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琴棋書畫,古代被稱作文房四藝,是文人墨客頗為稱許的娛樂活動,古人認為,撫琴、弈棋、寫字、作畫,或者隻是聽琴、觀棋、賞字、閱畫,領會詩情畫意,能賞心悅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長壽。古畫中出現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準,結合古畫年代背景的記載,賞畫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題記

中國清代繪畫,在當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下,呈現出特定的時代風貌。卷軸畫延續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風靡,山水畫勃興,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文人畫呈現出崇古和創新兩種趨向。在題材内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宮廷繪畫在康熙、乾隆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并呈現出迥異前代院體的新風貌。民間繪畫以年畫和版畫的成就最為突出,呈現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繪畫發展的曆史程序,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變遷相聯系,亦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清朝末年,随着封建社會的沒落,繪畫領域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清朝約200年來被視為正宗的文人畫流派和皇室扶植的宮廷畫日漸衰微,而辟為通商口岸的上海和廣州,這時已成為新的繪畫要地,出現了海派和嶺南畫派。

四王的派系勢力在道光、鹹豐年間漸呈衰微之勢,有成就的畫家不多,隻有湯贻汾與戴熙的山水有所突破,為時人所重,錢杜、胡遠、吳榖祥、吳慶雲等人的山水,也被稱譽一時。我們首先分享清朝晚期戴熙山水畫作品。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戴熙(公元1801—1860年),清代畫家。字醇士,号鹿床、榆庵、松屏、莼溪、井東居士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鹹豐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辭官歸裡後主持崇文書院。擅畫山水,學王恽筆墨,兼師宋元諸家,尤善花卉及竹石獨幕喜劇,能治印,著有《習苦齋集》《題畫偶錄》等。

主要傳世作品有:《雲岚煙翠圖》、《憶松圖》、《煮茗讀畫》、《老柳鳴禽圖》、《幽居圖》、《山水四屏》、《山水圖》、《山水冊》八貞、《山水圖》、《重巒密樹圖》、《松山訪友圖》、《石梁雨來亭圖》、《秋陂蕭爽圖》、《溪山流涓》、《行書七言聯》、《行書八言聯》、《行書七言聯》、《行書七言聯》、《回岩走瀑圖》、《山水圖卷》等。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雲岚煙翠圖》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戴熙《雲岚煙翠圖》立軸,紙本,墨筆,縱138.5厘米,橫64.5厘米。青島市博物館藏。遠處山巒起伏,樹林茂盛,行雲浮動于山間。山泉在雲岚下彙成小溪,匝谷而下。茅屋草舍參差于谷中平坦處,隐見小院主人正忙于窗前。近處水波漣漪,岩頭雜草橫生,密林茂繁。整個畫面明快秀雅。此圖結構精美,風度閑逸;筆墨清潤,全無俗氣,雖貌似如煙,然又别有一番氣象。上題“雲岚煙翠。拟大癡蔥郁之象,不以家數求也。伯黍大兄屬,時鹹豐五年乙卯清明節醇士戴熙。”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憶松圖》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戴熙《憶松圖》紙本墨色,縱37.7厘米,橫123.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憶松圖》是戴熙“師造化”的最好例證。畫家跋雲:“地近方山,山有龍池雲洞諸勝,多松,漫溪彌谷,曠望無際,常月夜行萬松中,遇要氏兄弟,結苑讀書其下,賦詩贈答,慨然有蔔鄰之志。後來京師,每值風和月霁,辄追憶之,囑寫《憶松圖》,落落五年末有以報,丁未早春,僑居都下頗憶故山松徑……”《憶松圖》頗有“北宋”山水的氣勢,在意境上突破了“四王派”末流的蕭淡枯寂,一定程度上表現了雄渾沉厚,山石形态及皴法。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煮茗讀畫》 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清 戴熙 1832年作 《煮茗讀畫》 立軸。戴氏是一位畫家,題畫文字編為《習苦齋畫絮》十卷。此書數年前曾讀一過,字裡行間皆是融融溫煦之情。尤其記得他對孩子充滿慈愛,為他們畫畫,繪畫,題畫,教畫。這在古人文字中實不多見,令人愉快非常。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老柳鳴禽圖》 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清 戴熙 《老柳鳴禽圖》 立軸 水墨紙本。

