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軍70個軍演變(第33、第34軍)

33軍和34軍一部分都是淮海起義編成的,是以這一篇主要是淮海。

1948年9月下旬,濟南戰役獲勝三天後,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向中共中央軍委提議,希望乘勝攻殲淮陰、淮安、海州之戰役,稱為淮海戰役,主要目标為殲滅距離徐州較遠的李延年第9綏靖區,為奪取徐州做好準備。

淮海戰役的最初的設想其實就是“小淮海”,粟裕制定的作戰計劃是:以蘇北兵團收複兩淮,以華野主力阻擊來援之敵,第二階段為攻海州(今連雲港),使蘇北完全解放。

盤踞在海州的是李延年第9綏靖區,僅下轄王澤浚44軍(150師和162師),總兵力僅1.5萬餘人,戰鬥力并不強。

這個“小淮海”打好,可以打通山東與蘇北的聯系。

但濟南戰役後,國民黨為了防止華野全面收複江北,顧把黃百韬兵團攔在隴海線上。黃百韬7兵團(第25、第63、第64軍約8萬人)以隴海線為分割線,把山東根據地和蘇北遊擊區分割開來。

是以在原版本“小淮海”的兩階段上加了前置作戰,即先殲滅黃百韬兵團。

一旦黃百韬兵團覆滅,華野可全面控制蘇北,飲馬長江,與上海、南京隔江相望,那時國民黨面臨的軍事壓力可想而知。并對徐州形成東、南、北三面包圍之勢,對國民黨的整體形勢非常不利。

10月11日,毛澤東電告華野,确定了淮海戰役分三個階段的設想,同時中原野戰軍應攻擊鄭徐線,牽制孫元良兵團,以減輕華野阻援的壓力。

1948年10月,蔣軍進階軍事會議,徐州剿總所屬部隊應該放棄不必要的城市,全部集結于徐州周圍。孫元良放棄鄭州,邱清泉放棄商丘,黃百韬、李彌放棄徐東,4個兵團40多萬人全部聚集在徐州附近,準備與華野決戰。

若這4個兵團聚集在一起,對于兵力不超過35萬的華野來說,想要全部吃掉非常困難,是以必須趕在沒有聚集前,殲敵一部。

其中還有第一綏靖區設在淮陰,第三綏靖區設在徐州賈汪,第四綏靖區設在開封(後宿縣),第九綏靖區設在海州。

第三綏靖區司令馮治安,副司令張克俠、何基沣、李文田,下轄:第五十九軍(劉振三)第38、第180師;第七十七軍(王長海)第37、第132師。

11月4日,劉峙在軍事會議上特别提出:“集結各兵團對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互相銜接,隻有這樣才能長久。”

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副總司令杜聿明、孫震、劉汝明、馮治安、韓德勤、李延年。直轄:第二十軍(于淮海戰役後期由華中調津浦鐵路南端)第133、第134師;第一百零七軍(該部投誠)第260、暫編25師。

次日,黃百韬布置兵團西撤,4個軍10萬人(途中加了一個準備支援海州的100軍)收拾東西準備跑路。

照這速度,黃百韬兵團9成就要跑回徐州了,但被3件給耽誤了:其一,張克俠、何基沣率第三綏靖區主力起義,華野得以通過台兒莊南下,直插黃百韬退路上;其二,碾莊的李彌兵團不願意等黃百韬,先回徐州了;其三,死等海州遲遲不來的44軍。

1948年11月28日,何基沣、張克俠、孟紹濂、過家芳、崔振倫、楊幹三在賈汪和台兒莊率國民黨59軍兩個師、77軍一個師和111團,共計2.3萬餘人成功起義。

而後黃百韬就被圍了,此時黃百韬第7兵團下轄:第二十五軍第40、第108師;第四十四軍第150師(投誠)、第162師;第六十三軍第152、第186師;第六十四軍(劉鎮湘)第156、第159師;第一百軍第44、第63師。

中野因孫元良、邱清泉放棄原來的駐地,也跟到徐州附近,雙方投入的兵力越來越大,“小淮海”演變為“大淮海”。

1948年11月16日,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劉、陳、鄧、粟、譚為委員。

解放軍70個軍演變(第33、第34軍)

