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簡介
江蘇省簡稱蘇,省會南京市(省政府駐南京市鼓樓區)。全省常住人口8474.80萬人(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面積約10萬平方千米(【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手冊。(2012】資料)。2021年,全省轄13個地級市,55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19個縣(合計95個縣級行政區)。
江蘇省中南部4市:南京市、揚州市、泰州市、鎮江市
南京市
今南京市境内,五六千年前就有多處原始聚落存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打敗越軍後,在石頭山置金陵邑,此為南京市最早的行政建置。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經金陵,改金陵邑為秣陵縣,并增設江乘縣。漢獻帝211年,吳侯孫權自京口(今鎮江)移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晉改建業為秣陵、建邺、建康,南朝均都于此。隋唐将建康郡降為州,再降為縣,興廢頻繁,名稱多變。
自公元917年至清末,始終為江甯、上元兩縣地。明1368年,析江甯、上元兩縣部分地區築城,建設都城,稱南京。1912年稱南京府,1927年置南京特别市。1930年,取南部京城之意,改稱南京市。
1949年4月,南京解放。5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為中央直轄市。下設13區。8月增設南京市郊區。10月,南京市的大黃洲、小黃洲劃歸安徽省和縣管轄。12月,蘇南行政區的句容、江甯縣,皖南的當塗縣,蘇北的六合縣,皖北的江浦、和縣劃歸南京市上司。1950年華東軍政委員會成立後,南京市由華東軍政委員會上司。
1953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市改為江蘇省直轄市,為江蘇省省會城市。1958年以後,南京市增轄了5縣,這5縣陸續并入或改設了市轄區。至2020年末,南京市共轄11個市轄區。
1995年,南京市明确為副省級市,市轄區為副廳級。
玄武區:1933年為南京市第一區,1955年更名玄武區,以瀕臨玄武湖而得名。1960年改玄武區人民公社,1963年複為玄武區,1967年更名要武區,1973年複名玄武區。
秦淮區:1933年為南京市第三區。1955年更名秦淮區,因秦淮河而得名。1966年改為遵義區,1973年複名秦淮區。2013年,南京市白下區并入秦淮區。
建邺區:原為長江中沙洲,即李白詩句中的“白鹭洲”,至明代逐漸成陸。1933年為南京市第五區。1950年6月改第四區。1955年改建邺區,以南京古稱建邺命名。1967年更名紅衛區,1973年複名建邺區。
鼓樓區:1933年,為南京市第六區,1950年成立新五區。1955年更名鼓樓區。因境内有明代所建名勝“鼓樓”而得名。1960年稱鼓樓人民公社。後複稱鼓樓區。2013年,下關區并入鼓樓區。
栖霞區:1953年為南京市第九區,1955年稱栖霞區,1958年設立為南京市郊區,1963年劃為燕子矶、栖霞、中山陵園3個郊區,1965年3個郊區合并為栖霞區。1970年,南京市增設鐘山區;1975年,鐘山區并入栖霞區。
雨花台區: 原屬江甯縣地。1949年,為南京市第十一區和第十二區地。1955年設立南京市雨花台區。
浦口區:明1376年,置江浦縣。清1645年,區境分屬江浦、六合兩縣。
1958年,江浦縣劃屬南京市;1962年,劃歸揚州專區。1971年,江浦縣重又劃屬南京市。2002年,撤銷江浦縣,并入南京市浦口區。
1949年屬安徽皖北行政區滁州專區,1953年劃屬江蘇省揚州專區,1958年屬南京市。1962年屬揚州專區,1966年屬六合專區。1971年複屬南京市。
六合區:1958年,六合縣劃屬南京市;1962年,六合縣劃歸揚州專區。1975年,六合縣重又劃屬南京市。2002年,大廠區并入六合區。
1949年屬揚州專區,1958年屬南京市。1962年屬揚州專區,1966年屬六合專區。1971年屬揚州地區,1975年複屬南京市。
江甯區: 1958年,常州專區所屬江甯縣劃屬南京市;1962年,江甯縣劃屬鎮江專區。1971年,鎮江地區江甯縣重又劃屬南京市。2000年,江甯縣改設南京市江甯區。
1949年屬蘇南行政區鎮江專區(1953年屬江蘇省鎮江專區),1958年屬南京市。1962年屬鎮江專區,1966年屬六合專區。1971年複屬南京市。
溧水區:隋591年析溧陽縣西境及丹陽故地東境置溧水縣,因溧水得名。元升溧水州,又稱濑洲,明複改溧水縣。1983年劃屬南京市。2013年,溧水縣改設南京市溧水區。