戴熙出督廣東學政那年,道光皇帝對他說過:“汝畫筆清絕,然胸中目中,隻是吳越間山水。此行獲睹匡廬、羅浮之勝……于畫理當益進。汝品學,朕素知。工餘遊藝,兼可成全老畫師也。”可見那時畫名已經上達天庭,到嶺南當官竟有幾分奉旨描繪大好江山的意味。據陳康祺(1840-1890)講,他的杭州朋友大多知道此事,而戴氏本人集中亦有詩為證的。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幽居圖》 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戴熙《幽居圖》。作為畫家的戴熙,是“四王”以後,晚清道光、鹹豐年間最著名的山水畫家之一,與湯贻汾齊名,并稱為“湯戴”。戴熙的伯父擅長書畫,受其影響,戴熙自幼就對繪畫非常感興趣,自稱“髫年耽畫出天性”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山水四屏》 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戴熙《山水四屏》

畫面布局以高俊的山巒為主體,遠山隐現,山上林木疏落,或立一亭;或有茅屋數間掩映在樹石之間;或雲霧遊移;或湖面遼闊。近處平坡雜樹,山巒坡石平緩,遠近之間的山水雲霧遊移缭繞,雲霧中同樣有山石、樹木若隐若現,山巒起伏,山水相連,益發美化了畫面的意境。

在繪畫技法上,多用擦筆。山石以幹墨作皴,濃郁樹蔭及遠山,則以濕墨渲染。遠處峰巒山密布的苔點成排比之狀,筆墨濃潤,深淺不一。而近處的坡石上卻多為戴氏所自創的“蟬衣皴”,即線上狀的“披麻皴”中糅合了面狀的“斧劈皴”,以增加山石的質感。

上題有“臨董叔達大幛”,繪江南景色,,不作奇峰峭壁之險,茂林遠樹之幽,深得江南靈山秀水之神韻,造化中來,蘊藉無窮意境。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山水圖》 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清 戴熙《山水圖》 紙本水墨 縱17.2厘米橫23.4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戴熙雖然也是從王翚一路入手,卻能别出心裁。加上清末考據與金石學的興盛,戴熙也融入了倡導碑學的潮流,在繪畫中吸取了書法篆刻的長處,以金石入畫,形成了一種極其微妙的、富有創造性的繪畫風格。此畫用筆紮實,筆筆有入木三分之感,山岚河川也由于厚重的墨筆而罩上了老成的色調,形成了畫面空曠的意境。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山水冊》八幀 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山水冊》之一兆連天一色人是清代畫家戴熙的作品。

很多人第一眼的印象可能是“文藝小清新”,美到了極緻。戴熙在有限的空間裡,描繪出最美的風景。看上去讓人流連其中,不忍離去。戴熙能夠畫出這麼别緻的作品,跟他選取冊頁這種創作形式有關。冊頁的特點是小巧别緻,構圖自由。可以畫全景山水,也可以畫眼前的方寸之地。畫家可以在冊頁中盡情展示他們的創作靈感,無需被章法規矩所束縛。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山水冊》之二北風吹雪。描繪的是江南一帶的山山水水,涵蓋四季景色。很難得一點是,畫中還有夜景山水。由于傳統畫家在創作中幾乎從不考慮光影變化,是以如何畫夜景山水對他們來講,是個很大的難題。戴熙生活在清代中期,他有在京城為官的經曆,也許他看過郎世甯等人對光影的描繪,他筆下的夜景看起來十分自然。這一幅是北風吹雪。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山水冊》之三夜明搖島。主要想表達文人在山水中的快樂享受,這種享受可以稱為“逸趣”,也可以稱為“雅趣”。他在每一幀冊頁上面都題寫一句話概括畫面的主題,闡明創作時的真實感受。傳統畫家的作品,特别講究表情達意。但是,文人的生活空間受限,導緻他們的感受也會受限。這種帶有限制性的追求,構成了雅逸的一個側面。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山水冊》之四《曉色上浮》,戴熙的創作能力很強,從技法層面看,這套冊頁都是彩墨山水。色彩配合水墨變化,讓畫面充滿了吸引力。色彩一直都是繪畫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便是黑白的水墨作品,也有各種各樣的細微變化。比如這幀《曉色上浮》,先皴再染而後敷色。在這個過程中,戴熙用墨色分出結構,用青色和淺绛豐富肌理感。多種方法并用,畫出微弱的“光感”。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山水冊》之五《晴雪梅來》,戴熙畫的時候很大膽,他沒有過多考慮程式化的構圖,而是尋找适合他表現形式的構圖。他要表達一種輕松、悠閑、舒适的生活狀态,于是他在作品中很強調近景特寫,以便讓人可以産生強烈的代入感。在創作中,不要把各種手法割裂開來,作品是完整的,創作中的手法和情感也應該是連貫通暢的。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山水冊》之六《上彩暮夜》,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追求,其中流露出來的裝飾性風格,讓作品具有“百搭”的特點。既可以用于家裝點綴,也可以放在手中賞玩。這樣的作品,值得多看幾遍,增加對古典清新之美的了解。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山水冊》之七《幽窗習靜》,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山水冊》之八《玉夜浮青》,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清戴熙《山水圖》軸,紙本設色,縱151厘米橫50厘米。江陰博物館現藏1847年作。此幅作品為淺绛山水,構圖以中近景為主。用筆嚴謹精細,清秀蒼潤。以幹濕淡墨,短筆碎皴,層層點染,間以重墨斷線醒骨,使全圖氣韻隽雅,意境幽遠。上部山巒突兀,疊嶂起伏。中部怪石嶙峋,淡墨細筆短線皴擦,濃墨點苔。幾株蒼雄勁松,參差挺立,虬枝俯壑,雲煙缭繞,山泉彙成曲溪直入潭澗。下部近景山石上,兩株茂蔭古樹一高一低互相錯落,映帶溪水岸邊,在平坦岩石之中,一紅衣隐士盤膝而坐,臨岸撫琴,身後不遠處,書童手捧琴譜或典籍,虔誠相侍在側。主仆二人置身高山流水之中,傾聽天籁之音,形象生動而又鮮活。全圖用筆“秀潤而不薄,雄奇而不粗”,勾勒出“人、琴、泉”合一的意境,盡顯曠朗無塵、林泉高緻之幽。

