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5市(上): 安陽市、濮陽市、鶴壁市
安陽市
安陽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商初稱北蒙,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于此後稱殷。西周時稱東陽,春秋戰國時稱邺,也稱甯新中。秦置安陽縣。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安陽城為相州、魏郡、邺縣治所。隋大業元年(605年),廢相州,存魏郡,治安陽領11縣。唐618年,複改魏郡為相州,領8縣。宋初,相州隸屬河北西路,1192年置彰德府領5縣。明、清亦稱彰德府,領6縣1州(磁州)。民國初,沿清制。1932年,國民政府在省下設區,安陽為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領11縣。
1949年成立平原省,安陽為省轄市,1952年撤銷平原省,安陽為河南省轄市。1954年,安陽市設立3個市轄區。同年,撤銷濮陽專區,其所轄各縣分别劃中安陽、新鄉兩專區:濮陽等5縣并入安陽專區;長垣、封丘2縣并入新鄉專區。1958年,安陽專區并入新鄉專區。1958年底,新鄉、安陽、焦作、鶴壁4市,劃歸新鄉專區管轄。1961年,恢複安陽專區,轄安陽、鶴壁2市和安陽等10縣。1969年安陽專區改稱安陽地區。
1983年,安陽地區實行市管縣的體制,撤銷安陽地區,原安陽地區所轄安陽縣、林縣、湯陰縣等5縣劃歸安陽市管轄。至2020年末,安陽市共轄4區4縣,代管1縣級市。
文峰區、北關區:1954年,安陽市設立一區、二區、郊區。1956年,原二區改稱文峰區,是以明代古城為主的老城區,以區内文峰塔命名。1972年,劃出文峰區老城北關地區,設立北關區。
殷都區、龍安區:1954年,劃安陽縣地設立安陽市郊區。1962年再劃安陽縣地設安陽市西郊區,1972年改設鐵西區。2002年,撤銷鐵西區和郊區,組建安陽市殷都區、龍安區。
安陽縣:商代為殷地,“殷墟”就在今安陽市區的小屯村。戰國為新中邑,秦改甯新中為安陽縣。變‘甯’為‘安’,水北山南曰陽,因地在淇水北,故名。先後稱過相州、彰德等。1949年由安陽縣析置安陽市,市、縣皆隸屬平原省,1952年劃屬河南省。1954年,邺縣并入安陽縣,屬安陽專區。1959年,安陽縣劃屬安陽市。1960年,安陽縣并入安陽市,1961年,恢複安陽縣。
湯陰縣:唐621年置蕩源縣,627年更名湯陰縣。1949年安陽專區(地區)。1957年,劃出境内鶴壁集等地設定鶴壁市。1983年屬安陽市。(詳見鶴壁市)
滑縣:秦漢期間,滑境置白馬縣。隋596年設滑州。明1370年,廢白馬縣入滑州。1374年降滑州為滑縣,命名與周朝在境内置滑台城有關。1949年,隸屬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複屬河南省,仍屬濮陽專區。1954年屬安陽專區,1958年屬新鄉專區,1961年屬安陽專區(地區)。1983年屬濮陽市,1986年改屬安陽市。
内黃縣:魏稱黃河以北為内,以南為外,故有内黃、外黃之稱。黃河南岸有外黃和小黃,黃河以北稱内黃。漢公元前198年置内黃縣。北魏508年入臨漳縣。隋586年複置内黃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安陽縣相同。
林州市: 戰國時為南韓臨慮邑,後屬趙國。西漢公元前205年置隆慮縣。東漢106年年,避隆名諱改稱為林慮縣。金1215年升為林州,明1370年改林縣。1940年劃分為林北、林縣兩縣,1946年要北縣并入林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安陽縣相同。1994年撤銷林縣,改設縣級林州市,由安陽市代管。
濮陽市
