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解放军70个军演变(第33、第34军)

33军和34军一部分都是淮海起义编成的,所以这一篇主要是淮海。

1948年9月下旬,济南战役获胜三天后,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提议,希望乘胜攻歼淮阴、淮安、海州之战役,称为淮海战役,主要目标为歼灭距离徐州较远的李延年第9绥靖区,为夺取徐州做好准备。

淮海战役的最初的设想其实就是“小淮海”,粟裕制定的作战计划是:以苏北兵团收复两淮,以华野主力阻击来援之敌,第二阶段为攻海州(今连云港),使苏北完全解放。

盘踞在海州的是李延年第9绥靖区,仅下辖王泽浚44军(150师和162师),总兵力仅1.5万余人,战斗力并不强。

这个“小淮海”打好,可以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

但济南战役后,国民党为了防止华野全面收复江北,顾把黄百韬兵团拦在陇海线上。黄百韬7兵团(第25、第63、第64军约8万人)以陇海线为分割线,把山东根据地和苏北游击区分割开来。

所以在原版本“小淮海”的两阶段上加了前置作战,即先歼灭黄百韬兵团。

一旦黄百韬兵团覆灭,华野可全面控制苏北,饮马长江,与上海、南京隔江相望,那时国民党面临的军事压力可想而知。并对徐州形成东、南、北三面包围之势,对国民党的整体形势非常不利。

10月11日,毛泽东电告华野,确定了淮海战役分三个阶段的设想,同时中原野战军应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元良兵团,以减轻华野阻援的压力。

1948年10月,蒋军高级军事会议,徐州剿总所属部队应该放弃不必要的城市,全部集结于徐州周围。孙元良放弃郑州,邱清泉放弃商丘,黄百韬、李弥放弃徐东,4个兵团40多万人全部聚集在徐州附近,准备与华野决战。

若这4个兵团聚集在一起,对于兵力不超过35万的华野来说,想要全部吃掉非常困难,所以必须赶在没有聚集前,歼敌一部。

其中还有第一绥靖区设在淮阴,第三绥靖区设在徐州贾汪,第四绥靖区设在开封(后宿县),第九绥靖区设在海州。

第三绥靖区司令冯治安,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李文田,下辖:第五十九军(刘振三)第38、第180师;第七十七军(王长海)第37、第132师。

11月4日,刘峙在军事会议上特别提出:“集结各兵团对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互相衔接,只有这样才能长久。”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直辖:第二十军(于淮海战役后期由华中调津浦铁路南端)第133、第134师;第一百零七军(该部投诚)第260、暂编25师。

次日,黄百韬布置兵团西撤,4个军10万人(途中加了一个准备支援海州的100军)收拾东西准备跑路。

照这速度,黄百韬兵团9成就要跑回徐州了,但被3件给耽误了:其一,张克侠、何基沣率第三绥靖区主力起义,华野得以通过台儿庄南下,直插黄百韬退路上;其二,碾庄的李弥兵团不愿意等黄百韬,先回徐州了;其三,死等海州迟迟不来的44军。

1948年11月28日,何基沣、张克侠、孟绍濂、过家芳、崔振伦、杨干三在贾汪和台儿庄率国民党59军两个师、77军一个师和111团,共计2.3万余人成功起义。

而后黄百韬就被围了,此时黄百韬第7兵团下辖:第二十五军第40、第108师;第四十四军第150师(投诚)、第162师;第六十三军第152、第186师;第六十四军(刘镇湘)第156、第159师;第一百军第44、第63师。

中野因孙元良、邱清泉放弃原来的驻地,也跟到徐州附近,双方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大,“小淮海”演变为“大淮海”。

1948年11月16日,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粟、谭为委员。

解放军70个军演变(第33、第34军)

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加四个旅,40多万人),司令兼政委陈毅(豫东战役后一直在中野任副司令),代司令兼代政委兼豫皖苏军区司令粟裕,参谋长陈士渠,政治部主任唐亮,副参谋长张震,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

第一纵队(20军)司令兼政委叶飞(第一、第二、第三师);

第三纵队(22军)代司令孙继先,政委丁秋生(第八、第九师);

第四纵队(23军)司令陶勇,政委郭化若(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

第六纵队(24军)司令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师);

第八纵队(26军)司令张仁初,政委王一平(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师、二十四师);

第十纵队(28军)司令宋时轮,政委刘培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师);

特种兵纵队司令陈锐霆(炮一、炮二、炮三团、工兵团、骑兵团、坦克大队);

两广纵队,司令曾生、政委雷经天;

鲁中南军区(鲁中、鲁南军区合编而成)司令傅秋涛;

冀鲁豫军区,司令赵建民,政委潘复生(独一、独三旅);

江淮军区(34军大部)司令陈庆先,政委曹荻秋(1948年5月,淮南、淮北军区合并为江淮军区,辖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和第34旅、独立旅等部,共1.9万余人)。

解放军70个军演变(第33、第34军)

山东兵团(大部分未参战),司令许世友(未参战),政委谭震林(兼),副司令王建安:

第七纵队(25军)司令成钧,政委赵启民(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师);

第九纵队(27军)司令聂凤智,政委刘浩天(第二十五、第二十六、二十七师);

第十三纵队(31军)司令周志坚,政委廖海光(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师);

鲁中南纵队(35军大部)司令钱钧,政委张雄(未参战)(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师);

渤海纵队(33军大部)司令袁也烈(1947年9月30日,渤海军区部队改编为渤海纵队,下辖新编第1、新编11师,共1.3万余人。)

解放军70个军演变(第33、第34军)

