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浙南地区民间信俗故事~~陈府爷信俗

浙南地区民间信俗故事~~陈府爷信俗

陈府爷神像

在温州地区,陈府爷信俗是比较普遍的。陈府庙的祭祀活动,是浙南移民文化的重要遗存。每年元宵节前后,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摆殿”活动。“摆殿”活动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主要活动内容,是过去庙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温州地区农村百姓较多信奉陈府爷,因而在其周边建造了相当数量的陈府庙(或称陈府观),也有与杨府爷等同祀的杨陈观等,与此同时就形成陈府爷信俗。在陈府庙,陈府爷的神像端坐在正殿中央,其主神陈府爷正是开漳圣王陈元光。

陈元光(公元656-711年),字廷炬,光州始固人。唐代总章二年(公元 669年),泉州,潮州之间的蛮荒地带发生“蛮獠啸乱”,归德将军陈政奉命率唐府兵将共45 姓5000 多人南下平乱。其间陈政病故,他的儿子鹰扬将军陈元光袭父职率部平定啸乱。而后陈元光上奏朝廷,在这块蛮荒之地设立州郡,称“漳州”,为首任刺史。景云二年(公元 711 年),陈元光在一次征战中殉难,后人怀念他的功绩,设庙纪念。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敕封陈元光庙为“威惠庙”。以后,凡从漳州迁移出来的先人,都在后来的居住地设庙祭祀。

由于陈元光对开拓漳州的贡献,他被漳州府所属各地普遍信仰,被尊称开漳圣王,又称圣王、圣王公、陈圣王,在世界各地有许多庙宇纪念供奉这位由“人”升格为“神”的将军。在漳州 、厦门本土几乎每个县都有“开漳圣王”庙,以漳州的漳浦最多。全县约有102座。台湾地区的“开漳圣王”庙也很多,此外广东潮汕、浙江南部也分布着不少“开漳圣王”庙(据了解,温州、瑞安、平阳、玉环、洞头等地分布着上百座“陈府庙”,单单一个只有十多万人口的洞头县就有“陈府庙”二十多座)。

陈元光在民间信俗中威信很高,官民对他的祭祀从未间断。宋人说:“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庙食于漳,历年数百,祭血未尝一日干也。”元明清时期,地方政府也把陈元光列入政府祭祀中。温州各地的先人,大多数是自闽南迁移来的,他们把闽南最有影响的陈元光信俗,带到了温州。据说,农历二月十五,是陈元光的生日;四月十四是他的封王纪念日;十一月初五是他的忌日。这些节日,庙宇要举行轮流祭祀活动,把信仰陈元光活动推向高潮,这种活动直接影响到各地。

陈府庙的祭祀活动,是浙南移民文化的重要遗存。每年元宵节前后,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摆殿”活动。“摆殿”活动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主要活动内容,是过去庙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浙南地区民间信俗故事~~陈府爷信俗

摆殿猪

有关“摆殿猪”的饲养是这样的,元宵节确定养猪的户主之后.其户主就要去选一只比较满意的猪仔饲养。俗话说“敬猪如敬神”,说的就是饲养“神猪”的情况。“摆殿”前要对“神猪”进行化妆打扮。“神猪”宰杀之后,要经过一番打扮才能抬到庙中敬神。先用开水烫猪刮毛,除了在猪脖子后面留下一块约二十公分长的猪毛和尾巴的猪毛不动之外,其它部位的猪毛刮得十分干净。神猪剖腹处理之后,将肝、肺、心三项挂在猪脖子下面。然后在猪耳朵上挂上“金耳环”(篾条外面扎金纸),在猪脖子挂上“金项链”(与耳环材料一样)。猪嘴巴上还紧紧地塞进一个柚子,意为“大吉大利”。柚子上面插上香、蜡烛。

这些祭品摆设在红色的八仙桌上,祭品与桌子之间用绳子加固,然后每桌用专门“轿杠”抬。比较重的猪,由四个青壮年抬,有时还有人在旁边扶着,或在途中调换;其他装着比较轻的祭品的桌子由两个人抬着。队伍集结完毕后,乐队开路,二三十名年富力强的青壮年,拾着十三条桌的祭品,巡街后来到陈府庙,民间自行组织的队伍并然有序,沿途鸣炮奏乐,非常热闹。

以前的陈府庙在元宵前后还要做大戏,有做五天的,有做七天的,最少也做三天。庙中挂着各种各样的彩灯,凡是没有子嗣的夫妇,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还要到陈府庙来摘个灯球回家。若是当年有了儿子,明年的元宵节这户人家就会来这里还愿。祭祀时,每年会杀猪宰羊。上一年曾在这里许愿的人,会来还愿。做大生意的商贾,如果上年许的愿多,还的也就多。温州陈府爷信俗规模虽不如闽南漳州一带,但独树一帜,有着自己的特色。民间自发的陈府爷信俗,是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祈求太平的一次民俗文化活动。

流传在温州永强的陈府爷传说:

一、陈府圣王,幼年从师洪州峒山。明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因平倭有功,嘉靖皇帝敕封护国佑民陈府圣王。昆仲八人,排行第八,又称陈八大王。后立庙于下垟街九甲关。立庙以来,大显神通,保佑万民.下垟街老城东门张某,在台湾经商,因思回家过年,苦无舟楫可渡。是年腊月廿八夜,忽闻有人喊他姓名,问他要否搭船,张某乐极了,朦胧中随之上船。起锚扬帆,只闻耳畔风声速度飞快。霎时风止船停,有人叫他上岸,恍惚下得船来,已是老城东门,翌晨,觉得奇怪,想起雨伞落在船上,到九甲关陈府庙一看,雨伞果然在神船上,探其船底,水渍尚在。张某以此事相传,人人皆知.又,张某从台湾运糖来温贩卖,船至东海南龙岛,遇两艘贼船打劫,顿觉无奈。突然遥瞻一艘双帆大船飞速而来。贼慌遁,保得平安;观这艘大船,乘风破浪朝下垟街老城方向飞速直上涂滩,倏忽不见。后人人传说,百姓敬仰,香火旺盛。

二、因永兴街道五溪村,初由平阳等地迁移来,人数不多,仅有余、施、周、吴、叶、董等几户。传说余姓的一位老者,没有土地,只好靠张泥塘捕鱼维持生活。有一天潮涨到时天已黑,余老汉睡在用茅竹搭成的休息亭里,朦胧中忽见一位慈善老人在泥塘上徘徊。落潮后他收捕鱼袋回家时,又看见泥塘上有一神像,余老汉也不理不睬。当天晚上三更时,又梦见那位慈善老人说:我是闽中陈府圣王,我看五溪这个地方,人杰地灵,大有前途,故此立庙。当余老汉醒来时不见老人。第二天,天刚刚亮,余老汉马上邀请施、周、吴、叶、董等姓长者,说明此事。早晨,众人就和余老汉一起来到海涂,那栩栩如生的神像,仍安坐于泥塘之上。老人就移请神像到地方,请来风水先生,选落神基;筹措资金,择日动土,初建了五间正殿、两旁轩房、前有戏台的陈府庙。当时地方太平,五谷丰登,心想事成,人丁猛增,各地迁移人住者越来越多。陈府庙一时香火旺盛。还传说陈府圣王屡现神迹,普救百姓。

浙南地区民间信俗故事~~陈府爷信俗

洞头陈府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