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是京山辛亥革命英雄。關于他的家世和生平事迹,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陸續發掘整理的。由于間隔久遠,很多具體細節和真實情況難免有出入。而劉英家鄉永隆鎮劉家榨的劉氏族譜,在文革破四舊時候全部燒毀,失去了最權威資料。萬幸的是,劉氏家族在天門有一支族人,保留了劉氏族譜的孤本,最近由江克關先生(書法家弘啟)發現,潛心研究數月後,撰寫了劉英的家世文章。極具文史價值和閱讀價值,很值得一讀。——編者

劉英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爆發,劉英随後以湖北副都督名義發動了永漋河起義,說服京山知縣繳械投降,又攻占天門,截擊清軍襄樊統領劉韫玉的部隊,收複潛江、仙桃、公安、監利等縣。劉英一面派劉鐵攻打漢川、蔡甸,增援陽夏,一面攻占襄河流域。先後收複鐘祥、襄樊,間道棗陽,取唐縣,占新野,會師南陽。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釋出退位诏書,清朝滅亡……
劉氏宗譜
撰寫此文的動因,是一次偶然機緣,筆者發現了流落他鄉的《劉氏宗譜》和《劉氏家乘》。《劉氏宗譜》詳細記錄了京山永漋劉家榨村劉氏家族,從明代洪武二年(1369)至民國十五年(1926),共計557年的繁衍曆史;《劉氏家乘》,載有劉氏家規、家訓、字派以及劉氏曆史上一些知名人士的行狀、傳記、墓志、祭文、廟碑等等。
筆者研究分析了記錄劉英革命活動的各種版本,發現有多處與《劉氏宗譜》記錄不同。比如“三劉”的生卒日期、劉英在日本所讀學校、劉英從武昌遷葬劉家榨時間等等。有的與史實不符,有的互為沖突。
《劉氏宗譜》的發現,是對1945年張難先著《湖北革命知之錄》和1957年楊玉如著《辛亥革命先著記》等原始史料的有力補充;也是對文革以來,各級通過調查、采訪所編印的史料,如《辛亥革命在湖北》、《京山辛亥革命史料》記錄的事件、日期等方面的各種懸疑、沖突的一次更正。
《劉氏宗譜》,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劉氏“史記”:劉家始祖由何而來?他們經曆了怎樣的創業艱辛?他們為什麼選擇榨業來成就家族的發達?他們的前人給後人做出了什麼樣的表率?他們通過了多少代人,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積蓄,才能形成足夠參與推翻一個封建王朝的能量?
組織知情老人座談劉英家史
筆者掩卷深思:革命路上,他們如何前赴後繼?社會變革給他們帶來了怎樣的磨難?劉家的後人都在哪裡?他們現在還好嗎?
本文将揭開一些曆史的真相;也将告訴您,劉英家族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第一章 荜路藍縷的列祖列宗
一.遷移黑虎寺
元朝末年,朱元璋與陳友諒争奪天下長達20餘年,緻使江山滿目瘡痍,民不聊生,湖北廣大地區多成無人之地。為了恢複農業生産,發展經濟,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多次組織從江西向湖北移民。
劉氏宗譜首頁
在江西吉安府吉水縣白湖村,劉福二剛滿20歲、成家不久的長子被選中移民湖北。離别之前,父親請來村裡最有名望的文化人,賜予長子後代字派,即:
繼覺子立金,文良九教之,克裔玉永士,
正大光明宜,敬承祖業志,榮華富貴時。
并為長子取新名:劉繼祖。意思不言而喻:繼承祖志。
劉氏字輩派句
洪武二十一(1388)年春節剛過,劉繼祖和妻子李氏按照政府的要求,僅僅包裹了一些熱冷衣裳和被褥,就随滿載移民的幾十支船隊出發了。他們被“禮節性”捆綁着雙手(因為政府擔心移民跳江逃跑),沿着贛江,扯滿風帆,駛向鄱陽湖邊的瓦屑壩。
瓦屑壩是移民中轉站,在這裡他們夫妻倆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湖廣安陸州(今鐘祥)所轄京山縣永漋河下八裡一個叫黑虎寺的地方。
他們的船從鄱陽湖劃向長江口,然後逆江而上到達漢口天興洲,往北拐進長江支流府澴河,駛過刁汊湖,進入天門河逆行一百五十華裡,曆時一個多月,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歸宿——黑虎寺。
黑虎寺曾經有過黑虎,移民多了,黑虎已不見蹤影。押丁把他們交給先期到達的保甲,保甲給他們分了一間破舊的草棚,一些農具和生活用品,一切就由他們自己了。出門四望,滿眼荊棘,劉氏抱着繼祖嚎啕大哭。政府刻意封鎖他們的來時路,甚至老家在哪個方向,也無從知曉。(從史書上得知,當年安陸州管轄的鐘祥、京山、天門、潛江等地,一共接納江西移民91000多人)。繼祖安慰妻子:我們有兩雙手,年輕有力氣,政府五年不收田稅,你怕什麼?别哭了,幹活去!
