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有一個重要的疑問,也是困擾自古至今還時有争議的疑問:《周易》裡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為何要按照這個次序來解釋《易經》?一般的解釋是“兩兩相偶,非反即覆”。
一千四百年後的陳抟認為這種排序有誤,指出小畜與履順序颠倒了。最終陳抟沒有出示明确的資料證明這個順序是有誤的。不過神奇的是,陳抟另辟蹊徑,提出先天的概念,開辟出了易學的一個新領域。

<h1>陳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大,同時也是一個具有争議性的人物</h1>
陳抟,是一個傳奇的人物。早年就熟讀經史百家之言,中年曾應考進士時已經頗有名望,無奈遇上亂世,最終放棄仕途,轉向了修行養性。資料顯示,陳抟的生卒年份是公元871年——公元989年,整118歲。如果宋史的記載屬實,那麼陳抟應該是一個天賦異禀,學富五車的人。
陳抟的著作很多,而且對後世的影響也很深遠。從宋朝開始,至少有三大著名流派的學說與陳抟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宋代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周敦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奠基性人物,他的理論明顯有陳抟的痕迹,著名的太極圖就是源自陳抟。可見,陳抟對理學的開始是有非常的啟蒙之功。
●邵康節的先天思想也是來自于陳抟。可以說,從陳抟創立先天易學,開始了一個新的易學研究模式。并且直接導緻了後來的易學規模和傳統的建立。也為今人研究古代的易學思想提供了更多的資料。
●第三個方面對道家的影響,他的内丹修煉的理論,為後來道家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是以,陳抟在道家有不可撼動的地位,被信徒們尊稱為“陳抟老祖”。
陳抟在世時就已經聲名遠揚,有很多的跟從者。歸隐華山的時候,民間就有了許多關于陳抟的神奇事迹傳說。他的四大愛好也為人們津津樂道。
●讀書寫書,陳抟遍覽古籍,而且喜歡著書。内容涉及也廣泛,養身,修煉,易學,寓言,詩集,著述頗豐。這些作品當時流傳廣泛,也直接影響了很多的學者。可奇怪的是,現存的陳抟作品屈指可數。其中最為關鍵的《易龍圖》隻存有陳抟寫的序言《易龍圖序》,沒有正文内容,隻有一篇短短的序言,也讓後人猜疑不定,至今還沒弄清楚陳抟的二十一個圖到底是什麼。
●睡覺,而且一睡可能幾天甚至更長。經常閉門睡卧,累月不醒。他對睡覺也有自己的看法:“吾之睡也,先睡心,後睡目”,對于醒這樣說的:“吾之醒也,先醒心,後醒目”。這與後來人們知道的道家修煉相似,可能他的睡覺是一種閉關修煉吧。
●陳抟愛喝酒也是出了名的。陳抟與另一個民間傳說中的大咖呂洞賓是好朋友,這些性情中人會在一起飲酒吟詩。當時民間盛傳,這些人中數陳抟酒量最大,詩詞寫得最好最多。
●登山是陳抟另一個習慣。這個愛好從他的詩裡展現了出來,很多詩是在登山後所做,一些陳抟喜歡的山,還不止一首。
後世的一些離奇的傳說,從某種程度上掩蓋了陳抟的真實情況,陳抟長期被歸入了神話類的行列,關于他的學問和影響是被忽略了的。當然,後世人們對陳抟個人的政治抱負也是忽略的。
他在《隐武當山詩》這樣抒發胸臆:
“萬事若在手,百年聊稱情。他時南面去,記得此岩名。”
這首詩明顯有不凡的政治抱負。他也曾對着鏡子察看自己的長相,說“非仙而即帝,其自任如此”。可以看出曾經的一段時期,陳抟是想在仕途施展自己的理想。随着對社會和政治鬥争看得越來越透徹,最終決定做一個隐士,專門修行養性。他潛心精神領域的探索,鑽研易學玄機,思考宇宙真理,最終開啟了宋代的學術新風。
鑒于陳抟的盛名,當時的皇帝召見過陳抟,其用意是忌憚陳抟的影響,還是希望從陳抟那裡得到治國之策,或者求得養身之術,就不得而知了。
