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清,山東長清縣人(現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中共黨員,1949年11月-1951年年8月任綏陽縣縣長。是綏陽解放後首任縣長。
彭鎮賢(原名彭鎮烈,号名彭寶慶),綏陽縣鄭場鎮人,中共黨員。1919年出生于綏陽縣鄭場鎮的上街。1938年12月在華北犧牲。犧牲時所在部隊為華北敵後根據地八路軍軍部。職務是營級指揮員。
學生時代的彭鎮賢名叫彭鎮烈,在鄭場的舊學堂修業6年後,随綏陽縣和遵義縣新舟(現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舟鎮)的青年佘萬能、餘正幫、夏祿敏、熊樸生、王裔林、彭鎮壁、冉隆坤等,前前後後就讀于“遵義老三中”(現遵義師範學院)是學校的高オ生之一。“遵義老三中”畢業後,通過在天津謀事的鄭場進步人上胡俊模的引薦,同幾位同鄉一起出外謀業。後來,彭鎮烈毅然投身革命,幾經周折奔向延安,并改名為彭鎮賢,1938年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大”畢業後,跟随冠生(周恩來的曾用名)等中央上司人,進入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參對日作戰,英勇殺敵,表現良好,很快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産黨黨員,晉升至營級指揮員。後在1938年12月的一場戰鬥中不幸犧牲。
因為彭鎮烈離開家鄉投革命後的這一段經曆,家屬隻是從随同他一起出去的人們,或其親朋好友口信中,約知一些支離破碎的消息,意感到絕大可能是跟着共産黨鬧革命去了。當時,在那種特殊曆史環境下,對于家庭和彭鎮賢本人來講,都是于絕對保密的。家人不便,也不敢随意打聽,彭鎮賢更無法與家裡主動聯系。在當時那種動亂之際,中國共産黨組織和八路軍為了保證彭鎮賢及其家人的人安全,根本沒有與其家人有任何聯系,也不可能有完整的檔案記載和檔案儲存,也沒有去進行詳盡的調查走訪,有關彭鎮賢的文字記載材料幾乎是空白,使他成了一名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
由于以上種種原因,一段時間以來,彭鎮賢烈士光榮的革命事迹被掩埋,無人知曉。幸運的是,1949年11月綏陽解放後,事情迎來了轉機。彭鎮賢烈士的母親猜測自己兒子在共産黨這邊做事,當得知共産黨解放了全中國,在綏陽也建立了人民政權後,便大着膽子從鄭場到縣城向成立不久的縣人民政府打聽自己的兒子的消息。 巧合的是,時任綏陽縣縣長的張子清,在華北戰場上與彭鎮賢屬同一支部隊,他認識彭鎮賢,但不知道彭鎮賢是何地人氏,隻知道彭鎮賢已經不幸犧牲,時任營職指揮員,并且是一名中國共産黨黨員。張子清将此不幸消息如實轉告彭鎮賢的家人。并為其出具證明,按正規程式呈報上級準許,辦理相關待遇。
原本張子清是在華北一帶工作,是不可能到綏陽來的。但是黨中央為了接手新解放地區的政權,從華北等老解放區抽調幹部随解放西南的解放軍一起南下,接管新解放的西南地區各級政權。在這樣的機緣下,張子清才從華北随解放西南的解放軍一起來到西南,又非常巧合的是,他正好被配置設定到遵義地區的綏陽縣,彭鎮賢烈士的家鄉任縣長。正是有了這些巧合,才讓原本已被掩埋的彭鎮賢烈士的革命事迹被證明,被世人知曉。
參考文獻;1《綏陽縣志》1993版
2《共産黨人抗日無名英雄彭鎮賢》作者:王周德
3《革命老區綏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