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加四個旅,40多萬人),司令兼政委陳毅(豫東戰役後一直在中野任副司令),代司令兼代政委兼豫皖蘇軍區司令粟裕,參謀長陳士渠,政治部主任唐亮,副參謀長張震,政治部副主任鐘期光:

第一縱隊(20軍)司令兼政委葉飛(第一、第二、第三師);

第三縱隊(22軍)代司令孫繼先,政委丁秋生(第八、第九師);

第四縱隊(23軍)司令陶勇,政委郭化若(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師);

第六縱隊(24軍)司令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師);

第八縱隊(26軍)司令張仁初,政委王一平(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師、二十四師);

第十縱隊(28軍)司令宋時輪,政委劉培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師);

特種兵縱隊司令陳銳霆(炮一、炮二、炮三團、工兵團、騎兵團、坦克大隊);

兩廣縱隊,司令曾生、政委雷經天;

魯中南軍區(魯中、魯南軍區合編而成)司令傅秋濤;

冀魯豫軍區,司令趙建民,政委潘複生(獨一、獨三旅);

江淮軍區(34軍大部)司令陳慶先,政委曹荻秋(1948年5月,淮南、淮北軍區合并為江淮軍區,轄第1、第2、第3、第4軍分區和第34旅、獨立旅等部,共1.9萬餘人)。

解放軍70個軍演變(第33、第34軍)

山東兵團(大部分未參戰),司令許世友(未參戰),政委譚震林(兼),副司令王建安:

第七縱隊(25軍)司令成鈞,政委趙啟民(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師);

第九縱隊(27軍)司令聶鳳智,政委劉浩天(第二十五、第二十六、二十七師);

第十三縱隊(31軍)司令周志堅,政委廖海光(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師);

魯中南縱隊(35軍大部)司令錢鈞,政委張雄(未參戰)(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師);

渤海縱隊(33軍大部)司令袁也烈(1947年9月30日,渤海軍區部隊改編為渤海縱隊,下轄新編第1、新編11師,共1.3萬餘人。)

解放軍70個軍演變(第33、第34軍)

蘇北兵團,司令韋國清,政委陳丕顯,副政委吉洛(姬鵬飛):

第二縱隊(21軍)司令滕海清,政委康志強(第四、第五、第六師);

第十一縱隊(29軍)司令胡炳雲,政委張藩(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第十二縱隊(30軍)司令謝振華,政委李幹輝(第三十五、第三十六旅)。

解放軍70個軍演變(第33、第34軍)

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三個旅,近20萬人)司令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副司令陳毅、李先念,副政委張際春,參謀長李達:

第一縱隊(16軍)司令楊勇,政委蘇振華(第一、第二、第二十旅);

第二縱隊(10軍)司令陳再道,政委王維綱(第四、第六旅);

第三縱隊(11軍)司令陳錫聯,政委彭濤(第七、第八、第九旅);

第四縱隊(13/14軍)司令陳赓,政委謝富治(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二旅);

第六縱隊(12軍)司令王近山,政委杜義德(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

第九縱隊(15軍)司令秦基偉,政委李成芳(第二十六、第二十七旅);

第十一縱隊(17軍)司令王秉璋,政委張霖芝(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豫皖蘇軍區(18軍)副司令張國華(獨立旅);

豫西軍區,司令曾希聖,政委張玺(獨立旅);

陝南軍區(19軍),司令劉金軒,政委汪峰(獨立旅)。

解放軍70個軍演變(第33、第34軍)

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在陳官莊地區被殲),主任杜聿明,副主任孫元良、趙家骧,包括:邱清泉2兵團、李彌13兵團、孫元良16兵團。

邱清泉第二兵團(在陳官莊地區被殲),下轄:第五軍第45、第46、第200師(暫編14師與第46師合并而成);第七十軍第32、第96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編為快速縱隊)、第139師;第七十二軍第34、第122師(孫元良16兵團單獨突圍,被殲滅後,被收容殘部編成122師)、第233師;第七十四軍(邱維達)第51、第57、第58師;第十二軍第112、第238(駐靈璧地區整訓,在靈璧被殲滅);第一百一十六軍(在包圍圈内編成,實際是空番号,人員均由72軍抽調,計劃以72軍、116軍編成一個新兵團,未編好即被殲滅)第287、第288師;直屬:獨立旅(由新44師改編)、騎兵旅、第181師(米文和部原為劉汝明系統曹福林55軍建制,臨時歸邱清泉指揮)。

