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十六年(乙未、前386)
初命齊大夫田和為諸侯。
趙公子朝作亂,奔魏;與魏襲邯鄲,不克。
十七年(丙申,公元前三八五年)
秦庶長改逆獻公于河西而立之;殺出子及其母,沈之淵旁。〔後秦制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内侯,二十徹侯。師古曰:庶長,言衆列之長。注又詳見下卷顯王十年前。據史記:威烈王十一年秦靈公卒,子獻公師隰不得立,立靈公季父悼子,是為簡公。出子,簡公之孫也。今庶長改迎獻公而殺出子。正義曰:西者,秦州西縣,秦之舊地。時獻公在西縣,故迎立之。餘謂此言河西,非西縣也。靈公之卒,獻公不得立,出居河西;河西者,黃河之西,蓋漢涼州之地。"袅",當作"褭",乃了翻。更,工衡翻。乘,繩證翻。長,知丈翻。〕
韓伐鄭,取陽城;〔漢陽城縣屬颍川郡;是為地中,成周于此以土圭測日景。〕伐宋,執宋公。
齊太公薨,子桓公午立。
十九年(戊戌,公元前三八三年)
魏敗趙師于兔台。〔史記趙世家曰:魏敗我兔台,築剛平。正義曰:兔台、剛平,并在河北。敗,補邁翻。〕
二十年(己亥,公元前三八二年)
日有食之,既。〔既,盡也〕
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三八一年)
楚悼王薨。貴戚大臣作亂,攻吳起;起走之王屍而伏之。〔之,往也,往赴王屍而伏其側。〕擊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屍。〔射,而亦翻。刺,七亦翻。中,竹仲翻。〕既葬,肅王即位,〔諡法: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使令尹盡誅為亂者;〔令尹,楚相也。〕坐起夷宗者七十餘家。〔夷,殺也;夷宗者,殺其同宗也。〕
二十二年(辛醜,公元前三八零年)
齊伐燕,取桑丘。魏、韓、趙伐齊,至桑丘。〔此桑丘,非二年所書楚之桑丘。括地志曰:桑丘故城,俗名敬城,在易州遂城縣,蓋燕之南界也。〕
二十三年(壬寅,公元前三七九年)
趙襲衛,不克。〔成王封康叔于衛,居河、淇之間,故殷垆也。至懿公為狄所滅,東徙度河。文公徙居楚丘,遂國于濮陽。是年,慎公頹之三十五年。自康叔至慎公凡三十二世。〕
齊康公薨,無子,田氏遂并齊而有之。〔姜氏至此滅矣。〕
二十四年(癸卯,公元前三七八年)
狄敗魏師于浍。〔漢之中山、上黨、西河、上郡,自春秋以來,狄皆居之,此亦其種也。水經:浍水出河東绛縣東浍山,西過绛縣南,又西南過虒祁宮南,又西南至王橋,入汾水。括地志:浍山在绛州翼城縣東北。敗,補邁翻。浍,古外翻。〕
魏、韓、趙伐齊,至靈丘。〔史記正義曰:靈丘,河東蔚州縣。餘按蔚州之靈丘,即漢代郡之靈丘,此時齊境安能至代北邪!此即孟子謂蚔鼃辭靈丘請士師之地。班志曰:齊地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漢清河郡有靈縣,清河北接趙、魏之境,此為近之。蚳,音遲。鼃,烏花翻。〕
晉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諡法:柔衆安民曰靖;又,恭己鮮言曰靖。〕
二十五年(甲辰,公元前三七七年)
蜀伐楚,取茲方。〔據史記:蜀伐楚,取茲方,楚為捍關以拒之。則茲方之地在捍關之西。劉昭志:巴郡魚複縣有捍關。〕
子思言苟變于衛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古者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五百乘,三萬七千五百人。國語曰:苟本自黃帝之子。将,即亮翻;下同。乘,繩證翻。〕公曰:"吾知其可将;然變也嘗為吏,賦于民而食人二雞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夫,音扶。〕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良工不棄。今君處戰國之世,〔處,昌呂翻。〕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幹城之将,〔詩:赳赳武夫,公侯幹城。毛氏傳曰:幹,捍也;音戶旦翻。鄭氏箋曰:幹也,城也,皆是以禦難也。幹,讀如字。〕此不可使聞于鄰國也。"公再拜曰:"謹受教矣!"
