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哈德良回忆录》:想象力和同理心的心血之作

作者:一薪老师

《哈德良回忆录》是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鼎力大作,也是她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凝结了她近三十年的心血,出版后赢得了重大嘉奖和无数好评,今天读来确实名至实归。

哈德良是罗马帝国安东尼时代五贤帝之一。他处于第三位。

第一位涅尔瓦被元老院推举,拼力收拾前任暴君图密善留下的烂摊子。

两年后养子图拉真即位,他品德高尚,作为积极,先后征服了达契亚和帕提亚。在德行操守方面被推为后任楷模。

公元117年,哈德良从图拉真手中被赋予大权。他是个有争议的君王,但正因为有争议,才被称为是个真正的存在。据玛格丽特介绍,最初她也是受福楼拜的一句通信表述才锁定了他。福楼拜原话是这样的,“由于诸神已不复存在,基督也不复存在,从西塞罗到马可.奥勒留,有过一个独一无二的时期,在此期间,惟有一个人存在过。”玛格丽特表示,她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试图确定,然后描述这位无出其右,但却与万物联系着的人。

这位无出其右的人就是哈德良。但哈德良属于公元二世纪,图拉真时期;他属于阿德里亚纳,属于小亚细亚,他曾经亲自视察过全罗马的所有行省;他提倡文艺,他修订法律,他参与军事训练这一切遥远而广阔。

玛格丽特用了几十年,拿起,放下,搜集,补缀,一丝丝,一缕缕。

玛格丽特说,必须深入到一个对象的各个隐蔽角落,才能发现最平凡的东西和最普遍的文学意义。

主人公的秘书,佐臣,对手,恩人普洛提娜皇后,收养欲立的埃利乌斯,众多的人物,纷杂的纠葛,登基,平叛,讨伐,选后,日常娱乐,情感情绪,身体状况,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罩在一张网里,怎么铺网,并且,主人公的独一无二如何体现?

英国历史学家吉木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概括,哈德良是一个伟大的君王,、幽默的辩士和雄猜的暴君。因此,这是一个立体的人,他精明强干,才智过人,有治国的杀伐,也有亲民的谦和,处事果断周密,既能洞观全局又能细查末节,在他的治下,罗马帝国安定繁荣,日益强大,这样的皇帝,因为有为,自然有料。

但同时,他还是个平凡人,他有爱好,有偏私,有情绪起伏,有过激冲动,有好奇心虚荣心,也有过度的机敏猜疑。

玛格丽特说,她原想运用对话的形式,把当时所有的声音都反映出来,但终不想哈德良的声音混杂在众多的叫嚷声中。最终她选择了让立体的人物自我展示,用给继承人马可写信的形式自述经历,使这其中的曲折真实有致凸现。

全书分六部分。第一部分飘忽、温馨的小心灵像是一个引子,哈德良从自己的病况说起,因身患重病,惋惜迭起。回顾往昔的狩猎、饮食、睡眠,还有爱,巧的是,第一部分结束,他说:为了把病情告诉你而开了头的这封信,渐渐变成了一个再也没有精力去长时间处理国事的人的消遣,变成了一个追忆往事的病人的沉思录。现在,我向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我计划好向你讲述我的一生。

流畅自然,天成地开始了后面几部分的回忆。

主体部分有多种多样的变化形态,安定之邦,黄金时代,奥古斯都的纪律,忍耐。基本是顺序追溯了自己起伏而不平凡的一生。有读者评价,这本回忆录算是身患重病的哈德良与自己一生的和解,很中肯。垂暮之时,曾经的激烈慢慢化为灰烬,经历的光和影也成了对其继承者,以及后人的指导。

创作的玛格丽特很了不起,字字句句都是心血的凝结。想象,还原,体悟,移情。在她的《创作笔记》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感动。

1950年12月26日的那个寒冷的夜晚,在大西洋岸边,在美国的荒山岛有如极地一般的寂静中,我试图去体验公元138年7月的一天在贝伊的酷暑和憋闷,去体验盖在沉重而疲乏的双腿上的毯子的沉重,去体验这片没有涨潮落潮的大海的几乎难以觉察的声响,这声响从这儿那儿传到正专注于他自身垂危的骚动的人那里。我试图去找寻最后一口水,最后一次不适,最后一个图像。这位皇帝现在只好等死了。

这是全身心的投入和再创造,是想象力和同理心的倾情实践。这,应该就是她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根基所在吧。

玛格丽特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1980年,她被正式接纳,成为法兰西文学院的第一位优秀女性。1987年去世后,缅怀她的诗句一直流传:不应哭泣,因为她已不在了;应该微笑,因为她曾在过,她一生尽了她最大的努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