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江蘇省揚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宣布,揚州市全域為低風險。揚州在過去的45天上演了比電視劇還要驚心動魄的劇情。好在,最後都化險為夷。但是,揚州這一路留下的思考遠沒有結束。

揚州,天下九州之一,古稱廣陵,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的美譽。在2015年的時候,它就已經2500歲了,是唯一與古運河同齡的城市。然而,就在這個夏天,“好地方”遇到了麻煩事兒,新冠肺炎德爾塔變異毒株來了。
揚州市區核心酸檢測現場
01 這個城市安靜了
7月27日,一個重要的節點,不光對揚州,對全國都是如此。這一天,揚州疫情發生。此時距離7月20日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檢出9例陽性病例已經一周,南京當天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診病例達47例。
以揚州首例确診病例毛老太為标記,江蘇開始兩線作戰。
南京作為省會城市,人口密度、流動性等方面因素決定了其防控難度比較大。揚州城區雖然人口不足200萬,但是首個病例發現時間晚,集中于老年群體,活動範圍又多在麻将館、艾灸館等人員密集、通風不暢的場所,是以,要想在小規模、短時間内得到有效解決,難度不小。
揚州城的不安,起端于棋牌室。在一個多月時間裡,揚州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了德爾塔的破壞力。關于它的各種公告出現在各類媒體和大街小巷。
7月21日,正午的太陽剛剛偏西一點,毛老太騎着電動車,到達距離念泗新村不遠的四季園小區秋南苑棋牌室。棋牌室在地下,面積不大,能擺下七八張桌子,顧客大多是老年人。大家圍在牌桌前,或坐或站,高高興興、争争吵吵中,消磨着時光。
當天早上,毛老太剛從南京坐公共大巴,換乘公共汽車來到揚州市邗江區念泗新村的姐姐家。而這時“南京”二字其實已經非常敏感,各地對南京來的客人也很警覺,揚州也曾釋出過尋找“南京來客”的通告。但是7月21~27日期間,這位南京來客卻頻繁活動于揚州市區多處人員高度密集的飯店、商店、診所、棋牌室、農貿市場等,未主動向社群報告南京旅居史,揚州也沒有及時發現并管控她。
8月9日上午,記者跟随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江蘇工作組專家來到秋南苑棋牌室所在小區,彼時道路已經用繩子攔起來,偶爾有人從窗子探出頭,喊道“什麼時候給樓道消毒,核酸能多做幾次嗎”。棋牌室門口斜對面,幾根絲瓜挂在架子上,黃色的花朵随風搖曳。絲瓜架旁,一位50多歲的阿姨正在曬衣服,雙手用力甩起一件襯衣,四濺的水珠伴着抱怨聲傳出“天天打到十一二點,吵得很”。
“截至8月2日24時,揚州市累計報告本土确診病例94例,麻将館暴露人員占64%;60歲及以上66人,占比68.8%。”江蘇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周明浩在8月3日的江蘇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釋出會上介紹。
老年人多,這是揚州疫情遇到的最大難點之一。截至8月21日,感染病例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了40%。“早期比例更高,接近70%。這個比例可能是全國曆次疫情中最高的。”工作組專家說。
揚州确實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老齡化城市。今年釋出的揚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揚州的老齡化水準高于全國平均水準。從年齡結構看,全市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1186199人,占26.0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911673人,占19.99%。
