,毛主席悲其陣亡而怒斥林彪,他叫士峨

肖華說他不死必是開國元帥,毛主席悲其陣亡而怒斥林彪,他叫士峨

1931年9月8日,一場血肉橫飛的殘酷搏殺在江西興國縣高興圩西北的竺高山展開。

對陣雙方,是我紅四軍的11師和國民黨十九路軍蔡廷锴60 師、戴戟61師。

這是一場本不該出現的惡戰。

因為,這時候,我工農紅軍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已經接近尾聲了。

在第一、二次反“圍剿”作戰中,我工農紅軍在毛主席運籌帷幄的指揮下,充分發揮運動戰、遊擊戰的優勢,把敵人拖累、拖垮,最終大獲全勝。

這次也不例外。

蔣介石調集起來的23個師另加3個旅共30萬兵力,經過從6月到9月近三個月狼奔豚走,

已師老兵疲,損失頗多,無力再戰。

那麼,一場風聲大、雨點小的“圍剿”就要草草收場了。

然而,在國民黨各路軍灰溜溜地撤退之際。

紅四軍軍長林彪在江西興國縣高興圩西北的竺高山看到敵60師、61師旌旗不整,士氣不振,認為可以“切他個尾巴”,指令11師實施穿插,消滅其走在隊伍最後的個團。

這就犯了兵家大忌了。

孫子兵法雲:圍城必阙,窮寇莫追。

再說了,敵人的兵力遠勝于己,其既已敗退,實在不必要再節外生枝。

還有,十九路軍是蔣光鼐和蔡廷锴的部隊,以兩廣籍士兵為主。

這兩廣士兵中的廣西兵,在中國曆史上就有“狼兵”之稱,雖然身材矮小,卻勇猛剽悍,在明朝殺倭寇,在清朝參加太平天國運動,曾大殺四方,名動天下。

國民黨政府倒施逆行,不得民心。

國民黨各路軍閥又醉心于内戰,争相割據。

在國民黨軍隊裡當兵的人都不知自己為何而戰,隻為領軍饷混口飯吃而已,是以,軍心渙散,兵無鬥志。

但是,他們的生命遭受到威脅,肯定會奮起抗争。

是以,戰鬥一經打響,很快就達到了白熱化狀态。

肖華說他不死必是開國元帥,毛主席悲其陣亡而怒斥林彪,他叫士峨

敵人的大部隊源源不斷傳回接應,呈現出越打越多之勢。

我軍兵力有限,而且武器落後,還有人使用梭标、大刀,槍支也多是些老式“漢陽造”步槍,有少配備有刺刀。

而敵軍有大量沖鋒槍、機關槍,步槍都裝備有刺刀。

是以,在接兵相接中,我軍處于明顯劣勢。

戰況無比慘烈,雙方從上午激戰至黃昏。

最終,我軍為儲存實力,不得不撤出戰鬥。

戰後清點人數,紅11師已傷亡了2200餘人,傷亡人數超過三分之二,建制已被打殘。

最讓三軍震動的是:年僅27歲的11師師長曾士峨壯烈犧牲。

毛主席收此戰報,悲憤交加,狠狠地批評了林彪,指責他用兵不當,說:“你是怎麼打仗的?怕沒有仗打?”

在慶祝第三次反“圍剿”勝利的祝捷大會上,毛主席帶領全體與會人員向曾士峨烈士默哀,并訓示紅軍總政治部發出通令,号召紅軍指戰員向曾士峨學習。

負責印發這些通令的人是時為紅四軍軍委青年委員、後為開國上将的肖華。

肖華後來多次在不同場合感慨地說:“紅軍總部發通令号召向個人學習,曾士峨是第一人。”

1955年我軍第一次評定軍銜後,肖華還曾對《羅榮桓元帥傳》編寫組主筆黃瑤說:“如果曾士峨在的話,應是個元帥。”

何長工也說過類似的話。

1983年1月,何長工見到曾士峨的繼子曾天元,也有些沉痛和傷感地說:“曾士峨如果在的話,應是個元帥,起碼也是大将。”

另一個開國上将陳士榘則說:“毛主席評價一個人的死重于泰山的說法,最先是用在曾士峨身上,後來才用在張思德身上。”

陳士榘也是毛主席的心腹愛将,對毛主席有深厚的感情,在井岡山時期長伴毛主席左右,所說絕非虛語。

曾士峨是湖南益陽人,曾在黃埔軍校長沙三分校學習,後随盧德銘參加了毛主席上司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肖華說他不死必是開國元帥,毛主席悲其陣亡而怒斥林彪,他叫士峨

毛主席把起義部隊統一編成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全師共5000餘人,下轄3個團。

曾士峨先在第1團,文家市轉兵之後,改編入三團任三營參謀長;而江西永新縣境的三灣村的“三灣改編”後,師被縮編成一個團,轄二個營七個連,曾士峨擔任特務連(編号是四連)連長,副連長是張宗遜,黨代表是羅榮桓。

在這一段革命征程中,盧德銘戰死,師長餘灑度、三團團長蘇先駿等人開起了小差,還有一些人拖槍叛逃。

曾士峨忠心耿耿,和張子清、羅榮桓、何長工等人堅定地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岡山。

此後,曾士峨率部轉戰閩贛,參加了攻克茶陵、遂川、新城等一系列戰鬥,為發展壯大井岡山根據地貢獻了自己應有的力量。

肖華說他不死必是開國元帥,毛主席悲其陣亡而怒斥林彪,他叫士峨

在陳浩、徐恕、韓劍壯等人企圖拉部隊投敵時,曾士峨與宛希先、張子清、何挺穎、羅榮桓等人團結一起,與之鬥智鬥勇,展開了堅決的鬥争。

在紅軍第三次攻打永新縣城中,曾士峨身先士卒,全殲楊池生部的一個團,威名遠揚。

老覃特别要在這裡說一下,毛主席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就是專門為贊頌曾士峨在黃洋界取得的勝利而寫。

那是1928年7月下旬,毛主席率部下山,僅留一連、三連扼守黃洋界。

敵人乘虛襲擊井岡山,一共來了一個師的兵力。

三連連長曾士峨帶傷上陣,勉力奮戰,終于取得了保衛戰的勝利。

還有,在第一次反“圍剿”的龍崗戰鬥中,時任紅四軍二縱隊司令員的曾士峨,和縱隊政委羅榮桓、政治部主任羅瑞卿一起通力合作,沉着應戰,捉敵十八師師長張輝瓒,全殲張部九千餘人。

在第二次反“圍剿”中,曾士峨改任紅四軍11師師長,指揮11師在東固九寸嶺、觀音岩一帶殲敵43師一個旅。

與曾士峨相比,林彪在南昌起義時不過是一個見習排長,他之是以在1930年成為紅四軍軍長,一方面是他擁有傑出的軍事才華;另一方面是毛主席在朱、毛會師後為了顯示出對南昌起義餘部的重視,特别對南昌起義餘部中的幹部着意提拔。

不管怎麼說,曾士峨始終是毛主席心靈深處值得信賴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曾士峨陣亡後,他忍不住斥罵林彪的原因。

可以說,如果曾士峨不是過早犧牲,在後面波瀾壯闊的抗日戰争、解放戰争中必有大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