劉氏夫妻每天拔除荊棘,開辟田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秋天就有了收獲,日子過得算是滋潤。幾年之内,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取名覺福,小的取名覺富。
人們談虎色變。他們将黑虎寺改名為妙音寺,希望這裡不斷有佳音傳向四面八方。
五年後,政府允許移民回老家探親。利用春節的機會,夫妻倆帶着孩子回去了一趟。來回兩個多月,雖說見到了故鄉和親人,但他們心裡更清楚,他們已經離不開永漋河邊的這塊土地了。
1410年4月1日,覺福的兒子出生了。四十開外的繼祖爺爺笑得合不攏嘴,親自給孫子取了一個很有學問的名字:劉子哲。
劉子哲長大後,與妻子曾氏基因發達,接連生了5個兒子。還是年逾花甲的繼祖太爺為重孫子取名,分别叫立應,立唐,立庭,立廉,立塵(塵)。名字最後一字都帶“廣”字頭,寄托太爺的厚望:“廣廈”立業。
老祖宗腦洞大開的取名方法一直傳到二十世紀。祖上帶木旁的名字最多,還有帶寶蓋頭、帶纟旁、帶走之、帶單人旁、帶金旁、帶馬字旁、帶草頭的名字,不一而足。
“立”字輩這五個兒子長大後要分家,老大立應、老二立唐分别稱東大房、東二房,繼續在河東祖址居住。老三立庭,稱西三房,遷到河西岸袁家口居住(若幹年後,此房後裔有二支遷往沔陽西流河繁衍),老四立廉,稱西四房,後裔遷往河西祝英台,後又遷梅家小河。老五立塵,年紀最小,稱五房,住祖址。
1452年劉繼祖已經84歲,老伴李氏已去世多年。有一天,他将兒子、孫子、重孫子叫到床前,斷斷續續講述了他的生平故事。他向兒孫們表示,他的最大願望,是等他過世了,把他們夫妻倆送回老家安葬。幾天後,老人家撒手西去,他想去老家入土為安的願望永遠沒有實作。
二.永漋造榨第一人
一轉眼三百多年過去了。劉繼祖的第十三代、玉字輩後人劉璋(1736——1803)生了三個兒子:劉永盛、劉永監、劉永益,他們便是劉英爺爺的爺爺三兄弟。
劉永監(1768—1830),排行老二。永監出生和成長,正是清朝乾隆盛世。
劉永監家譜頁
此時的中國,封建社會體系達到極緻。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發達。通過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一列改革措施,加上大力引進和推廣高産農作物,産量大幅提高,既減輕了人民負擔,又增加了國家收入。更令人震驚的是,中國人口迅速增長。整個康雍乾盛世134年,人口從二千多萬增至三億,占全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乾隆後期的劉氏家族已有80多戶,400多人。
面臨周邊人口的急劇增加,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飽讀經書的劉永監坐不住了:不能光到土裡刨食,我要從商。
選什麼行當呢?永監經過一番考察,決定興辦榨業。他和夫人熊氏分析,過去人們食不果腹,對食油要求不高。現在生活好了,渴望吃上好油。而本地周邊幾十裡沒有榨坊,人們吃的食油都是從外地販來。通過多次轉手,價高質差,更有無良商販制假售假。人吃了這樣的油,面黃肌瘦,渾身乏力,直接影響人體健康,縮短人的壽命,廣大百姓渴望吃上好油。加上永漋周邊盛産黃豆、菜籽、棉籽、芝麻等食油加工原料,開辦榨坊一定是比較好的選擇。
永監備好材料,從沙洋請來兩名造榨師傅,通過一個多月的施工,一筒響榨就這麼建成了。在建榨的同時,還派人員到沙洋榨坊去拜師學藝。榨一建起,榨油師傅也學成歸來了。
榨坊開業那天,永漋商戶、周邊鄉鄰,把這筒響榨圍得水洩不通。碾料的,蒸炒的,制餅的,上架的,撞杆的,各司其職,配合默契,如同現在的流水線作業一般。随着巨大的撞擊聲和榨油号子聲,聽有人高喊:出油了!出油了!隻見晶瑩剔透的食油不斷從油餅裡榨出,整個榨坊香氣撲鼻。人們争相品嘗:香,實在是香。永漋商戶拉着永監的手說:劉老闆,以後我們就在恁郎這裡定點進油了。
劉永監成了永漋造榨第一人。通過幾年的拓展,劉氏家族紛紛建起了榨坊。他們在河邊建起了兩個碼頭,友善運油船隻停靠。把進出村裡的道路鋪上石碼,修葺一新。方圓幾十裡的黃豆、菜籽、棉籽等,源源不斷地運到劉家榨;滿河的船隻,又将生産的食油、餅肥運往孝感、漢口等地。
劉永監生産的食油清亮透明,香味純正,加上價格公平,為商正直,生意異常興隆,名氣也随之大了起來。人們口口相傳,這裡的地名,也由原來的“破廟”變成了遠近有名的“劉家榨”。
