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浙南地區民間信俗故事~~陳府爺信俗

作者:豆爺說說
浙南地區民間信俗故事~~陳府爺信俗

陳府爺神像

在溫州地區,陳府爺信俗是比較普遍的。陳府廟的祭祀活動,是浙南移民文化的重要遺存。每年元宵節前後,要舉行一年一度的“擺殿”活動。“擺殿”活動是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個主要活動内容,是過去廟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溫州地區農村百姓較多信奉陳府爺,因而在其周邊建造了相當數量的陳府廟(或稱陳府觀),也有與楊府爺等同祀的楊陳觀等,與此同時就形成陳府爺信俗。在陳府廟,陳府爺的神像端坐在正殿中央,其主神陳府爺正是開漳聖王陳元光。

陳元光(公元656-711年),字廷炬,光州始固人。唐代總章二年(公元 669年),泉州,潮州之間的蠻荒地帶發生“蠻獠嘯亂”,歸德将軍陳政奉命率唐府兵将共45 姓5000 多人南下平亂。其間陳政病故,他的兒子鷹揚将軍陳元光襲父職率部平定嘯亂。而後陳元光上奏朝廷,在這塊蠻荒之地設立州郡,稱“漳州”,為首任刺史。景雲二年(公元 711 年),陳元光在一次征戰中殉難,後人懷念他的功績,設廟紀念。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敕封陳元光廟為“威惠廟”。以後,凡從漳州遷移出來的先人,都在後來的居住地設廟祭祀。

由于陳元光對開拓漳州的貢獻,他被漳州府所屬各地普遍信仰,被尊稱開漳聖王,又稱聖王、聖王公、陳聖王,在世界各地有許多廟宇紀念供奉這位由“人”升格為“神”的将軍。在漳州 、廈門本土幾乎每個縣都有“開漳聖王”廟,以漳州的漳浦最多。全縣約有102座。台灣地區的“開漳聖王”廟也很多,此外廣東潮汕、浙江南部也分布着不少“開漳聖王”廟(據了解,溫州、瑞安、平陽、玉環、洞頭等地分布着上百座“陳府廟”,單單一個隻有十多萬人口的洞頭縣就有“陳府廟”二十多座)。

陳元光在民間信俗中威信很高,官民對他的祭祀從未間斷。宋人說:“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廟食于漳,曆年數百,祭血未嘗一日幹也。”元明清時期,地方政府也把陳元光列入政府祭祀中。溫州各地的先人,大多數是自閩南遷移來的,他們把閩南最有影響的陳元光信俗,帶到了溫州。據說,農曆二月十五,是陳元光的生日;四月十四是他的封王紀念日;十一月初五是他的忌日。這些節日,廟宇要舉行輪流祭祀活動,把信仰陳元光活動推向高潮,這種活動直接影響到各地。

陳府廟的祭祀活動,是浙南移民文化的重要遺存。每年元宵節前後,要舉行一年一度的“擺殿”活動。“擺殿”活動是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個主要活動内容,是過去廟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浙南地區民間信俗故事~~陳府爺信俗

擺殿豬

有關“擺殿豬”的飼養是這樣的,元宵節确定養豬的戶主之後.其戶主就要去選一隻比較滿意的豬仔飼養。俗話說“敬豬如敬神”,說的就是飼養“神豬”的情況。“擺殿”前要對“神豬”進行化妝打扮。“神豬”宰殺之後,要經過一番打扮才能擡到廟中敬神。先用開水燙豬刮毛,除了在豬脖子後面留下一塊約二十公分長的豬毛和尾巴的豬毛不動之外,其它部位的豬毛刮得十分幹淨。神豬剖腹處理之後,将肝、肺、心三項挂在豬脖子下面。然後在豬耳朵上挂上“金耳環”(篾條外面紮金紙),在豬脖子挂上“金項鍊”(與耳環材料一樣)。豬嘴巴上還緊緊地塞進一個柚子,意為“大吉大利”。柚子上面插上香、蠟燭。