衛侯言計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和,戶卧翻。〕子思曰:"以吾觀衛,所謂『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君不君,臣不臣,"論語載齊景公之言。〕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公丘,複姓。諡法:溫柔賢善曰懿。〕子思曰:"人主自臧,則衆謀不進。〔臧,善也。〕事是而臧之,猶卻衆謀,況和非以長惡乎!〔和,戶卧翻。長,知丈翻。〕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度,徒洛翻。〕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與也。若此不已,國無類矣!"
子思言于衛侯曰:"君之國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對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為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為是,而士庶人莫敢矯其非。君臣既自賢矣,〔白虎通曰:君,群也,群下之所歸心也。臣,堅也,厲志自堅也。〕而群下同聲賢之,賢之則順而有福,矯之則逆而有禍,如此則善安從生!詩曰:『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詩正月之辭。毛氏傳曰:君臣俱自謂聖也。鄭氏箋曰:時君臣賢愚适同,如烏之雌雄相似,誰能别異之乎?又曰:烏〔鳥〕之雌雄不可别者,以翼〔知之〕,右掩左,雄,左掩右,雌,陰陽相下之義也。〕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魯穆公薨,子共公奮立。〔諡法:布德就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尊賢敬讓曰共;既過能改曰共;執事堅固曰共。共,讀曰恭。考異曰:司馬遷史記六國表:周威烈王十九年甲戌,魯穆公元年。烈王元年丙午,共公元年。顯王十七年己巳,康公元年。二十六年戊寅,景公元年。赧王元年丁未,平公元年。二十年丙寅,文公元年。四十三年己醜,頃公元年。五十九年乙巳,周亡。秦莊襄王元年壬子,楚滅魯。按魯世家,穆公三十三年卒,若元甲戌,終乙巳,則是三十二年也。共公二十二年卒,若元丙午,終戊辰,則是二十三年也。康公九年卒,景公二十五年卒,平公二十二年卒,若元丁未,終乙醜,則是十九年也。文公二十三年卒,頃公二十四年楚滅魯。班固漢書律曆志"文公作"缗公";其在位之年與世家異者,惟平公二十年耳。本志自魯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旦冬至推之,至成公十二年正月庚寅朔旦冬至,定公七年正月己巳朔旦冬至,元公四年正月戊申朔旦冬至,康公四年正月丁亥朔旦冬至,缗公二十二年正月丙寅朔旦冬至,漢高祖八年十一月乙巳朔旦冬至,武帝元朔六年十一月甲申朔旦冬至,元帝初元二年十一月癸亥朔旦冬至,其間相距皆七十六年,此最為得實,又與魯世家注、皇甫谧所紀歲次皆合,今從之。六國表差謬,難可盡據也。餘按考異"自魯僖公五年至漢元帝初元二年六百餘年間,十二月朔旦冬至,相距皆七十六年,此最為得實,又與魯世家注、皇甫谧所紀歲次皆合",蓋謂劉彜叟長曆也。且言"史記六國表差謬,難可盡據"。又按通鑒目錄編年用劉彜叟長曆。漢武帝太初元年,初用夏正定曆,史記曆書是年書阏逢攝提格,目錄書強圉赤奮若。阏逢攝提格,甲寅也,強圉赤奮若,丁醜也,有二十四年之差,溫公用彜叟曆,邵康節皇極經世書亦用彜叟曆。康節少自雄其才,既學,力慕高遠,一見李之才,遂進而受學,廬于共城百源,冬不爐,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覃思于易經也。皇極經世書不能違彜叟曆。及其來居于洛,而溫公亦奉祠以書局在洛,相過從稔,又夙所敬者也。餘意其講明之間必嘗及此,而決于用彜叟曆。讀考異此一段,辭意可見。〕
韓文侯薨,子哀侯立。
二十六年(乙巳,公元前三七六年)
王崩,子烈王喜立。
魏、韓、趙共廢晉靖公為家人而分其地。〔唐叔不祀矣。〕