1949年屬蘇南行政區鎮江專區(1953年屬江蘇省鎮江專區,1970年改稱地區),1983年屬南京市。
高淳區:公元前541年,吳國築固城為濑諸邑。東漢時的溧陽縣治設在固城(今固城鎮)。隋時以溧陽析置溧水縣。明1491年析溧水縣西南七鄉置高淳縣,以縣治高淳鎮得名。1983年,劃屬南京市。2013年,高淳縣改設南京市高淳區。1949年以後 的隸屬與溧水區相同。
揚州市
古越之一部稱揚越。春秋戰國時期,為邗國地,稱邗。秦、漢時稱廣陵、江都。北周時置吳州。隋589年始稱揚州。1911年置江都縣,先屬淮揚道,後直屬江蘇省。
1949年,蘇北行政區設立揚州行政分區,分區公署駐揚州市,轄揚州市和寶應等1市7縣。1950年2月,揚州分區并入泰州分區,轄2市9縣。
1953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設揚州專區。原由蘇北人民行政公署直轄的揚州市,和原屬皖北滁縣專區的江浦縣劃入揚州專區。泰州專區劃出4縣分别給南通專區、鹽城專區後與揚州專區合并。揚州專區轄揚州市、泰州市和泰興等2市10縣,專署駐揚州市。
1970年,揚州專區改稱揚州地區,專署駐揚州市,轄揚州、泰州2市及寶應等8縣。
1949年,析江都縣城設立揚州市,屬蘇北行政區。1950年,揚州市屬蘇北人民行政公署直轄。1954年,揚州市改為省轄市。1958年,揚州市劃屬揚州專署上司,揚州市為縣級市。
1983年,揚州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揚州地區和縣級揚州市,設立地級揚州市。原揚州地區所屬的泰州市和江都等1市9縣劃屬地級揚州市代管和管轄。揚州市共轄1市9縣2區。至2020年末,揚州市共轄3區1縣,代管2縣級市。
廣陵區:1949年,析江都縣城設立縣級揚州市。1983年,撤銷縣級揚州市,改設地級揚州市廣陵區和郊區。1949年屬蘇北行政區揚州分區,1953年屬江蘇省揚州專區(1970年改稱揚州地區),1983年屬地級揚州市。
附,揚州市郊區:1983年,縣級揚州市改設地級揚州市廣陵區和郊區。2000年,揚州市郊區更名維揚區。2011年,撤銷揚州市維揚區,其轄區并入邗江區。
江都區:古屬揚州,1911年置江都縣。1994年,撤銷江都縣,改設縣級江都市。2011年,撤銷江都市,改設揚州市江都區。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廣陵區相同。
邗江區:1956年,析江都縣部分地區設立邗江縣。1958年,邗江縣并入揚州市。1962年,析揚州市原邗江縣轄區,複置邗江縣。2000年,撤銷邗江縣,改設揚州市邗江區。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廣陵區相同。
寶應縣:秦置東陽縣。漢為東陽、平安、射陽三縣地。隋初置安宜縣。唐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獻寶,肅宗傳旨上元三年改為寶應元年,安宜縣更名為寶應縣。南宋期間,先後升為寶應州、寶應軍,轄寶應、鹽城、山陽、淮陰等縣。
明隸高郵州,清屬揚州府。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廣陵區相同。
儀征市:西周為一位名“蟻”的太子的封地。春秋名“胥浦”。五代時改名“迎銮”。北宋賜名儀真,後升為真州。唐設揚子縣。宋、元為真州。明改儀真縣。清初為避胤祯名諱,改名儀征縣。清末避溥儀的諱,改稱揚子縣,因境内有隋炀帝開運河所建“揚子宮”得名。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複名儀征縣。1986年,儀征縣改設縣級儀征市。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廣陵區相同。
高郵市: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時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别稱秦郵、盂城。後人又稱高沙、珠湖等。公元前118年,西漢設高郵縣,屬廣陵國。南北朝時曾置廣邺、神農郡,又設臨澤、三歸、竹塘三縣。隋初廢郡,三縣并入高郵縣。宋、元時期,因置高郵郡、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明代裁高郵縣置高郵州,轄興化、寶應兩縣。1912年廢高郵州設高郵縣。1991年,高郵縣改設縣級高郵市。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廣陵區相同。
泰州市
周秦時代,今泰州稱海陽。公元前117年以前,西漢置海陵縣,東晉設海陵郡。南唐937年置泰州。五代設泰興、興化縣。宋1072年,泰州屬淮南東路。元初領海陵、如臯兩縣,隸揚州路。明洪武初,省海陵縣入泰州,領如臯縣,屬揚州府。明置靖江縣。清1725年,分如臯入通州(今南通市),泰州遂為散州。1912年,廢泰州設泰縣。
