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代文學流派「中華文化常識簡介」30

當代文學流派「中華文化常識簡介」30

陳振桂教授出版《起名八十八法》《中傳統文化概覽》《當代兒童文學》等100本著作,其中大學教材10本。

【荷花澱派】 荷花澱派,是指以孫犁為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的流派。荷花澱即白洋澱,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澱這個地方,也源于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澱》。此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語言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主持《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發現并培養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等為代表的作家群。代表作品有孫犁的《山地回憶》、劉紹棠的《蒲柳人家》等。

【山藥蛋派】 山藥蛋派是中國現代小說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趙樹理為代表的一個當代的文學流派。主要作家還有馬烽、西戎、李束為、孫謙、胡正等,人稱“西李馬胡孫”,他們都是山西農村土生土長的作家,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基礎。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他們有意識地以趙樹理為中心,培養、形成風格相近的流派。代表作有《三裡灣》《登記》《鍛煉鍛煉》《飼養員趙大叔》《三年早知道》《賴大嫂》《宋老大進城》等。

【傷痕文學】傷痕文學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文壇占據主導地位的一種文學現象。它得名于盧新華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彙報》的短篇小說《傷痕》。它在“反映人們思想内傷的嚴重性”和“呼籲療治創傷”的意義上,得到當時推動文學新變的人們的首肯。随後,揭露“文革”曆史創傷的小說紛紛湧現,影響較大的有《神聖的使命》、《高潔的青松》、《靈魂的搏鬥》、《獻身》、《姻緣》等知青創作,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等大牆文學,以及馮骥才早期在“傷痕文學”中藝術成就相對較高的《鋪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為代表的農村“傷痕文學”等。

【尋根文學】尋根文學,以“文化尋根”為主題的文學形式。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家們開始緻力于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1985年韓少功率先在一篇綱領性的論文《文學的"根"》中聲明:“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于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應該“在立足現實的同時又對現實世界進行超越,去揭示一些決定民族發展和人類生存的迷。”在這樣的理論之下作家開始進行創作,理論界便将他們稱之為"尋根派"。

【反思文學】 反思文學,出現在二十世紀80年代前半期在中國大陸文壇出現文學現象。“反思”含有檢討、回顧、再思考、再評價、懷疑以往既成的結論等多層意思。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下,反思文學進而應運而生。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發展和深化。這一時期的反思文學作品幾乎全部是悲劇性的,作家們在悲劇中傾訴了人民的苦難,貫注着對民族坎坷曆程的思考。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鐘》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改革文學】 改革文學出現于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其特點是以描寫新時期出現的社會改革以及改革引起的人物命運人際關系心靈糾葛為主要内容與現實生活十分貼近,明顯地具有與曆史同步,回答時代問題。代表作家作品: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張潔《沉重的翅膀》、張賢亮《龍種》。

【先鋒文學】 80年代,作家根據“不斷創新”的原則,打破公認的規範和傳統,不斷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引進被忽略的、遭禁忌題材,向傳統文化的教條和信念發起挑戰。表現了新的價值立場和表達方式,擴大了小說藝術的表現力。代表作馬原《拉薩河的女神》、餘華《現實一種》、蘇童《妻妾成群》《紅粉》、格非《迷舟》

當代文學流派「中華文化常識簡介」30

教育部2020年12月18日公示:陳振桂主編的《幼兒文學閱讀與指導》《幼兒文學》入選“十三五”國家規劃教材。

【知青文學】 新時期文學中出現的脫胎于文革時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一批知青作家寫知青生活的作品和文學現象。特征:體驗和闡釋的多向性:傷痕、反思、尋根階段與主題模式:早期:青春祭:受苦受難——知青作為受苦受難的形象;中期:記憶重構:青春無悔——知青作為英雄化身的形象;詩化農村——知青作為田園詩人形象。後期:文化尋根——文化批判,知青作為文化批判者的化身。代表作家與作品: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張承志《綠夜》、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路遙《平凡的世界》。

【痞子文學】 “痞子”文學開創于20世紀90年代,代表作家有王朔、石康、李傻傻等,代表作品有王朔《空中小姐》、《那些不值錢的經驗》、《被當作鬼的人》。主要思想講述社會底層的人的思想行為和為人處事的态度,描寫的都是底層人們最普遍和典型的生活狀态,和感情沖突糾葛。痞子文學,中間夾雜的是流氓主義,遠古時代,“流氓”一詞并無貶義,“氓”指的是民,“流氓”則指失去土地和家園的遊民或流民。

【荒誕文學】 西方二十世紀的後出現了荒誕文學,代表作家有貝克特、阿達莫夫以及中國的作家:魏明倫、狂狷、高行健、甯财神等,代表作品有《潘金蓮》、《五行山下》、《靈山》、《武林外傳》。 “荒誕”作為藝術手段最突出的特點是:整體荒誕而細節真實。藝術手段上的誇張變形是極端化主題的需要,通過“陌生化”的手段抵達更本質的真實。正因為作品整體情節是荒誕的,細節真實才更要步步為營,每個人物都必須嚴守與自己在現實身份相符的生活邏輯,隻有這樣才能揭示出生活本質的悖論情境。

【自由文學派】該學派出現于20世紀末,中國大陸的張賢亮、餘華等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為《靈與肉》、《兄弟》。該學派作家将被政治壓抑和損害的性愛輕松的描寫為"具有永恒生殖能力的月亮 , 清純欲滴的星球"等撼人心魄的經典的藝術氛圍和語言極難見到。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當代自由文學作品多數難以在中國官方文學雜志和出版社發表與出版,于是也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學的"地下黑金"。

【朦胧詩派】1980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江河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朦胧詩派”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共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一個“崛起的詩群”。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青春偶像派】該學派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末,代表作家有梁望峰、深雪、痞子蔡、何江波、韓寒等。代表作品有《校方線人》、《第8号當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透明油畫》、《他的國》。他們通過手中的筆表達自己的心聲和情緒--即通過文字表現出來的另類、叛逆、青春的疼痛,表達他們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觀念,表達對世界的了解。

【80後寫作】 “80後寫作”是指上個世紀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體的寫作,他們的現身文壇,大約是在20世紀末。代表作家有梁望峰、深雪、痞子蔡、何江波、韓寒等。代表作品有:郭敬明的《愛與痛的邊緣》、韓寒的《三重門》)、許佳的《我愛陽光》)等。進入本世紀後,新作層出不窮,新人不斷湧現,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賽”連續數年舉辦,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寫手,使“80後”文學群體愈來愈壯觀,在文壇内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當代文學流派「中華文化常識簡介」30

2021年6月12日

告讀者:本人從2020年4月24日起,在《今日頭條》連續發表了200多篇文章,主要是研究家族文化、奇趣詩、兒童文學等。從2021年4月14日開始,計劃發表100多篇,介紹中國文化常識,敬請讀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