烈王〔名喜,安王之子。〕
元年(丙午,公元前三七五年)
日有食之。
韓滅鄭,因徙都之。〔韓本都平陽,其地屬漢之河東郡;中間徙都陽翟。鄭都新鄭,其地屬漢之河南郡。鄭桓公始封于鄭,其地屬漢之京兆;後滅虢、郐而國于溱,洧之間,故曰新鄭,左傳鄭莊公所謂"吾先君新邑于此"是也。今韓既滅鄭,自陽翟徙都之。韓既都鄭,故時人亦謂韓王為鄭王,考之戰國策、韓非子可見。〕
趙敬侯薨,子成侯種立。〔種,章勇翻。〕
三年(戊申,公元前三七三年)
燕敗齊師于林狐。〔敗,補邁翻。〕
魯伐齊,入陽關。〔徐廣曰:陽關在巨平。班志,巨平縣屬泰山郡。括地志:陽關故城在兖州博城縣南二十九裡,其城之西臨汶水。汶,音問。〕
魏伐齊,至博陵。〔史記正義曰:博陵在濟州西界。宋白曰:史記,齊威王伐晉至博陵。徐廣曰:東郡之博平,漢為縣。〕
燕僖公薨,子桓公立。
宋休公薨,子辟公立。〔辟亦諡法之所不戴。〕
衛慎公薨,子聲公訓立。〔諡法:敏以敬曰慎。載記:思慮深遠曰慎。〕
四年(己酉,公元前三七二年)
趙伐衛,取都鄙七十三。〔周禮:太宰以八則治都鄙。注雲:都之所居曰鄙。都鄙,卿大夫之采邑。蓋周之制,四縣為都,方四十裡,一千六百井,積一萬四千四百夫;五酇為鄙,鄙五百家也。此時衛國褊小,若都鄙七十三,以成周之制率之,其地廣矣,盡衛之提封,未必能及此數也。更俟博考。〕
魏敗趙師于北蔺。〔班志,西河郡有蔺縣。史記正義曰:在石州。其地于趙為西北,故曰北蔺。蔺,離進翻。〕
五年(己酉,公元前三七二年)
魏伐楚,取魯陽。〔左傳所謂"劉累遷于魯縣",即魯陽也。班志,魯陽縣屬南陽郡。史記正義曰:今汝州魯山縣。〕
韓嚴遂弑哀侯,國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韓廆為相而愛嚴遂,二人甚相害也。嚴遂令人刺韓廆于朝,廆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韓廆,兼及哀侯。〔戰國策以聶政刺韓相事及并中哀侯為一事;此從史記。蜀本注曰:按太史公年表及韓世家,于韓烈侯三年皆書"聶政殺韓相俠累",于哀侯六年又皆書"嚴遂弑哀侯"。以刺客傳考之,聶政殺俠累事在哀侯時;以戰國策考之亦然。從傳與戰國策,則是年表,世家于烈侯三年書"盜殺俠累"誤矣。通鑒于烈侯三年載聶政殺俠累事,又于哀侯六年載嚴遂殺其君哀侯,是從年表、世家所書。蓋刺客傳初不言并殺哀侯,止戰國策言之,通鑒豈以此疑之欤!故載并刺哀侯,不書聶政,止曰"使人"。以此求之,則通鑒之意不以嚴仲子為嚴遂,亦不以俠累為韓廆,止從年表、世家而不信其傳也。餘按溫公與劉道原書,亦疑此事。廆,戶賄翻。相,息亮翻。刺,七亦翻。朝,直遙翻。走,音奏。〕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與公中緩争立,國内亂。〔罃,于耕翻。中,讀曰仲。〕
六年(辛亥,公元前三七零年)
齊威王來朝。是時周室微弱,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天下以此益賢威王。〔朝,直遙翻。〕
趙伐齊,至鄄。〔班志,濟陰郡有鄄城縣。鄄,工掾翻。〕
魏敗趙師于懷。〔班志,河内郡有懷縣。魏收地形志,懷州武德郡有懷縣,縣管内有懷城。敗,補邁翻。〕
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班志,即墨縣屬膠東國。括地志:即墨故城,在萊州膠水縣南六十裡。宋白曰:城臨墨水,故曰即墨。語,牛倨翻,下同。〕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辟,讀 曰辟;下同。〕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甯;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萬家。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阿,即東阿縣;班志屬東郡。 譽,音餘,稱其美也。〕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昔日趙攻鄄,子不救;〔鄄,工掾翻。〕衛取薛陵,子不知;〔薛陵,春秋薛國之墟也。班志,薛縣屬魯國,而衛國在漢東郡陳留界。薛陵屬齊而近于衛,故為所取。齊後封田嬰于此。〕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于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其情,齊國大治,強于天下。〔譽,音餘。治,直吏翻。〕
