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扬州:一个“典型城市”的抗疫路

9月9日,江苏省扬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宣布,扬州市全域为低风险。扬州在过去的45天上演了比电视剧还要惊心动魄的剧情。好在,最后都化险为夷。但是,扬州这一路留下的思考远没有结束。

扬州:一个“典型城市”的抗疫路

扬州,天下九州之一,古称广陵,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美誉。在2015年的时候,它就已经2500岁了,是唯一与古运河同龄的城市。然而,就在这个夏天,“好地方”遇到了麻烦事儿,新冠肺炎德尔塔变异毒株来了。

扬州:一个“典型城市”的抗疫路

扬州市区内核酸检测现场

01 这个城市安静了

7月27日,一个重要的节点,不光对扬州,对全国都是如此。这一天,扬州疫情发生。此时距离7月20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检出9例阳性病例已经一周,南京当天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47例。

以扬州首例确诊病例毛老太为标记,江苏开始两线作战。

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人口密度、流动性等方面因素决定了其防控难度比较大。扬州城区虽然人口不足200万,但是首个病例发现时间晚,集中于老年群体,活动范围又多在麻将馆、艾灸馆等人员密集、通风不畅的场所,因此,要想在小规模、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难度不小。

扬州城的不安,起端于棋牌室。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扬州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了德尔塔的破坏力。关于它的各种公告出现在各类媒体和大街小巷。

7月21日,正午的太阳刚刚偏西一点,毛老太骑着电动车,到达距离念泗新村不远的四季园小区秋南苑棋牌室。棋牌室在地下,面积不大,能摆下七八张桌子,顾客大多是老年人。大家围在牌桌前,或坐或站,高高兴兴、争争吵吵中,消磨着时光。

当天早上,毛老太刚从南京坐公共大巴,换乘公交车来到扬州市邗江区念泗新村的姐姐家。而这时“南京”二字其实已经非常敏感,各地对南京来的客人也很警觉,扬州也曾发布过寻找“南京来客”的通告。但是7月21~27日期间,这位南京来客却频繁活动于扬州市区多处人员高度密集的饭店、商店、诊所、棋牌室、农贸市场等,未主动向社区报告南京旅居史,扬州也没有及时发现并管控她。

8月9日上午,记者跟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专家来到秋南苑棋牌室所在小区,彼时道路已经用绳子拦起来,偶尔有人从窗子探出头,喊道“什么时候给楼道消毒,核酸能多做几次吗”。棋牌室门口斜对面,几根丝瓜挂在架子上,黄色的花朵随风摇曳。丝瓜架旁,一位50多岁的阿姨正在晒衣服,双手用力甩起一件衬衣,四溅的水珠伴着抱怨声传出“天天打到十一二点,吵得很”。

“截至8月2日24时,扬州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94例,麻将馆暴露人员占64%;60岁及以上66人,占比68.8%。”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明浩在8月3日的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老年人多,这是扬州疫情遇到的最大难点之一。截至8月21日,感染病例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了40%。“早期比例更高,接近70%。这个比例可能是全国历次疫情中最高的。”工作组专家说。

扬州确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老龄化城市。今年发布的扬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扬州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年龄结构看,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86199人,占26.0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911673人,占19.99%。

7月31日中午,记者跟随工作组专家从南京前往扬州。高速上,半个多小时才闪过一辆车。进入扬州地界,街上很安静,偶尔飞驰过几辆汽车,路边很多店铺最外面的铁栅栏门上拴着锁链。电动车上的人们、路上的行人都戴着醒目的蓝色口罩。至少从外围看,在当时,这个城市是安静的。

与记者的感受相互印证的是7月31日夜扬州发布的通告:封控主城区通往全市其他地区的道路、暂停主城区公共交通。除了高风险、中风险地区,主城区低风险小区也实施封控。非主城区通往扬州市外的道路也处于管控状态,需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司乘人员及其车辆,方可进出。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意味着从8月1日起,扬州主城区基本处于“封城”状态。