1949年1月,析泰縣城區設立泰州市。縣、市均屬蘇北行政區泰州分區。分區公署駐泰州市,轄泰州市、泰縣等1市7縣。1950年1月,揚州行政分區并入泰州行政分區,改稱泰州專區,專署駐泰州市。1953年,江蘇省成立,蘇北泰州專區改稱江蘇省揚州專區。
1996年,撤銷縣級泰州市,設立地級泰州市,将揚州市代管的泰興、姜堰、靖江、興化4個縣級市劃屬泰州市代管。至2020年末,泰州市管轄3市轄區,代管3縣級市。
海陵區:1949年,析泰縣城區設立泰州市,1958年,泰州市并入泰縣。1962年,泰縣與泰州市分置。1996年,撤銷縣級泰州市,改設地級泰州市海陵區。1949年屬蘇北泰州行政分區,1953年屬江蘇省揚州專區(1970年改稱揚州地區),1983年屬揚州市,1996年屬泰州市。
姜堰區:公元前117年,西漢置海陵縣,唐620年改吳陵縣。南唐937年升為泰州。民國初年廢泰州設泰縣。1994年,泰縣改設縣級姜堰市,因原縣政府駐姜堰鎮得名。2012年,姜堰市改設泰州市姜堰區。1949年及以後的隸屬與海陵區相同。
高港區: 1997年,劃出海陵區7個鄉鎮,設立泰州市高港區。
靖江市:明1471年置靖江縣,以其地扼江海門戶,且以江海多警,故名靖江。1993年,靖江縣改設縣級靖江市。1949年及以後的隸屬與海陵區相同。
泰興市: 南唐937年升海陵縣為泰州,析海陵縣南部地置泰興縣,取隋泰州而興起之意。北宋1122年改屬揚州。後交替隸屬于揚州和泰州。1992年,泰興縣改設縣級泰興市。1949年及以後的隸屬與海陵區相同。
興化市:五代楊吳920年,析海陵縣北境置招遠場,旋改興化縣,隸屬江都府。南宋1135年改海陵縣昭陽鎮,1149年複設興化縣。自南唐至明清,曆屬泰州、承州、高郵(軍、路、府、州)及揚州府。1987年,興化縣改設縣級興化市。1949年屬蘇北揚州行政分區,1953年及以後的隸屬與海陵區相同。
鎮江市
考古發現,“宜”為鎮江最早地名,是3000年前周康王封給宜侯的領地。春秋稱朱方,後曾用谷陽、丹徒、京口、潤州等名稱。北宋1113年置鎮江府,始稱鎮江。1911年辛亥革命後稱丹徒縣,1928年改為鎮江縣。1929年至1949年為江蘇省政府所在地(1937年至1945年鎮江淪陷期間,省政府遷往蘇北)。
1949年4月鎮江解放。1949年11月,撤銷鎮江縣,原鎮江縣城區和近郊設立鎮江市,其他地區設立丹徒縣,均隸屬蘇南行政區鎮江專區。
1953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設立鎮江專區,同時撤銷常州專區,原所屬武進、溧陽、金壇3縣劃歸鎮江專區管轄。鎮江專區轄鎮江市和丹徒等1市10縣,專署駐鎮江市。1954年,鎮江市改為省轄市。
1958年8月,鎮江專區更名常州專區,轄2市9縣,專署由鎮江市遷至常州市;原由省直轄的常州、鎮江2市劃歸常州專署上司。1959年9月,常州專區改名鎮江專區,專署由常州市遷駐鎮江市,轄鎮江、常州2市及武進、揚中等9縣。1970年,鎮江專區改稱鎮江地區,專署駐鎮江市。轄鎮江市及丹徒等1市11縣。
1983年,鎮江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鎮江地區,鎮江市升為省轄地級市,設城區、郊區2個市轄區。鎮江市增轄原鎮江地區的丹徒、丹陽、句容、揚中4縣。至2020年末,鎮江市共轄3市轄區,代管3縣級市。
京口區、潤州區:京口原是鎮江的古稱,潤州區在隋時為潤州州治。宋至清均為丹徒縣,并為州、府治。1928年改稱鎮江縣。1949年析鎮江縣城區和近郊設立鎮江市城區和郊區。1984年,原城區更名為京口區,郊區更名為潤州區。1949年屬蘇南行政區鎮江專區,1953年屬江蘇省鎮江專區(1979年改稱鎮江地區),1983年屬鎮江市。
丹徒區:秦改谷陽縣為丹徒縣。公元234年,三國改名武進縣,西晉282年複名丹徒縣。隋589年廢丹徒縣入延陵縣,唐620年複丹徒縣。後曆朝均以丹徒名縣。1928年改稱鎮江縣。1949年,析鎮江縣農村設立丹徒縣。1958年并入鎮江市,1962年分置。2002年,丹徒縣改設鎮江市丹徒區。1949年及以後的隸屬與京口區相同。
丹陽市:唐742年置丹陽縣。1987年,丹陽縣改設縣級丹陽市。1949年及以後的隸屬與京口區相同。
句容市:漢置句容縣。北宋1020年改常甯縣,後複為句容縣。1995年,句容縣改設縣級句容市。1949年及以後的隸屬與京口區相同。
揚中市:清代分屬泰興、江都、邗江、丹徒、丹陽、武進6縣地。1904年設太平廳,1911年改設太平縣。因與安徽省太平縣同名,1914年改揚中縣,因位于揚子江中段而得名。1994年,揚中縣改設縣級揚中市。1949年屬蘇北行政區揚州分區,1953年及以後的隸屬現京口區相同。
謝謝各位看官老爺閱後加關注,歡迎指出缺點錯誤,我好更改(14天後就不能更改了)。歡迎評論和點贊。非常感謝各位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