楚肅王薨,無子,立其弟良夫,是為宣王。
宋辟公薨,子剔成立。〔剔,他曆翻。〕
七年(壬子,公元前三六九年)
王崩,弟扁立,〔據班書古今人表師古注:扁,音篇。〕是為顯王
魏大夫王錯出奔韓。〔姓譜:王氏之所自出非一。出太原、琅邪者,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北海、陳留,齊王田和之後。東海出自姬姓。高平、京兆,魏信陵君之後。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者,殷王子比幹為纣所害,子孫以王者之後,号曰王氏。餘謂此皆後世以諸郡着姓言之耳。春秋之時自有王姓,莫能審其所自出。〕公孫颀謂韓懿侯曰:"魏亂,可取也。"〔公孫,姓也。黃帝,公孫氏。颀,渠希翻。〕懿侯乃與趙成侯合兵伐魏,戰于濁澤,大破之,遂圍魏。〔史記正義曰:徐廣以為長社濁澤,非也。括地志雲:濁水源出蒲州解縣東北平地,爾時魏都安邑,韓、趙伐魏,豈至河南長社邪!解縣濁水近于魏都,當是也。〕成侯曰:"殺罃,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二國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殺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貪也。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于宋、衛,則我終無魏患矣。"趙人不聽。懿侯不悅,以其兵夜去。趙成侯亦去。罃遂殺公中緩而立,〔中,讀曰仲。〕是為惠王。
太史公曰:魏惠王是以身不死、國不分者,二國之謀不和也。若從一家之謀,魏必分矣。故曰:"君終,無适子,其國可破也。"〔索隐曰:蓋古人之言及俗說,故雲"故曰"。适,讀曰嫡。〕
大意:十六年(乙未,公元前386年)
周王朝開始任命齊國大夫田和為諸侯國君。
趙國公子趙朝作亂,出奔魏國,與魏國軍隊一起進襲趙國邯鄲,未能攻克。
十七年(丙申,公元前385年)
秦國名叫改的庶長在河西迎接秦獻公,立為國君;把秦出公和他的母親殺死,沉在河裡。
齊國攻打魯國。
南韓攻打鄭國,奪取陽城。又攻打宋國,捉住宋國國君。
齊國太公田和去世,其子田午即位,是為齊桓公。
十九年(戊戌,公元前383年)
魏國在兔台擊敗趙國軍隊。
二十年(己亥,公元前382年)
出現日全食。
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
楚悼王去世。貴族國戚和大臣作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悼王屍體邊,伏在上面。攻擊吳起的暴徒用箭射吳起,并射中了悼王的屍體。辦完葬事,楚肅王即位,指令楚相全數翦滅作亂者,因射吳起之事而被滅族的多達七十餘家。
二十二年(辛醜,公元前380年)
齊國攻打燕國,奪取桑兵。魏、韓、趙三國攻打齊國,兵至桑丘。
二十三年(壬寅,公元前379年)
趙國襲擊衛國,未能攻克。
流放的齊康公去世,沒有兒子。田氏家族于是把姜氏的齊國全部兼并了。
二十四年(癸卯,公元前378年)
北方狄族在浍山擊敗魏國軍隊。
魏、韓、趙三國攻打齊國,兵至靈丘。
晉國晉孝公去世,其子姬俱酒即位,是為晉靖公。
二十五年(甲辰,公元前377年)
蜀人攻打楚國,奪取茲方。
子思向衛國國君提起苟變說:“他的才能可統領五百輛車。”衛侯說:“我知道他是個将才,然而苟變做官吏的時候,有次征稅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是以我不用他。”孔說:“聖人選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是以一根合抱的良木,隻有幾尺朽爛處,高明的工匠是不會扔掉它的。現在國君您處在戰國紛争之世,正要收羅鋒爪利牙的人才,卻因為兩個雞蛋而舍棄了一員可守一城的大将,這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侯一再拜謝說:“我接受你的指教。