榨坊一天天增多,問題也随之出現,這種稱為“響榨”的裝置有着無法克服的弊端。響榨,顧名思義,就是發出響聲的榨。榨油過程是通過懸吊的大圓木,劇烈撞擊木方,給油餅加壓。不斷撞擊,不斷塞入木方,不斷加壓,直到油餅流盡最後一滴油。
老式響榨撞擊榨油場景
響榨生産的油質雖好,但出油率并不高,浪費很大;榨坊一家挨一家,發出的撞擊聲日夜不停,有如滾滾雷霆,震耳欲聾,四方八鄰怨聲載道;而且這種撞擊産生的暴力,每月都會發生傷人事故,輕者皮開肉綻,重者傷筋斷骨。
三.關于“三劉”的生卒時間及其他考證
劉英生卒時間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陸續有人整理“三劉”史料。因當年沒有發現《劉氏宗譜》,劉英出生于1881年這個日期,都是通過當地老人回憶而得,後陸續出現在各類文獻中。現根據《劉氏宗譜》記錄劉英出生時間“光緒壬午年十月十二醜時”,更正為1882年農曆10月12日。
1945年,張難先所著《湖北革命知之錄》一書,收有一篇長約3000字的文章《劉英傳略》,文中沒有談及劉英的出生日期,僅記錄“八月四日就義于武昌”。中國近代是從民國元年(1912)開始使用公元紀年,是以筆者認為,八月四日應為公曆,相應的農曆是七月初一。而《劉氏宗譜》中記錄劉英犧牲時間是“民國十年辛酉七月初二寅時”,後推一天,可能有誤。筆者認為劉英犧牲日期應為公曆1921年8月4日。
2.劉鐵生卒時間
《劉氏宗譜》記載劉鐵出生時間“光緒己醜年六月二十巳時”,比後來文獻記錄時間晚一個年号。是以應更正為1889年農曆6月20日。
解放後的許多文獻記錄劉鐵犧牲時間是1915年6月24日。《劉氏宗譜》記錄時間為“民國甲寅年六月二十四日”,張難先著《湖北革命知之錄》中《劉鐵事略》(作者孫鏡)一文,記錄時間為“中華民國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是以,更正劉鐵犧牲時間為1914年農曆6月24日。
3.劉傑生卒時間
《劉氏宗譜》記載劉傑出生時間“光緒十年甲申臘月二十一日辰時”,1988年版《京山縣志》,記錄為1888年,時間相差4年。應更正劉傑出生時間為1884年農曆12月21日。
1988年版京山文史資料記載:劉傑“1913年随劉鐵在龍背橋戰鬥中,因掩護劉鐵與部隊撤退解散,與團長沈翼世同時陣亡,時劉傑為副團長,年僅24歲”,此說完全是誤傳。1926年版《劉氏家乘》載有,劉傑父親1917年去世時劉傑撰寫的祭文。是以劉傑卒年,以1990版《京山縣志》記錄為準,即1928年卒于家。
4. 永漋河起義準确時間問題
楊玉如是親曆者,又是事件記錄者,所著《辛亥革命先著記》97頁明确記錄永漋河起義時間是1911年10月15日(農曆八月二十四日)夜晚,而且特别指明“(其)他所記載以上日期均誤”,否認了張難先《湖北革命知之錄》中《劉英傳略》一文記錄時間為八月二十一日。筆者認為:楊玉如是10月12日晚上到才達劉家榨,這天正是農曆八月二十一日,當晚劉英連夜召開會議,第二天才分頭組織人員,用兩天多時間組織一千多人包圍永漋鎮,方成可能。但因張難先一說早楊玉如12年,以緻後來寫史者不加分析,多采用這一錯誤時間。故應以楊玉如所記起義時間為準。
5.劉英當國會衆議員期間拒賄問題
民國時期曹锟賄選總統案發生于1923年,是人所共知的曆史事件,此時劉英已經去世。很多史料提及劉英在當國會衆議員期間,拒收曹锟賄賂5000元失實,應予糾正。
6. 劉英犧牲前是因母親去世回漢問題
《劉氏宗譜》明确記錄,劉英母親張氏去世時間是1913年農曆十月十八日,葬于上海閘北延渚山莊。劉英奉孫中山之命,專門回漢組織舊部推翻盤踞湖北的軍閥王占元。從新發現的劉英當時寫給田桐的兩封信上,看得十厘清楚。而不是因“母親去世”,“順便”回湖北“倒王”。
7.劉英在日本所讀學校問題
《劉氏宗譜》記錄劉英“畢業日本宏文師範暨法政大學”,筆者查民國初年,日本沒有“宏文師範”,可能是撰譜人筆誤将“宏文學院”寫成了“宏文師範”。因為宏文學院是專門接收中國留學生的一所學校。是以筆者認為劉英最初進入的是宏文學院,而後轉到法政大學。很多史料記載劉英是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專科畢業,實屬誤傳。其實他的長子劉明權才是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專科畢業。
來源:一品京山 ,作者:江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