濮陽之名始于戰國時期,因位于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夏稱昆吾國,春秋為衛都,秦置濮陽縣,宋稱澶州,金改開州,明、清因之,民國初複名濮陽縣。
1949年,屬平原省濮陽專區,專署駐濮陽縣城區,轄濮陽等11縣。1952年,濮陽專區所轄的濮縣、範縣、觀城、朝城4縣劃屬山東省聊城專區。1954年,濮陽專區并入安陽專區。1958年,安陽專區并入新鄉專區,1961年,安陽專區與新鄉專區分設。
1983年,撤銷濮陽縣,設立地級濮陽市,原安陽地區所轄内黃、滑縣、清豐、南樂、長垣、範縣、台前等7縣劃歸濮陽市管轄。至2020年末,濮陽市共轄1區5縣。
華龍區:1983年以前屬濮陽縣地,1983年為濮陽市區, 2002年,濮陽市區改設濮陽市華龍區。
濮陽縣:秦置濮陽縣,因位于濮水之陽(北)而得名。1983年改設濮陽市,1987年,劃出濮陽市郊區複置濮陽縣。1949年屬平原省(1952年改屬河南省)濮陽專區,1954年屬安陽專區,1958年屬新鄉專區。1961年屬安陽專區(地區),1983年屬濮陽市。
清豐縣:秦以前屬頓丘邑,漢置頓丘縣。唐772年置清豐縣,“以縣界有孝子張清豐門阙,魏州田承嗣請為縣名。”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濮陽縣相同。
南樂縣:漢置樂昌縣,晉改昌樂縣。五代後唐莊宗為了避祖父李國昌之諱,又因昌樂縣治在漢、晉兩代故治以南,改名為南樂縣。原屬河北省,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濮陽縣相同。
範縣、台前縣:西漢初公元前206年置範縣,北齊文宣天保元年撤銷,隋文帝開皇十六年複設範縣。1928年屬山東省聊城。1949年,屬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平原撤銷,屬山東省聊城專區。1956年,觀朝縣,濮陽縣同時撤銷,大部地區并入範縣。1958年,撤銷莘縣,并入範縣。 1964年,并入壽張縣部分區域并入範縣,并自山東聊城專區劃屬河南安陽專區(地區)。1973年,劃出範縣東部9公社,設立縣級台前辦事處,1978年,台前辦事處改設台前縣,1983年屬濮陽市。
鶴壁市
夏朝,鶴壁地域分屬冀、兖、豫三州。商朝,屬畿内地。春秋屬衛、晉。戰國先後屬趙、魏。公元前510年,設中牟邑。公元前425年,趙國遷都中牟。
西漢公元前205年置蕩陰縣,因位于蕩水(現湯河)之陰得名。東魏543年廢蕩陰縣入邺。隋586年複置蕩陰縣,596年改蕩陰縣為蕩源縣,592年并入安陽縣。唐621年置蕩源縣,627年以蕩水微溫,改蕩水為湯水,改蕩源縣為湯陰縣。金屬彰德府,元屬彰德路,明清屬彰德府。民國初期屬河北道。1932年屬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
1949年,湯陰縣屬平原省(1952年改屬河南省)安陽專區。1954年,淇縣并入湯陰縣,1962年複置。1957年,劃出湯陰縣鶴壁集等地設定鶴壁市,為省轄市,委托安陽專署上司,後改為省直接上司。1958年,安陽專署撤銷,鶴壁市劃屬歸新鄉專區。1961年複屬安陽專區。1986年1月,浚縣、淇縣劃歸鶴壁市管轄。至2020年末,鶴壁市共轄3區2縣。
鶴山區、山城區、淇濱區:1974年由鶴壁鎮改置鶴壁市鶴山區、山城區和郊區。2001年,劃出郊區一部分改設淇濱區。
浚縣:西漢初置黎陽縣,東晉改設黎陽郡,東魏置黎州,北宋改浚州,明洪武年間始稱浚縣。浚水是衛河和淇河合流處的古稱,由于兩河的沖激,流水浚深,故以“浚”為縣名。1949年屬安陽專區(地區),1986年屬鶴壁市。
淇縣:商末為殷纣王都城朝歌。西漢置朝歌縣。隋置清淇縣,後改臨淇縣。唐設衛縣,元置淇州,明改淇縣,以城北淇河得名。民國為汲淇縣。1954年并入湯陰縣改為朝歌鎮,1962年複置淇縣,屬安陽專區(地區),1986年屬鶴壁市。
謝謝各位看官閱後加關注,歡迎指出缺點錯誤,我好更改(14天後就不能更改了)。歡迎評論和點贊。非常感謝各位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