衛侯提出了一項不正确的計劃,而大臣們卻附和如出一口。孔說:“我看衛國,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問道:“為什麼竟會這樣?”子思說:“君主自以為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見。即使事情處理對了沒有聽取衆議,也是排斥了衆人的意見,更何況現在衆人都附和錯誤見解而助長邪惡之風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樂于讓别人贊揚,是無比的昏暗;不判斷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無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這樣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會同意的。長期這樣不改,國家就不象國家了。”
子思對衛侯說:“你的國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衛侯問:“為什麼?”回答說:“事出有因。國君你說話自以為是,卿大夫等官員沒有人敢改正你的錯誤;于是他們也說話自以為是,士人百姓也不敢改正其誤。君臣都自以為賢能,下屬又同聲稱賢,稱贊賢能則和順而有福,指出錯誤則忤逆而有禍,這樣,怎麼會有好的結果!《詩經》說:‘都稱道自己是聖賢,烏鴉雌雄誰能辨?’不也像你們這些君臣嗎?”
魯國魯穆公去世,其子姬奮即位,是為魯共公。
南韓韓文侯去世,其子即位,是為韓哀侯。
二十六年(乙巳,公元前376年)
周安王去世,其子姬喜即位,是為周烈王。
魏、韓、趙三國一同把晉靖公廢黜為平民,瓜分了他的殘餘領地。
周烈王元年(丙午,公元前375年)
出現日食。
南韓滅掉鄭國,于是把國都遷到新鄭。
趙國趙敬侯去世,其子趙種即位,是為趙成侯。
三年(戊申,公元前373年)
燕國在林狐擊敗齊國軍隊。
魯國攻打齊國,進入陽關。
魏國攻打齊國,抵達博陵。
燕國燕僖公去世,其子即位,是為燕桓公。
宋國宋休公去世,其子即位,是為宋辟公。
衛國衛慎公去世,其子衛訓即位,是為衛聲公。
四年(己酉,公元前372年)
趙國攻打衛國,奪取七十三個村鎮。
魏國在北蔺擊敗趙國軍隊。
五年(庚戌,公元前371年)
魏國攻打楚國,奪取魯陽。
南韓嚴遂殺死韓哀侯,國中貴族立哀侯之子,是為韓懿侯。當初,韓哀侯曾任命韓廆為國相卻寵愛嚴遂,兩人互相仇恨至深。嚴遂派人在朝廷行刺韓廆,韓廆逃到韓哀侯身邊,韓哀侯抱住他,刺客刺韓廆,連帶韓哀侯也被刺死。
魏國魏武侯去世,沒有立太子,他的兒子魏與公中緩争位,國内大亂。
六年(辛亥,公元前370年)
齊威王朝拜周烈王。當時周王室已十分衰弱,各諸侯國都不來朝拜,唯獨齊王仍來朝拜,是以天下人愈發稱贊齊威王賢德。
趙國攻打齊國,直至鄄地。
魏國在懷地擊敗趙國軍隊。
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辟整治,百姓豐足,官府無事,東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這是你不巴結我的左右内臣謀求内援的緣故。”便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齊威王又召見阿地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贊你的好話傳來。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隻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饑餓。當初趙國攻打鄄地,你不救;衛國奪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來買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說好話!”當天,齊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們毛骨聳然,不敢再弄虛假,都盡力做實事,齊國是以大治,成為天下最強盛的國家。