7月31日中午,記者跟随工作組專家從南京前往揚州。高速上,半個多小時才閃過一輛車。進入揚州地界,街上很安靜,偶爾飛馳過幾輛汽車,路邊很多店鋪最外面的鐵栅欄門上拴着鎖鍊。電動車上的人們、路上的行人都戴着醒目的藍色口罩。至少從外圍看,在當時,這個城市是安靜的。
與記者的感受互相印證的是7月31日夜揚州釋出的通告:封控主城區通往全市其他地區的道路、暫停主城區公共交通。除了高風險、中風險地區,主城區低風險小區也實施封控。非主城區通往揚州市外的道路也處于管控狀态,需持有48小時核心酸檢測陰性證明司乘人員及其車輛,方可進出。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意味着從8月1日起,揚州主城區基本處于“封城”狀态。
事實也證明,揚州市對外交通的管控,比較快地阻斷了病例向揚州市以外的外溢。從7月27日發現疫情到8月10日24時,僅有1例輸出到宿遷市。另外,除江都區外,寶應縣、高郵市、儀征市等郊縣區無病例報告,進一步說明縣區間交通管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疫情由主城區向周邊區縣擴散。
02 封城了卻失控了
江蘇省省長吳政隆在8月1日時曾說,這次揚州疫情發生早、發現比較晚,在人員聚集的密閉場所,老年人居多,現在情況尚未見底。
病例資料很直覺:7月29日至8月4日,揚州每日的确診病例分别為4例、10例、12例、26例、40例、32例、36例,8月5日出現了此輪疫情的最高值58例。8月6日至12日同樣沒有改觀,分别為52例、36例、38例、48例、54例、37例、25例。這樣的局勢,令人心焦。
最早引發疫情并造成播散的是首例病例所去的棋牌室,此後疫情繼續向其他場所擴散,導緻了諸如艾灸館、理療館、集體機關、餐館、家庭、核酸采樣點等地都發生了聚集性疫情。其中,家庭聚集性病例的數量多,尤其是從8月1日開始,報告數量快速增加。
7月26日,在秋南苑棋牌室打牌的明伯伯(化名)還沉浸在娛樂帶來的快樂裡,并不知道自己已經被新冠病毒盯上。30日晚,明伯伯開始咳嗽;31日下午,低燒;8月1日,乏力,嗜睡。他8月2日撥通了所在社群的電話,随後“120”負壓救護車将其轉運至蘇北人民醫院,初篩結果陽性。
毛老太7月27日确診後,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按照國家相關規定,明伯伯都應該被判定為密接,需要集中隔離管理。但是,并沒有。
揚州被封控的某小區門口張貼着宣傳智語
“您和家人若7月21日之後去過四季園秋南苑棋牌室等,請立即向所在社群或派出所主動報告。”7月29日和8月1日,揚州市連續釋出通告。記者在秋南苑小區及周邊小區看到,幾乎每個小區門口、牆上都貼着公告海報。但是,對明伯伯們來說,似乎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疫情早期,全民動員并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情,大部分人還沒有意識到病毒與自己可能隻有半步之遙。
密接的漏判助推“針尖大的窟窿透過鬥大的風”在現實上演:明伯伯的妻子、孫子、兒子、兒媳,在接下來的第三天和第四天全部确診。實際上,明伯伯在向社群報備的時候,其妻子已經有發熱症狀。也就是說,明伯伯确診後,其同住的人雖然被判定為密接,但是并沒有落實“應隔盡隔”的要求,而是居家了。而此時,家庭傳播已經開始。最明顯的一個證據是,明伯伯妻子與他同一天有症狀,但當時并沒有引起關注。
更多資料也提示,“明伯伯”不止一位。截至8月19日20時,揚州市共報告566例病例,其中149例的家庭發生聚集性疫情,導緻260名家庭成員發病,共涉及409例病例,占此次疫情病例總數的72.3%。
7月29日至8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南京調研疫情防控工作。孫春蘭指出,統籌南京與全省疫情防控,加大揚州疫情防控力度,增派檢測、流調等專家,做到全省疫情防控“一盤棋”。8月11日,孫春蘭又來到揚州,8月15日才離開。這一行動軌迹折射出揚州疫情的複雜和難度。
8月12日,揚州市某飯店會議大廳内,國家省市三級流調專家們正在緊張忙碌地工作着
“封城”的揚州,為何失控了?