事实也证明,扬州市对外交通的管控,比较快地阻断了病例向扬州市以外的外溢。从7月27日发现疫情到8月10日24时,仅有1例输出到宿迁市。另外,除江都区外,宝应县、高邮市、仪征市等郊县区无病例报告,进一步说明县区间交通管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疫情由主城区向周边区县扩散。

02 封城了却失控了

江苏省省长吴政隆在8月1日时曾说,这次扬州疫情发生早、发现比较晚,在人员聚集的密闭场所,老年人居多,现在情况尚未见底。

病例数据很直观:7月29日至8月4日,扬州每日的确诊病例分别为4例、10例、12例、26例、40例、32例、36例,8月5日出现了此轮疫情的最高值58例。8月6日至12日同样没有改观,分别为52例、36例、38例、48例、54例、37例、25例。这样的局势,令人心焦。

最早引发疫情并造成播散的是首例病例所去的棋牌室,此后疫情继续向其他场所扩散,导致了诸如艾灸馆、理疗馆、集体单位、餐馆、家庭、核酸采样点等地都发生了聚集性疫情。其中,家庭聚集性病例的数量多,尤其是从8月1日开始,报告数量快速增加。

7月26日,在秋南苑棋牌室打牌的明伯伯(化名)还沉浸在娱乐带来的快乐里,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新冠病毒盯上。30日晚,明伯伯开始咳嗽;31日下午,低烧;8月1日,乏力,嗜睡。他8月2日拨通了所在社区的电话,随后“120”负压救护车将其转运至苏北人民医院,初筛结果阳性。

毛老太7月27日确诊后,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明伯伯都应该被判定为密接,需要集中隔离管理。但是,并没有。

扬州:一个“典型城市”的抗疫路

扬州被封控的某小区门口张贴着宣传标语

“您和家人若7月21日之后去过四季园秋南苑棋牌室等,请立即向所在社区或派出所主动报告。”7月29日和8月1日,扬州市连续发布通告。记者在秋南苑小区及周边小区看到,几乎每个小区门口、墙上都贴着公告海报。但是,对明伯伯们来说,似乎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疫情早期,全民动员并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情,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病毒与自己可能只有半步之遥。

密接的漏判助推“针尖大的窟窿透过斗大的风”在现实上演:明伯伯的妻子、孙子、儿子、儿媳,在接下来的第三天和第四天全部确诊。实际上,明伯伯在向社区报备的时候,其妻子已经有发热症状。也就是说,明伯伯确诊后,其同住的人虽然被判定为密接,但是并没有落实“应隔尽隔”的要求,而是居家了。而此时,家庭传播已经开始。最明显的一个证据是,明伯伯妻子与他同一天有症状,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关注。

更多数据也提示,“明伯伯”不止一位。截至8月19日20时,扬州市共报告566例病例,其中149例的家庭发生聚集性疫情,导致260名家庭成员发病,共涉及409例病例,占此次疫情病例总数的72.3%。

7月29日至8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南京调研疫情防控工作。孙春兰指出,统筹南京与全省疫情防控,加大扬州疫情防控力度,增派检测、流调等专家,做到全省疫情防控“一盘棋”。8月11日,孙春兰又来到扬州,8月15日才离开。这一行动轨迹折射出扬州疫情的复杂和难度。

扬州:一个“典型城市”的抗疫路

8月12日,扬州市某宾馆会议大厅内,国家省市三级流调专家们正在紧张忙碌地工作着

“封城”的扬州,为何失控了?