楚國楚肅王去世,他沒有兒子,弟弟良夫即位,是為楚宣王。
宋國宋辟公去世,其子宋剔成即位。
七年(壬子,公元前369年)
周烈王去世,弟弟姬扁即位,是為周顯王。
魏國大夫王錯逃奔南韓。公孫颀對韓懿侯說:“魏國内亂,可以乘機攻取。”韓懿侯于是與趙成侯聯合出兵攻打魏國,在濁澤地方交戰,大敗魏軍,包圍了魏國都城。趙成侯說:“殺掉魏,立公中緩為魏國國君,然後割地退兵,這對我們兩國是有利的作法。”韓懿侯說:“不妥。殺死魏國國君,是強暴;割地後才退兵,是貪婪。不如讓兩人分别治理魏國,魏國分為兩半,比宋國、衛國還不如,我們就再也不用擔心魏國的威脅了。”趙成侯不同意。韓懿侯不高興,率領他的軍隊乘夜離去。趙成侯也隻好退兵歸國。魏于是殺死公中緩即位,是為魏惠王。
太史公司馬遷曰:魏惠王之是以能自身不死,國家不被瓜分,是由于韓、趙兩國意見不和。如果按照其中一家的辦法去做,魏國一定會被瓜分。是以說:“國君死時,無繼承人,國家就會被擊破。”
讀後感:
一、吳起其人
吳起身處群雄争霸的戰國初期的弱邦衛國,而其家境又由富庶走向敗落,這種環境造就他求強争功心切,但自身卻又性格狹偏易狂。
吳起自幼聰穎好學,成年後為當官而散盡家财,結果在衛國一官未得反受鄉鄰的譏笑。吳起由此狂怒,竟殺了三十鄰居後逃往魯國,并放言不做卿相不還家。他求學于儒家大師曾子,因母喪不歸,被逐出師門。他便決心走從軍之途,悉心攻讀兵法,并在齊軍來攻伐時谒見魯君獻策請纓破敵。但是他由于嶽父家是齊國名門且于其有恩,受到魯國懷疑,便不顧親情道義殺妻求将,換來魯君封他為統軍将領抗齊,是以留下了千古罵名。
但是吳起确是個軍事天才,弱小的魯軍在他訓練統領下,竟一戰擊敗素稱強大的齊國,引來天下震驚。作為孔子故鄉的魯國人不恥吳起德行,魯國國君也因吳起心狠手辣而心存驚悸,不久便辭了他。吳起便轉投魏國,被正在開始變法求強的魏文侯起用。他在魏二十六年,“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其餘也打成平局,同時又“辟土四面,拓地千裡”。吳起任西河守将時,一再以寡兵擊敗龐大的秦軍,占據了黃河以西七百裡之地,使原來強大的秦國一度岌岌可危,魏國變成戰國頭強。
魏武侯即位後,吳起又受到懷疑,便又投奔楚國,被楚悼王任用為相,僅一年便創造了“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的顯赫成就。吳起以一個外人的身份提出種種變法措施,雖然有大功于楚國,但也觸動了楚國衆多貴族的即得利益而被嫉恨。悼王剛死,前去緻祭的吳起便被衆多手執弓箭者追逐。盡管他臨危仍顯智謀,趴在按禮教神聖不可侵犯的故王遺體上,還是死于雨點般射來的亂箭之下。
縱觀吳起出仕魯、魏、楚三國的過程,每到一地便能強軍興邦,既會統兵又善治國,确有過人之才。他的著述大多散佚,卻仍留下“内修文德,外治武備”的謀國強軍之道,并對“圖國”、“料敵”、“治兵”、“論将”、“應變”、“勵士”有獨創性見解。吳起還認為“争名”、“争利”、“積惡”、“内亂”、“因饑”是引發兵禍之源,在世界軍事史上最早探索了戰争發生的社會根源。不過他所到之處均引發忌憚非議并最終被謀害,固然有行變法之策得罪了既得利益豪強的因素,其個人道德缺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二、子思談用人與治國
在用人方面,子思說:國君委任官吏,就好像木匠選用木材一樣,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是以合抱粗的優質木料,即使有尺許腐朽之處,高明的木匠也不會扔掉它。
子思的話道出了兩點道理。第一,選拔人才要取其長,容其短。唐太宗就說過,人之行能(才能、品行),未必兼備。第二,現在是非常時期,大争之世,對于急需人才,更應該有包容心。苟變雖然曾吃了民家兩個雞蛋,畢竟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應該用其長才。所謂“含垢藏疾,君之體也”。“垢”和“疾”都不是好東西,但是,君主應該能夠包容,特别是在創業時期,急需人才之際沒有“含垢藏疾”,一味求全責備,何來共圖大業的“統一戰線”?
