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振桂教授出版《起名八十八法》《中传统文化概览》《当代儿童文学》等100本著作,其中大学教材10本。
【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是指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此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持《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发现并培养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为代表的作家群。代表作品有孙犁的《山地回忆》、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等。
【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有意识地以赵树理为中心,培养、形成风格相近的流派。代表作有《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赖大嫂》《宋老大进城》等。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它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出现在二十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现文学现象。“反思”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出现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其特点是以描写新时期出现的社会改革以及改革引起的人物命运人际关系心灵纠葛为主要内容与现实生活十分贴近,明显地具有与历史同步,回答时代问题。代表作家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龙种》。
【先锋文学】 80年代,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表现了新的价值立场和表达方式,扩大了小说艺术的表现力。代表作马原《拉萨河的女神》、余华《现实一种》、苏童《妻妾成群》《红粉》、格非《迷舟》
教育部2020年12月18日公示:陈振桂主编的《幼儿文学阅读与指导》《幼儿文学》入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
【知青文学】 新时期文学中出现的脱胎于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一批知青作家写知青生活的作品和文学现象。特征:体验和阐释的多向性:伤痕、反思、寻根阶段与主题模式:早期:青春祭:受苦受难——知青作为受苦受难的形象;中期:记忆重构:青春无悔——知青作为英雄化身的形象;诗化农村——知青作为田园诗人形象。后期:文化寻根——文化批判,知青作为文化批判者的化身。代表作家与作品: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绿夜》、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路遥《平凡的世界》。
【痞子文学】 “痞子”文学开创于20世纪90年代,代表作家有王朔、石康、李傻傻等,代表作品有王朔《空中小姐》、《那些不值钱的经验》、《被当作鬼的人》。主要思想讲述社会底层的人的思想行为和为人处事的态度,描写的都是底层人们最普遍和典型的生活状态,和感情矛盾纠葛。痞子文学,中间夹杂的是流氓主义,远古时代,“流氓”一词并无贬义,“氓”指的是民,“流氓”则指失去土地和家园的游民或流民。
【荒诞文学】 西方二十世纪的后出现了荒诞文学,代表作家有贝克特、阿达莫夫以及中国的作家:魏明伦、狂狷、高行健、宁财神等,代表作品有《潘金莲》、《五行山下》、《灵山》、《武林外传》。 “荒诞”作为艺术手段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艺术手段上的夸张变形是极端化主题的需要,通过“陌生化”的手段抵达更本质的真实。正因为作品整体情节是荒诞的,细节真实才更要步步为营,每个人物都必须严守与自己在现实身份相符的生活逻辑,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生活本质的悖论情境。
【自由文学派】该学派出现于20世纪末,中国大陆的张贤亮、余华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为《灵与肉》、《兄弟》。该学派作家将被政治压抑和损害的性爱轻松的描写为"具有永恒生殖能力的月亮 , 清纯欲滴的星球"等撼人心魄的经典的艺术氛围和语言极难见到。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代自由文学作品多数难以在中国官方文学杂志和出版社发表与出版,于是也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地下黑金"。
【朦胧诗派】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青春偶像派】该学派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代表作家有梁望峰、深雪、痞子蔡、何江波、韩寒等。代表作品有《校方线人》、《第8号当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透明油画》、《他的国》。他们通过手中的笔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情绪--即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另类、叛逆、青春的疼痛,表达他们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表达对世界的理解。
【80后写作】 “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他们的现身文坛,大约是在20世纪末。代表作家有梁望峰、深雪、痞子蔡、何江波、韩寒等。代表作品有:郭敬明的《爱与痛的边缘》、韩寒的《三重门》)、许佳的《我爱阳光》)等。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新人不断涌现,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数年举办,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写手,使“80后”文学群体愈来愈壮观,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021年6月12日
告读者:本人从2020年4月24日起,在《今日头条》连续发表了200多篇文章,主要是研究家族文化、奇趣诗、儿童文学等。从2021年4月14日开始,计划发表100多篇,介绍中国文化常识,敬请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