工作组发现,虽然主城区采取了诸多防控措施,但前期“封闭小区”未做到“足不出户”,密接、次密也没有及时集中隔离,粗放地以居家隔离为主,再加上没有有效管控,导致每日报告病例居高不下,场所、家庭、单位聚集性病例频发,不明原因感染途径的病例增多。这个问题在连续多天的国家省市三级调度会上被提出。

“我第一次去某小区的时候,那里已经有3例阳性病例,后面几天每天都有增加。但遗憾的是,一周后才决定这个小区要集中隔离。如果一发现就集中隔离,可能病例不会这么多。”8月初的那几天,记者见到多位工作组专家,大家念叨最多的就是“应隔尽隔能早几天就好了”。

“早几天做就好了”的事情并不止于此。

8月3日晚,在扬州召开的三级调度会上,工作组专家展示了一张照片,画面中某小区内来回走动的人比比皆是。这是一个已有7例阳性感染者的小区,7月31日开始封闭管理。但8月3日,工作组在小区现场看到,虽有十多位工作人员在小区门口严阵以待,但小区里人流不断:遛狗的、取菜的、遛弯的、聊天的、拿快递的……

8月16日晚的三级调度会上,类似问题仍然有。“8月11日至15日新增了24个原来没有阳性感染者的小区。这些小区里,‘一家一人外出购物’的规定落实不好,很多家同时多人外出。”工作组直言,封闭区域之外的管控上,面铺得够大,但是质量不高。

“管控不到位,最关键的是最后一公里甚至几公里荒了。”问题很明显,补救措施其实也有章可循,但实际执行却是“龟速前进”。“如果提出了足不出户、集中隔离等要求,就要严格执行,必须一步到位。不能因为又出病例了,觉得事态升级了,就要求严一点,多一个病例,再要求严一点。”

很多专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不仅仅是扬州,很多地方在疫情刚开始时,都会有一种“不会很严重吧”的侥幸心理,措施往往写在纸上快,落在地上却很慢,甚至还想“等一等,看一看”。

然而,病毒不会等。如果密接居家隔离,却没有严格防护到位,就是一个很大的内部潜在传播风险。“所以就会看到,尽管是封闭区域,但是今天会冒两个病例,明天还会冒一个病例,后天还有……口子扎不住的时候,才下定决心把剩余的人员全部集中隔离,后续要付出的代价就很大了。”工作组专家说。

03 “典型城市”带来的思考

城市规模不大,相对活跃的城市环境,适中体量的经济发展规模,让扬州成为“普通”城市里的典型代表,也给大多数城市的疫情处置带来启发。专家们举了几个例子。

第一,扬州疫情之所以具有代表性,特征之一就是老龄化。以中老年人为主的感染群体,大都有基础疾病,非常容易出现重型危重型人群。在扬州,曾有一位病人送到医院3小时后被确诊为危重症,专家们忙活了一个通宵才让病人化险为夷。

“追踪不到老年人的行动轨迹,容易让漏掉的感染者继续扩大传播范围。”专家在流调中不止一次感叹。流调中最难的就是找不到密接人员痕迹,老年人尤为突出。比如,谁是密接?明伯伯肯定是。但是当时为什么没有判定?以明伯伯为代表的老年群体有不少人没有智能手机或不带,也不用电子支付,单凭个人回忆,要想查过去14天的轨迹有很大挑战。专家们建议,老年人进入公共场所时如果没有智能手机,可以用登记身份证和居住信息的方式,保证留下痕迹。

除此之外,疫情处置中,各方公认的第一个能力就是流行病学调查。保证具有公共卫生素养的人员规模是关键。在扬州,此次是从全省调集了相关人员紧急驰援。这是一个应急的办法。工作组专家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广东省汕头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去年在处置疫情时,迅速调查了当地学过公共卫生的人员,看他们分散在哪些单位,集结起来,疫情结束后有意愿的可以留下来,优先安排在疾控中心工作。“现有疾控中心人员配置并未达到国家要求的1.75/万的最低编制标准。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队伍,肯定不能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形势要求。”

扬州:一个“典型城市”的抗疫路

8月5日,扬州市仪征市真州镇胥浦社区医院进行发热患者转运演练

第二,社区如何才能管得住、管得好?“凡是疫情绵延时间长,波及面比较大的,多半是社区网格化管控出了问题。社区人员排查、居家隔离、上门随访、人群监控等方面有漏洞。”专家们的这一判定来源于近20个城市的疫情处置体验。