史料記載,後唐的唐明宗,後周的周世宗,北宋的宋太祖,北宋的宋太宗這四位皇帝都召見過陳抟。當然曆史背景不一樣。周世宗賜名“白雲先生”,宋太宗賜名“希夷先生”,陳抟自号“扶搖子”。
<h1>陳抟對孔子注釋的《周易》持懷疑态度,認為孔子舍棄了《易經》的精髓。</h1>
●陳抟在注釋《正易心法》的時候,表達了對孔子注釋《周易》的不認同,但是在他的生涯前期,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上古卦畫明,易道行。後世卦畫不明,易道不傳。聖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辭。學者識淺,一著其辭,便為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畫微旨,隻做八字說,此謂買椟還珠。由漢以來皆然,易道胡為而不晦也”。
意譯:古代用圖顯明了易的道理,世人看不懂,導緻易道的無法讓大家熟悉。聖人不得不借助言語來說明,以便常人了解。但是學習易的人隻重視這些言辭,而忽略了最寶貴的圖,反而使真正的易道不能傳下來,這是周文王和孔子一意孤行的結果。是以就錯失畫所顯示的玄機,隻在八個卦的名稱上立意注說,所謂買椟還珠,得不償失。
這是陳抟總體對孔子注釋《周易》的觀點,認為孔子的注釋,隻采用周易裡利于自家理論的一些内容,雖然不一定是錯誤的,但是卻對後來的易學起了誤導作用。導緻大家以為,古人就是這麼解釋易。實際上,古人是以圖為主要表達方式,言辭倒是次要,核心的内容也是通過圖來顯示。
早期的陳抟是儒家的追随者,儒家的思想對他影響也是顯而易見。
陳抟是如此論述“真人地位”:“事來之時,不要錯了先機一着,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養靜在動處養,方見平日操存;養氣在卧時定,方見平日澄清;待人在無事時接,方見平日寅恭,守此便是真人地位”。明顯反映出儒家的理論對他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後來的生涯裡,陳抟把儒家的傳統易學加以改造,融入《周易》裡的宇宙生成學說,創立了闡述宇宙生成和道家内丹修煉統一的先天易學。
陳抟稱自己的易學是源自伏羲,是最初也是最全面的易學,以圖為主要溝通方式,是屬于“先天”,也就是原始的狀态,是體。所有“後天”的用都是來自于“先天”,是以首先要認識“先天”,然後才能用好“後天”。這個理論一直被道家煉丹之人沿用至今,他們把“先天”引申為生來固有,“後天”引申為人為修煉,他們更重視“先天”。
正是因為陳抟的先天易學如此契合道家修煉,後世的很多人認為,陳抟是為了丹道修煉而創立的先天易學。後世的很多人并不接受先天的這個理論。
●陳抟所說的圖到底是什麼樣式?這是一個謎。
陳抟自己所說的圖已經失傳,隻剩文字和名稱。後來一些追随陳抟的學者,也陸續公布了一些的圖式。最著名的應該是周敦頤的太極圖和邵雍的《先天方圓圖》。
史書上記載陳抟的《龍圖序》是解釋《易龍圖》的文字說明。但是《易龍圖》一書的佚失,導緻《易龍圖》的圖式成為千古之謎。現今傳世的易圖如:先天圖,中天圖,後天圖,河圖,洛書,無極圖,先天太極圖,都與陳抟有關。
有人說陳抟的《易龍圖》有圖二十一幅,其中的“龍圖離合變通圖”為本圖。陳抟著《易龍圖》的目的估計是為了弄明白一張神秘的圖,這張圖可能是古代傳下來的,如果該圖沒有文字說明,陳抟易以圖解圖而成書。至于這本書到底是失傳了,還是陳抟自己密而不宣,就不得而知了。畢竟陳抟有那麼多弟子和追随者。如果真寫了這本書,應該會傳授給可靠的弟子。
●研究易學是陳抟一生的愛好。正是這個愛好促成陳抟成為一代宗師。
易學确實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孔子晚年才開始研究《易經》,雖然來不及把易學的思想全部融進自己的理論中。但是孔子注釋的《周易》流傳至今。
陳抟一生研易不絕,感悟頗多,這些感悟影響了很多的人,啟發了他們的靈感,在各自的理論領域裡大放異彩。也是這些感悟讓陳抟創立了自己的體系。
難怪陳抟豪氣萬丈,揮毫而書:
“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