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景崧(1841—1903)字維卿,又作薇卿、微卿。灌陽人。父懋功,清鹹豐朝舉人,以教館著稱。幼年随父附讀于桂林,生活拮據,後以才華出衆為桂林巨富燕懷堂主賞識,着力培植,并将愛女相許,與胞弟景崇、景崶得以奮發研讀,均由舉人、進士入翰林院。一門三翰林,稱譽一時。
清鹹豐十一年(1861)中解元
同治四年(1865)進士及第,選庶吉士,入翰林院。年輕氣盛,不善迎合,雖博覽群書、關心國事,磨煉十五年才晉升主事,仍需到吏部候補。郁郁不得志,每以詩棋自娛。
光緒八年(1882)法國決意派兵吞并越南北部諸省,以圖打通紅河,攫取雲南資源。越南阮朝束手無策,除向清廷求援外,僅靠劉永福率黑旗軍支撐北圻局面。朝中大臣對如何援越抗法,出現主戰、主和的分歧。其搜集各方資料,縱觀全局,認為中越唇齒相依,越南存,則滇粵固,遂上表請纓,提出孤身入越聯絡劉永福及關外遊勇共捍南陲。其膽識轟動京都,諸大臣親為策劃,還慷慨贈送旅費、向各方推薦。上谕着發往雲南交岑毓英差遣委用。到岑毓英麾下,被委以斡旋于中越之間。
在保勝見到黑旗軍首領劉永福,提出上、中、下三策。劉永福采納中策,于九年四月十三日(5.19)在紙橋設伏,以劣勢裝備大敗法軍,并擊斃其司令李維業以下官兵230餘人。
繼而擴大戰果,收複河内,因功獲賞四品銜。
十年率練勇4營,号稱景字軍,前往越南河内西北的牧馬抗擊法軍,岑毓英又将滇軍潘德繼部撥交其指揮。景字軍與黑旗軍、滇軍共同發起宣光戰役,圍困宣光城内的法軍73日,迫使法軍兩次馳援宣光,為鎮南關—諒山戰役鋪墊。中法停戰後,因功晉升二品秩,賞花翎,加霍伽春巴圖魯勇号。奉命贊襄中越劃界事宜。
十一年任福建省台灣道兼按察使
十七年升台灣布政使,
二十年署理台灣巡撫。
甲午戰敗,清廷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賠款、開埠之外,割讓遼東半島和台灣。其反對“割台”,一面籌劃軍事布防,一面聯合地方士紳提出“台灣中立”。台北士紳丘逢甲等商議成立台灣抗日政府,定名“台灣民主國”,推舉其為總統,國号永清。随着《中日交接台灣文據》簽字,糧饷無着,島内秩序大亂,巡撫衙門被炸,其下令一切文武官員限期内渡,自己亦攜款内渡,成立僅7天的“台灣民主國”消失。
晚年賦閑桂林,得張之洞資助,在榕湖南面修建五美堂别墅。支援康有為來桂宣傳維新變法,成立聖學會。舉辦體用學堂,将湖南祁劇改編為桂劇,編導40多個劇目,為桂劇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