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良回憶錄》是法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的鼎力大作,也是她最優秀的小說之一,凝結了她近三十年的心血,出版後赢得了重大嘉獎和無數好評,今天讀來确實名至實歸。
哈德良是羅馬帝國安東尼時代五賢帝之一。他處于第三位。
第一位涅爾瓦被元老院推舉,拼力收拾前任暴君圖密善留下的爛攤子。
兩年後養子圖拉真即位,他品德高尚,作為積極,先後征服了達契亞和帕提亞。在德行操守方面被推為後任楷模。
公元117年,哈德良從圖拉真手中被賦予大權。他是個有争議的君王,但正因為有争議,才被稱為是個真正的存在。據瑪格麗特介紹,最初她也是受福樓拜的一句通信表述才鎖定了他。福樓拜原話是這樣的,“由于諸神已不複存在,基督也不複存在,從西塞羅到馬可.奧勒留,有過一個獨一無二的時期,在此期間,惟有一個人存在過。”瑪格麗特表示,她的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試圖确定,然後描述這位無出其右,但卻與萬物聯系着的人。
這位無出其右的人就是哈德良。但哈德良屬于公元二世紀,圖拉真時期;他屬于阿德裡亞納,屬于小亞細亞,他曾經親自視察過全羅馬的所有行省;他提倡文藝,他修訂法律,他參與軍事訓練這一切遙遠而廣闊。
瑪格麗特用了幾十年,拿起,放下,搜集,補綴,一絲絲,一縷縷。
瑪格麗特說,必須深入到一個對象的各個隐蔽角落,才能發現最平凡的東西和最普遍的文學意義。
主人公的秘書,佐臣,對手,恩人普洛提娜皇後,收養欲立的埃利烏斯,衆多的人物,紛雜的糾葛,登基,平叛,讨伐,選後,日常娛樂,情感情緒,身體狀況,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罩在一張網裡,怎麼鋪網,并且,主人公的獨一無二如何展現?
英國曆史學家吉木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概括,哈德良是一個偉大的君王,、幽默的辯士和雄猜的暴君。是以,這是一個立體的人,他精明強幹,才智過人,有治國的殺伐,也有親民的謙和,處事果斷周密,既能洞觀全局又能細查末節,在他的治下,羅馬帝國安定繁榮,日益強大,這樣的皇帝,因為有為,自然有料。
但同時,他還是個平凡人,他有愛好,有偏私,有情緒起伏,有過激沖動,有好奇心虛榮心,也有過度的機敏猜疑。
瑪格麗特說,她原想運用對話的形式,把當時所有的聲音都反映出來,但終不想哈德良的聲音混雜在衆多的叫嚷聲中。最終她選擇了讓立體的人物自我展示,用給繼承人馬可寫信的形式自述經曆,使這其中的曲折真實有緻凸現。
全書分六部分。第一部分飄忽、溫馨的小心靈像是一個引子,哈德良從自己的病況說起,因身患重病,惋惜疊起。回顧往昔的狩獵、飲食、睡眠,還有愛,巧的是,第一部分結束,他說:為了把病情告訴你而開了頭的這封信,漸漸變成了一個再也沒有精力去長時間處理國事的人的消遣,變成了一個追憶往事的病人的沉思錄。現在,我向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我計劃好向你講述我的一生。
流暢自然,天成地開始了後面幾部分的回憶。
主體部分有多種多樣的變化形态,安定之邦,黃金時代,奧古斯都的紀律,忍耐。基本是順序追溯了自己起伏而不平凡的一生。有讀者評價,這本回憶錄算是身患重病的哈德良與自己一生的和解,很中肯。垂暮之時,曾經的激烈慢慢化為灰燼,經曆的光和影也成了對其繼承者,以及後人的指導。
創作的瑪格麗特很了不起,字字句句都是心血的凝結。想象,還原,體悟,移情。在她的《創作筆記》中有一段話頗令人感動。
1950年12月26日的那個寒冷的夜晚,在大西洋岸邊,在美國的荒山島有如極地一般的寂靜中,我試圖去體驗公元138年7月的一天在貝伊的酷暑和憋悶,去體驗蓋在沉重而疲乏的雙腿上的毯子的沉重,去體驗這片沒有漲潮落潮的大海的幾乎難以覺察的聲響,這聲響從這兒那兒傳到正專注于他自身垂危的騷動的人那裡。我試圖去找尋最後一口水,最後一次不适,最後一個圖像。這位皇帝現在隻好等死了。
這是全身心的投入和再創造,是想象力和同理心的傾情實踐。這,應該就是她創作出優秀作品的根基所在吧。
瑪格麗特的成就是令人矚目的,1980年,她被正式接納,成為法蘭西文學院的第一位優秀女性。1987年去世後,緬懷她的詩句一直流傳:不應哭泣,因為她已不在了;應該微笑,因為她曾在過,她一生盡了她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