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寫道:一個人發了闌尾炎,醫生把闌尾割了,這個人就救出來了。看污點也察優點,看過錯更看改過,也是為了治“病樹”、正“歪樹”。
在治理國家方面,子思認為,君主在決策時,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就聽不到、也聽不進衆臣的意見。即使君主的意見正确,也應該集思廣益,何況決策失誤呢?而群臣竟然苟同取媚,任由君主犯錯。君主不問是非,就喜歡臣子順着自己說話,臣下不管對錯,隻是阿谀取容。君主昏暗,臣下谄媚,卻高居于百姓之上。長此以往,群眾能擁護嗎?國家能不覆亡麼?
魯穆公問子思:“何如而可謂忠臣?”子思答:“恒稱其君之亞(惡)者,可謂忠臣矣。”能夠講真話,指出國君過失的,就是忠臣。子思曾與齊宣王有一段問答:“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谏;反複之而不聽,則易位。”(《孟子·萬章下》)敢于指出國君有重大過錯,是貴戚重臣的本分。敢于向國君進谏,彌補國君決策中的失誤,不是拆國君台,而是補台,即所謂“和而不同”。
三、南韓嚴遂殺死韓哀侯疑案
公元前371年,《辭海》記是年為懿侯四年),韓嚴(韓仲子,韓遂)弑殺其君哀侯(《辭海•戰國紀年表》記公元前375年,韓哀侯卒。公元前374年為韓懿侯元年。本年為懿侯四年。索隐按:年表懿侯作“莊侯”。又紀年雲“晉桓公邑哀侯于鄭,韓山堅賊其君哀侯而立韓若山”。若山即懿侯也,則韓嚴為韓山堅也。而戰國策又有韓仲子,名遂,又恐是韓嚴也。《戰國策》認為《史記》中“列侯三年(公元前397年),聶政殺韓相俠累。”,和“六年(公元前371年),韓嚴弑其君哀侯”是一回事,同為烈侯三年(公元前397年)三月,《資治通鑒》依《史記》,但司馬光在給劉道原信中,也曾表示過懷疑。無論韓哀侯卒于哪年,公元前375年的“韓滅鄭”都當為哀侯所為,因為沒有在自己國喪期間出兵滅他國的道理。
四、齊威王治吏
《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的話,就愚昧不明。《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上(唐太宗)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問道:“何謂明君、暗君?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說:“君之是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是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隻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由此可見,作為國君,隻聽一面之辭就會糊裡糊塗,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隻有廣泛聽取意見,采納正确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齊威王對即墨大夫也好,對阿城大夫也罷一開始都報以公平懷疑的态度,在自己沒有了解真實情況下沒有被身邊的近臣欺瞞忽悠。而是采用實地調查他們的政績。當真正的情況調查清楚之後,他就公開通報,果斷處理、賞罰分明。既獎勵了敢于擔當、真幹實事官員,又嚴厲打擊了結黨營私混淆視聽的腐敗官吏,同時還對類似事情進行警示。
本文名言名句:
夫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良工不棄。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幹城之将?
君不君,臣不臣。
人主自臧,則衆謀不進。事是而臧之,猶卻衆謀,況和非以長惡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與也。若此不已,國無類矣。
葫蘆僧與九嵕山下《木石居》
二O一八年一月二十三日
(編輯:上官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