這些祭品擺設在紅色的八仙桌上,祭品與桌子之間用繩子加強,然後每桌用專門“轎杠”擡。比較重的豬,由四個青壯年擡,有時還有人在旁邊扶着,或在途中調換;其他裝着比較輕的祭品的桌子由兩個人擡着。隊伍集結完畢後,樂隊開路,二三十名年富力強的青壯年,拾着十三條桌的祭品,巡街後來到陳府廟,民間自行組織的隊伍并然有序,沿途鳴炮奏樂,非常熱鬧。

以前的陳府廟在元宵前後還要做大戲,有做五天的,有做七天的,最少也做三天。廟中挂着各種各樣的彩燈,凡是沒有子嗣的夫婦,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還要到陳府廟來摘個燈球回家。若是當年有了兒子,明年的元宵節這戶人家就會來這裡還願。祭祀時,每年會殺豬宰羊。上一年曾在這裡許願的人,會來還願。做大生意的商賈,如果上年許的願多,還的也就多。溫州陳府爺信俗規模雖不如閩南漳州一帶,但獨樹一幟,有着自己的特色。民間自發的陳府爺信俗,是慶賀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祈求太平的一次民俗文化活動。

流傳在溫州永強的陳府爺傳說:

一、陳府聖王,幼年從師洪州峒山。明嘉靖年間,倭寇猖獗,因平倭有功,嘉靖皇帝敕封護國佑民陳府聖王。昆仲八人,排行第八,又稱陳八大王。後立廟于下垟街九甲關。立廟以來,大顯神通,保佑萬民.下垟街老城東門張某,在台灣經商,因思回家過年,苦無舟楫可渡。是年臘月廿八夜,忽聞有人喊他姓名,問他要否搭船,張某樂極了,朦胧中随之上船。起錨揚帆,隻聞耳畔風聲速度飛快。霎時風止船停,有人叫他上岸,恍惚下得船來,已是老城東門,翌晨,覺得奇怪,想起雨傘落在船上,到九甲關陳府廟一看,雨傘果然在神船上,探其船底,水漬尚在。張某以此事相傳,人人皆知.又,張某從台灣運糖來溫販賣,船至東海南龍島,遇兩艘賊船打劫,頓覺無奈。突然遙瞻一艘雙帆大船飛速而來。賊慌遁,保得平安;觀這艘大船,乘風破浪朝下垟街老城方向飛速直上塗灘,倏忽不見。後人人傳說,百姓敬仰,香火旺盛。

二、因永興街道五溪村,初由平陽等地遷移來,人數不多,僅有餘、施、周、吳、葉、董等幾戶。傳說餘姓的一位老者,沒有土地,隻好靠張泥塘捕魚維持生活。有一天潮漲到時天已黑,餘老漢睡在用茅竹搭成的休息亭裡,朦胧中忽見一位慈善老人在泥塘上徘徊。落潮後他收捕魚袋回家時,又看見泥塘上有一神像,餘老漢也不理不睬。當天晚上三更時,又夢見那位慈善老人說:我是閩中陳府聖王,我看五溪這個地方,人傑地靈,大有前途,故此立廟。當餘老漢醒來時不見老人。第二天,天剛剛亮,餘老漢馬上邀請施、周、吳、葉、董等姓長者,說明此事。早晨,衆人就和餘老漢一起來到海塗,那栩栩如生的神像,仍安坐于泥塘之上。老人就移請神像到地方,請來風水先生,選落神基;籌措資金,擇日動土,初建了五間正殿、兩旁軒房、前有戲台的陳府廟。當時地方太平,五谷豐登,心想事成,人丁猛增,各地遷移人住者越來越多。陳府廟一時香火旺盛。還傳說陳府聖王屢現神迹,普救百姓。

浙南地區民間信俗故事~~陳府爺信俗

洞頭陳府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