多起聚集性疫情暴露了社区防控方面的不足。比如,广陵区某村发生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后,发生播散,在两个企业中续发了聚集性疫情。截至8月9日24时,该村累计报告本土新冠肺炎感染病例50例。

“人员底数一定要清楚。至少要知道某个范围内住了哪些人、是承租的还是户籍居民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社区网格化进行管控掌握。”专家建议,要在常态化时就画好网格,明确管控人员,不能等到疫情以后再去组建团队,那时候就已经火烧眉毛了。

第三,核酸检测到底应该怎么做?8月8日,扬州市纪委监委发布的《关于对疫情防控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问责的通报》中有这样一个细节:8月1日,广陵区湾头镇财政结算中心工作人员王强(已因严重违法被立案调查并停职)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并造成23人感染的严重后果。王强事件让不少人质疑全员核酸检测的必要性和危险性。

扬州:一个“典型城市”的抗疫路

8月6日,扬州市仙女镇明珠社区核酸检测采样点,一位妈妈带着孩子一起测核酸

工作组专家表示,关于核酸筛查,并不一定要做全员,但有个前提,如果能够把感染关系搞得很清楚,而且是在感染初期,就可以在有限人群当中进行核酸筛查和密切接触人员管理。但是,各地往往发现疫情的时候还是晚了,感染关系也不是特别清楚,不能够排除其他社区、其他村有没有风险,因此仍需要做全员核酸筛查。这两者之间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就是看发现疫情是在什么阶段,感染影响了多少人群,然后未知数是不是自己掌握,是不是清楚,所以不少地方要进行更大范围核酸筛查。

扬州:一个“典型城市”的抗疫路

9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全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二版)》明确,疫情前期,在风险来源不明的情况下应至少开展3轮全员核酸检测。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整合力量、全力抗击,这确实是很大的挑战。“回头看那么多次疫情处置,关键环节无非就那么几个:社区防控、核酸检测、定点收治、集中隔离、急救转运等,只要抓住了这些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处置起来一定是有底气的。而这些我们国家已经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专家说。

事实上,无论多少条,最终的指向基本是两点: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得扎实不扎实?一旦发生疫情,如何向应急状态快速切换?

以隔离房间为例,大多数地方承接社区排查出密接的隔离房间严重不足。每个地市尤其是口岸城市,其实应该酌情建设规模化的集中隔离观察点,1000间甚至2000间,这也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要储备的能力。

采访中,专家们总结,一场疫情要想出现拐点,一方面,地方党委政府要出实招,真正认识到旧措施难以为继,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地更有效的办法。事实上,一条条具体的救治、防控举措看似“专业性”“技术性”很强,背后都凝结着各个层级的领导、组织、协调、监督力量。正如专家所言,抗疫初期,一些局部的、个案的乱象让人揪心,多半是因为各条块之间的区隔比较明显,各管一摊,再加上指挥系统启动慢,比较难在短时间内真正形成合力。另一方面,疫情防控是一个全民动员的过程,全民动员起来,群防群控局面形成了,就会争取主动,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以上两个现象出现的时候,疫情稳控就有希望。”

扬州有两个让城市静下来的标志性政策:一是7月31日晚发布的5号通告,对外交通的管控;二是8月17日发布的44号通告,全面加强主城区小区管控。“问题只剩下3点,说明工作补短板越来越好了。”8月20日的国家省市三级调度会上,与会人员的心情都不错,很难得地看到了几张笑脸。8月23日,工作组第一批人员撤离江苏。3天后,剩余人员全部撤离。

初入扬州还是夏天,看着桂花树上层层叠叠的绿叶,开始幻想桂花的味道。离开的时候,秋风已起,秋雨已落。专家们回到各自家乡的时候,江苏朋友发来信息:桂花飘香了。

扬州:一个“典型城市”的抗疫路

文/图:健康报首席记者 姚常房

编辑:徐秉楠

审核:闫龑 陈会扬

扬州:一个“典型城市”的抗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