李彌第十三兵團(在陳官莊地區被殲,李兵團原轄第八、第九、第三十九三個軍,淮海戰役前三十九軍在葫蘆島,後調蚌埠歸第六兵團。戰役後期又将第六十四、第一百一十五軍編入序列,但這兩個軍都是倉促成立的,其中第六十四軍是空番号,沒有什麼戰鬥力)下轄:第八軍第42、第170、第237師;第九軍第3、第166、第253師;第六十四軍(原系第七兵團建制,在碾莊被殲,這個番号在包圍圈中成立,兵力僅有獨立旅和收容的散兵約4000人);第一百一十五軍第39、第180師(39師由安陽空運徐州增援,後擴編成第一百一十五軍;180師原系第三綏靖區59軍建制,59軍在賈汪起義,未參加起義的官兵收容約3000人編成180師)。

孫元良第十六兵團(在陳官莊地區被殲)下轄:第四十一軍(胡臨聰)第122、第124師;第四十七軍(汪匣鋒)第125師(125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組成快速縱隊,由該師師長兼任縱隊司令)、第127師。

黃維第十二兵團(歸國防部指揮,在雙堆集地區被殲)司令黃維,副司令胡漣、吳紹周,下轄:第十軍第18、第75、第114師;第十四軍第10、第83、第85師;第十八軍(楊伯濤)第11、第49、第118師(118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編成快速縱隊,師長兼任快速縱隊司令);第八十五軍(吳紹周)第23師(投誠)、第110師(廖運周起義)、第216師。

李延年第六兵團(增援黃維的部隊,李延年原為第九綏靖區司令,因戰略需要放棄海州西撤,将所轄44軍撥歸第七兵團,李率司令部撤至蚌埠,加上由海上撤回人員改編為第六兵團)下轄:第三十九軍(原屬十三兵團建制,駐河北昌黎,戰役前未趕到徐州,後調蚌埠歸第六兵團指揮,該軍91師不在淮海戰場)第103、第147師;第五十四軍(阙漢骞)第8、第198、第291師;第九十六軍(原屬第十六兵團,1948年10月底調蚌埠守備,後16兵團北上,該軍留滞蚌埠,曾一度受劉汝明第四綏靖區指揮,現歸第六兵團指揮)第141、第282師;第九十九軍第92、第99、第268師。

劉汝明第八兵團(增援黃維的部隊,該兵團前身是第四綏靖區),下轄:第五十五軍第29、第74、第181師;第六十八軍第81、第119、第143師。

解放軍70個軍演變(第33、第34軍)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根據指令,起義部隊之59軍、77軍開赴安徽進行整編。

1949年2月16日,起義之59軍與渤海縱隊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軍,張克俠任軍長,韓念龍任政委,以渤海軍區7師改稱第97師,渤海軍區11師改稱第98師,起義之59軍所部改編為第99師,全軍2萬餘人,屬三野9兵團。

起義部隊之77軍和江淮軍區34旅、獨立旅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4軍,何基沣任軍長,25軍趙啟民政委調任34軍任政委,以起義的第132師編為第100師,以江淮軍區獨立旅組成第101師,以江淮軍區34旅組成第102師,全軍共1.6萬餘人,隸屬三野8兵團。

部隊經編組整訓後,參加渡江戰。

4月26日,34軍回師南京城,并擔任南京機場及湯山、鎮江的警備任務。

5月,上海戰役,爾後33軍擔負該地區警備任務。

7月,34軍兼南京警備司令部,袁仲賢任司令兼政委,何以祥、何基沣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員,張藩任副政委。

7月34軍100師調歸33軍建制,11月34軍101師調歸10兵團,12月34軍102師師部改為炮兵第3師師部,1950年1月34軍軍機關一部組建華東軍區航空處。11月軍機關及其餘部隊改編為華東公安13師,34軍番号遂撤銷。

1950年11月,33軍改編為華東公安部隊兼淞滬警備司令部,第97、98、99、100師依次改編為公安第14、15、16、17師,該軍番号同時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