工作組發現,雖然主城區采取了諸多防控措施,但前期“封閉小區”未做到“足不出戶”,密接、次密也沒有及時集中隔離,粗放地以居家隔離為主,再加上沒有有效管控,導緻每日報告病例居高不下,場所、家庭、機關聚集性病例頻發,不明原因感染途徑的病例增多。這個問題在連續多天的國家省市三級排程會上被提出。
“我第一次去某小區的時候,那裡已經有3例陽性病例,後面幾天每天都有增加。但遺憾的是,一周後才決定這個小區要集中隔離。如果一發現就集中隔離,可能病例不會這麼多。”8月初的那幾天,記者見到多位工作組專家,大家念叨最多的就是“應隔盡隔能早幾天就好了”。
“早幾天做就好了”的事情并不止于此。
8月3日晚,在揚州召開的三級排程會上,工作組專家展示了一張照片,畫面中某小區内來回走動的人比比皆是。這是一個已有7例陽性感染者的小區,7月31日開始封閉管理。但8月3日,工作組在小區現場看到,雖有十多位從業人員在小區門口嚴陣以待,但小區裡人流不斷:遛狗的、取菜的、遛彎的、聊天的、拿快遞的……
8月16日晚的三級排程會上,類似問題仍然有。“8月11日至15日新增了24個原來沒有陽性感染者的小區。這些小區裡,‘一家一人外出購物’的規定落實不好,很多家同時多人外出。”工作組直言,封閉區域之外的管控上,面鋪得夠大,但是品質不高。
“管控不到位,最關鍵的是最後一公裡甚至幾公裡荒了。”問題很明顯,補救措施其實也有章可循,但實際執行卻是“龜速前進”。“如果提出了足不出戶、集中隔離等要求,就要嚴格執行,必須一步到位。不能因為又出病例了,覺得事态更新了,就要求嚴一點,多一個病例,再要求嚴一點。”
很多專家有一個共同的感覺:不僅僅是揚州,很多地方在疫情剛開始時,都會有一種“不會很嚴重吧”的僥幸心理,措施往往寫在紙上快,落在地上卻很慢,甚至還想“等一等,看一看”。
然而,病毒不會等。如果密接居家隔離,卻沒有嚴格防護到位,就是一個很大的内部潛在傳播風險。“是以就會看到,盡管是封閉區域,但是今天會冒兩個病例,明天還會冒一個病例,後天還有……口子紮不住的時候,才下定決心把剩餘的人員全部集中隔離,後續要付出的代價就很大了。”工作組專家說。
03 “典型城市”帶來的思考
城市規模不大,相對活躍的城市環境,适中體量的經濟發展規模,讓揚州成為“普通”城市裡的典型代表,也給大多數城市的疫情處置帶來啟發。專家們舉了幾個例子。
第一,揚州疫情之是以具有代表性,特征之一就是老齡化。以中老年人為主的感染群體,大都有基礎疾病,非常容易出現重型危重型人群。在揚州,曾有一位病人送到醫院3小時後被确診為危重症,專家們忙活了一個通宵才讓病人化險為夷。
“追蹤不到老年人的行動軌迹,容易讓漏掉的感染者繼續擴大傳播範圍。”專家在流調中不止一次感歎。流調中最難的就是找不到密接人員痕迹,老年人尤為突出。比如,誰是密接?明伯伯肯定是。但是當時為什麼沒有判定?以明伯伯為代表的老年群體有不少人沒有智能手機或不帶,也不用電子支付,單憑個人回憶,要想查過去14天的軌迹有很大挑戰。專家們建議,老年人進入公共場所時如果沒有智能手機,可以用登記身份證和居住資訊的方式,保證留下痕迹。
除此之外,疫情處置中,各方公認的第一個能力就是流行病學調查。保證具有公共衛生素養的人員規模是關鍵。在揚州,此次是從全省調集了相關人員緊急馳援。這是一個應急的辦法。工作組專家還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廣東省汕頭市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去年在處置疫情時,迅速調查了當地學過公共衛生的人員,看他們分散在哪些機關,集結起來,疫情結束後有意願的可以留下來,優先安排在疾控中心工作。“現有疾控中心人員配置并未達到國家要求的1.75/萬的最低編制标準。不建設一支強有力的疾控中心傳染病控制隊伍,肯定不能适應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應急處置形勢要求。”
8月5日,揚州市儀征市真州鎮胥浦社群醫院進行發熱患者轉運演練
第二,社群如何才能管得住、管得好?“凡是疫情綿延時間長,波及面比較大的,多半是社群網格化管控出了問題。社群人員排查、居家隔離、上門随訪、人群監控等方面有漏洞。”專家們的這一判定來源于近20個城市的疫情處置體驗。