在畫作左上方空白處,題有七言律詩一首:“山光射虛白,石炁浮空青。寒松俯陰壑,側耳風泠泠。古籁入我琴,使我弦索靈。獨鼓無真賞,散之歸窅冥。”落款醇士,戴熙。緊跟落款處,分雙款署寫“丁未,京邸”。落款左側钤有一方“與江南徐河陽郭同名”白文印,惟缺名印或字号章。在落款上方空白處明顯有一道較寬的被挖痕迹,可以斷定原處題有數句款識和印章。

在畫作四周裝裱的邊绫上,有多人題跋。右側題跋:子重兄寓京師時,與戴文節為畫友,交最契,故其為之作畫,經意如此,兵燹時遂失去。旋經友人得之,寄還子重,而受寄者乃據為己有,又複數年,子重乃購得于書肆中,畫猶完好而題款處已洗去矣,餘從借觀屬為志,其颠末于此。甲戌初冬,子青張之萬。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重巒密樹圖》 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戴熙的《重巒密樹圖》紙本,淺绛設色,縱115.3厘米,橫46厘米,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是一幅見筆見墨之作。此圖系戴氏辭世前一年所作,雖然基本上沿襲董(源)巨(然)一系的南宗家法,但卻較好地展現了戴熙筆墨兼顧,繁簡适中,自然渾成的畫風特點。

從畫面構成上看,以山腰雲霧為界可以明顯地分為上下兩大部分。其下部密樹成行,蓊郁蒼翠;其上部峰巒疊起,沉着清腴。圖的下半部景物豐富,叢樹、陋屋、溪水、修竹,層次分明,錯落有緻,無疑是一處盧鴻草堂、王維辋川式的幽人高士隐居之所。圖的上半部景物單純,主要以兩座并不完整的山巒占據着大部分畫面,兩山之間有林木相銜接,既穿插映帶,又逗人情思。峰巒上密布的苔點成排比之狀,筆墨濃潤,深淺不一,山腰間雲霧遊移缭繞,雲霧中同樣有樹木若隐若現,益發美化了畫面的意境,使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通觀整幅畫作,丘壑安排得當,筆墨娴熟有方,确不失為戴氏晚年的一幅力作。此圖右上方有作者“重巒密樹,北苑遺法,已未十月,藹臣三兄屬,醇士戴熙”的自題,下钤朱白文印各一方。另外,該圖流傳有緒,曾經收藏大家龐元濟收藏,并钤有“虛齋審定”朱文印一方。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 《松山訪友圖》 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清 戴熙 《松山訪友圖》 山水畫。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石梁雨來亭圖》 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清戴熙《石梁雨來亭圖》卷紙本。紙本,水墨,縱35cm,橫316cm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南宋賈似道在石梁創昙花亭。清道光戊戌,即1838年,亭被毀。适舍人潘功甫(名曾沂)過石梁,議集資興修。寺僧請求改昙華亭為雨來亭,因天台山田多旱,改名以志喜。潘功甫為此作詩一首,詩雲:“平章事業江河大,有漏涓涓自不知。七十二蓬參遍了,昙華亭上雨來時。”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圖繪天台山石梁飛瀑,天生橋東西方向,連接配接着對峙的兩座山崖,溪水三折,沖出橋洞,形成了如虹一般的飛瀑,起舞婆娑,墜入腳下的惠澤潭。雨來亭坐落在飛瀑之畔,方廣寺如在天外,唯見其塔。全圖有一種上下貫通的浩然之氣與空靈之韻。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秋陂蕭爽圖》 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戴熙《秋陂蕭爽圖》扇面