多起聚集性疫情暴露了社群防控方面的不足。比如,廣陵區某村發生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後,發生播散,在兩個企業中續發了聚集性疫情。截至8月9日24時,該村累計報告本土新冠肺炎感染病例50例。
“人員底數一定要清楚。至少要知道某個範圍内住了哪些人、是承租的還是戶籍居民等,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社群網格化進行管控掌握。”專家建議,要在常态化時就畫好網格,明确管控人員,不能等到疫情以後再去組建團隊,那時候就已經火燒眉毛了。
第三,核酸檢測到底應該怎麼做?8月8日,揚州市紀委監委釋出的《關于對疫情防控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典型問題問責的通報》中有這樣一個細節:8月1日,廣陵區灣頭鎮财政結算中心從業人員王強(已因嚴重違法被立案調查并停職)被确診為新冠肺炎病例,并造成23人感染的嚴重後果。王強事件讓不少人質疑全員核酸檢測的必要性和危險性。
8月6日,揚州市仙女鎮明珠社群核酸檢測采樣點,一位媽媽帶着孩子一起測核酸
工作組專家表示,關于核酸篩查,并不一定要做全員,但有個前提,如果能夠把感染關系搞得很清楚,而且是在感染初期,就可以在有限人群當中進行核酸篩查和密切接觸人員管理。但是,各地往往發現疫情的時候還是晚了,感染關系也不是特别清楚,不能夠排除其他社群、其他村有沒有風險,是以仍需要做全員核酸篩查。這兩者之間沒有正确和錯誤之分,就是看發現疫情是在什麼階段,感染影響了多少人群,然後未知數是不是自己掌握,是不是清楚,是以不少地方要進行更大範圍核酸篩查。
9月1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釋出的《全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組織實施指南(第二版)》明确,疫情前期,在風險來源不明的情況下應至少開展3輪全員核酸檢測。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在較短時間内整合力量、全力抗擊,這确實是很大的挑戰。“回頭看那麼多次疫情處置,關鍵環節無非就那麼幾個:社群防控、核酸檢測、定點收治、集中隔離、急救轉運等,隻要抓住了這些主要沖突或者沖突的主要方面,處置起來一定是有底氣的。而這些我們國家已經都有明确的規定和要求。”專家說。
事實上,無論多少條,最終的指向基本是兩點: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得紮實不紮實?一旦發生疫情,如何向應急狀态快速切換?
以隔離房間為例,大多數地方承接社群排查出密接的隔離房間嚴重不足。每個地市尤其是口岸城市,其實應該酌情建設規模化的集中隔離觀察點,1000間甚至2000間,這也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要儲備的能力。
采訪中,專家們總結,一場疫情要想出現拐點,一方面,地方黨委政府要出實招,真正認識到舊措施難以為繼,必須不折不扣地落地更有效的辦法。事實上,一條條具體的救治、防控舉措看似“專業性”“技術性”很強,背後都凝結着各個層級的上司、組織、協調、監督力量。正如專家所言,抗疫初期,一些局部的、個案的亂象讓人揪心,多半是因為各條塊之間的區隔比較明顯,各管一攤,再加上指揮系統啟動慢,比較難在短時間内真正形成合力。另一方面,疫情防控是一個全民動員的過程,全民動員起來,群防群控局面形成了,就會争取主動,減少病毒傳播機會。
“以上兩個現象出現的時候,疫情穩控就有希望。”
揚州有兩個讓城市靜下來的标志性政策:一是7月31日晚釋出的5号通告,對外交通的管控;二是8月17日釋出的44号通告,全面加強主城區小區管控。“問題隻剩下3點,說明工作補短闆越來越好了。”8月20日的國家省市三級排程會上,與會人員的心情都不錯,很難得地看到了幾張笑臉。8月23日,工作組第一批人員撤離江蘇。3天後,剩餘人員全部撤離。
初入揚州還是夏天,看着桂花樹上層層疊疊的綠葉,開始幻想桂花的味道。離開的時候,秋風已起,秋雨已落。專家們回到各自家鄉的時候,江蘇朋友發來資訊:桂花飄香了。
文/圖:健康報首席記者 姚常房
編輯:徐秉楠
稽核:闫龑 陳會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