《秋陂蕭爽圖》為紙本,墨筆,繪秋山小景。純以水墨描寫,潤澤渾厚,與隐現金黃色的魚子金紙面相映,别具風韻。款署“秋陂蕭爽,拟董思翁生辣之作,少梅仁兄屬,醇士戴熙”。钤“戴熙”白文印、“醇士”朱文印各一枚,左下角钤“何必見戴”朱文印。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溪山流涓》 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戴熙《溪山流涓》團扇鏡框。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進軍江浙,熙積極捐資,組織團練,募更操防,協助官軍抵禦。十年二月,太平軍攻克杭州,戴熙投池而死。戴熙工詩書畫,且造詣都深,與湯贻汾齊名,并稱“湯戴”。所畫山水,筆墨雄健,尤入神品,為世推崇。也作竹石獨幕喜劇及花草人物,還治印,有古趣。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行書七言聯》 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戴熙《行書七言聯》 204×39 cm×2釋文:業行修持理懷淵遠,天才博瞻學綜該明。 款 識:恂齋一兄屬,醇士戴熙。 钤印:戴熙之印、醇士。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行書八言聯》 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戴熙《行書八言聯》 金箋,立軸 179×34cm×2釋文:甘茗代醪名潤如樂,清聲向月和氣在雲。 款 識:星槎四兄大人屬。醇士戴熙。 钤印:戴熙(白文)、醇士(朱文)。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戴熙《行書七言聯》 紙本,立軸 133.5×29×2釋文:煙水幸堪借眼界,江山猶得助詩豪。 款 識:又峰六兄屬。醇士戴熙。 钤印:戴熙(白文)、翰林供奉(朱文)。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戴熙《行書七言聯》 灑金箋,立軸 135×32×2釋文:獨攜天上小團月,勝醉齋中軟腳春。 款 識:補簾大兄屬。醇士戴熙。 钤印:戴熙(白文)、醇士(朱文)。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回岩走瀑圖》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戴熙《回岩走瀑圖》通景屏 水墨紙本立軸每一屏縱135厘米,橫32厘米×4。1843年。江蘇省美術館藏。

作于1843年,是一件四條屏的水墨紙本作品。前景樹木蔥郁,山石皴筆淺淡,濃墨點苔。畫面左側的山巒被分割成左、中、右三塊,不規則的巨大怪石俨如屏障,山泉飛瀑如練。懸崖之下,松杉林立,有兩間高腳茅屋掩映在前景土坡後,茅屋底腳由多根木柱做支撐,屬于江南山區水邊的“千條腿”民居建築形式。細看,高腳茅屋内立二人,倚欄而觀,凝目于彼岸風景,傾聽飛泉瀑聲。水域右側,是向後退去的連綿嶺巒。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山水圖卷》賞析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戴煕《山水圖卷》為紙本、墨筆手卷,橫101.5厘米縱21厘米。福建博物院積翠園藝術館收藏。戊申( 1848 年)作。 圖有作者題識“略阿董文敏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小卷, 時戊申二月既望作于京邸,次生年兄屬,醇士戴熙”,下钤白文印“鹿牀”一方。 圖左有徐邦達先生題跋:“ 西冷煙雨想徵茫,小筆氤氲戴鹿牀。 林下何人見歸去,湖樓空寫話雙雙。 癸未初冬月。 湖上重來京師,英公出此圖命題,率成絕句書後。 蠖叟。 ”及白文印 “徐邦達印”、朱文印。

該畫收藏印有:陳英、岚英珍賞、積翠園珍存、積翠園、岚英,心賞、世異審定、張潤春印等。

畫面布景以高峻的山巒為主體,遠山隐現,山上林木疏落,山間立有一亭,中間湖面遼闊。近處平坡雜樹,山巒坡石平緩,茅屋數間掩映在樹石間。遠近之間的山水雲霧遊移缭繞,雲霧中同樣有山石、樹木若隐若現,益發美化了畫面的意境,使整個畫面充滿了江南氤氲的山水畫詩意。此構圖既非北宋的宏偉山水圖式,也非南宋的邊角之景,而是吸收了五代南唐畫家董源的平遠布景法加以改造,采用平遠式構圖,山巒起伏,山水相連。在繪畫技法上多用擦筆,山石以幹墨作皴,然後以濕筆渲染。遠處峰巒上密布的苔點成排比之狀,筆墨濃潤,深淺不一。而近處的坡石上卻多為戴氏所自創的 “蟬衣皴”, 即線上狀的“披麻皴”中糅合了面狀的“斧劈皴”,以增加山石的質感。

清朝晚期山水畫大師戴熙二十幅書法及山水精品繪畫賞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