苏北兵团,司令韦国清,政委陈丕显,副政委吉洛(姬鹏飞):

第二纵队(21军)司令滕海清,政委康志强(第四、第五、第六师);

第十一纵队(29军)司令胡炳云,政委张藩(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第十二纵队(30军)司令谢振华,政委李干辉(第三十五、第三十六旅)。

解放军70个军演变(第33、第34军)

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三个旅,近20万人)司令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司令陈毅、李先念,副政委张际春,参谋长李达:

第一纵队(16军)司令杨勇,政委苏振华(第一、第二、第二十旅);

第二纵队(10军)司令陈再道,政委王维纲(第四、第六旅);

第三纵队(11军)司令陈锡联,政委彭涛(第七、第八、第九旅);

第四纵队(13/14军)司令陈赓,政委谢富治(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二旅);

第六纵队(12军)司令王近山,政委杜义德(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

第九纵队(15军)司令秦基伟,政委李成芳(第二十六、第二十七旅);

第十一纵队(17军)司令王秉璋,政委张霖芝(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豫皖苏军区(18军)副司令张国华(独立旅);

豫西军区,司令曾希圣,政委张玺(独立旅);

陕南军区(19军),司令刘金轩,政委汪峰(独立旅)。

解放军70个军演变(第33、第34军)

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在陈官庄地区被歼),主任杜聿明,副主任孙元良、赵家骧,包括:邱清泉2兵团、李弥13兵团、孙元良16兵团。

邱清泉第二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歼),下辖:第五军第45、第46、第200师(暂编14师与第46师合并而成);第七十军第32、第96师(曾配属战车等部队编为快速纵队)、第139师;第七十二军第34、第122师(孙元良16兵团单独突围,被歼灭后,被收容残部编成122师)、第233师;第七十四军(邱维达)第51、第57、第58师;第十二军第112、第238(驻灵璧地区整训,在灵璧被歼灭);第一百一十六军(在包围圈内编成,实际是空番号,人员均由72军抽调,计划以72军、116军编成一个新兵团,未编好即被歼灭)第287、第288师;直属:独立旅(由新44师改编)、骑兵旅、第181师(米文和部原为刘汝明系统曹福林55军建制,临时归邱清泉指挥)。

李弥第十三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歼,李兵团原辖第八、第九、第三十九三个军,淮海战役前三十九军在葫芦岛,后调蚌埠归第六兵团。战役后期又将第六十四、第一百一十五军编入序列,但这两个军都是仓促成立的,其中第六十四军是空番号,没有什么战斗力)下辖:第八军第42、第170、第237师;第九军第3、第166、第253师;第六十四军(原系第七兵团建制,在碾庄被歼,这个番号在包围圈中成立,兵力仅有独立旅和收容的散兵约4000人);第一百一十五军第39、第180师(39师由安阳空运徐州增援,后扩编成第一百一十五军;180师原系第三绥靖区59军建制,59军在贾汪起义,未参加起义的官兵收容约3000人编成180师)。

孙元良第十六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歼)下辖:第四十一军(胡临聪)第122、第124师;第四十七军(汪匣锋)第125师(125师曾配属战车等部队组成快速纵队,由该师师长兼任纵队司令)、第127师。

黄维第十二兵团(归国防部指挥,在双堆集地区被歼)司令黄维,副司令胡涟、吴绍周,下辖:第十军第18、第75、第114师;第十四军第10、第83、第85师;第十八军(杨伯涛)第11、第49、第118师(118师曾配属战车等部队编成快速纵队,师长兼任快速纵队司令);第八十五军(吴绍周)第23师(投诚)、第110师(廖运周起义)、第216师。

李延年第六兵团(增援黄维的部队,李延年原为第九绥靖区司令,因战略需要放弃海州西撤,将所辖44军拨归第七兵团,李率司令部撤至蚌埠,加上由海上撤回人员改编为第六兵团)下辖:第三十九军(原属十三兵团建制,驻河北昌黎,战役前未赶到徐州,后调蚌埠归第六兵团指挥,该军91师不在淮海战场)第103、第147师;第五十四军(阙汉骞)第8、第198、第291师;第九十六军(原属第十六兵团,1948年10月底调蚌埠守备,后16兵团北上,该军留滞蚌埠,曾一度受刘汝明第四绥靖区指挥,现归第六兵团指挥)第141、第282师;第九十九军第92、第99、第268师。

刘汝明第八兵团(增援黄维的部队,该兵团前身是第四绥靖区),下辖:第五十五军第29、第74、第181师;第六十八军第81、第119、第143师。

解放军70个军演变(第33、第34军)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根据命令,起义部队之59军、77军开赴安徽进行整编。

1949年2月16日,起义之59军与渤海纵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张克侠任军长,韩念龙任政委,以渤海军区7师改称第97师,渤海军区11师改称第98师,起义之59军所部改编为第99师,全军2万余人,属三野9兵团。

起义部队之77军和江淮军区34旅、独立旅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何基沣任军长,25军赵启民政委调任34军任政委,以起义的第132师编为第100师,以江淮军区独立旅组成第101师,以江淮军区34旅组成第102师,全军共1.6万余人,隶属三野8兵团。

部队经编组整训后,参加渡江战。

4月26日,34军回师南京城,并担任南京机场及汤山、镇江的警备任务。

5月,上海战役,尔后33军担负该地区警备任务。

7月,34军兼南京警备司令部,袁仲贤任司令兼政委,何以祥、何基沣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张藩任副政委。

7月34军100师调归33军建制,11月34军101师调归10兵团,12月34军102师师部改为炮兵第3师师部,1950年1月34军军机关一部组建华东军区航空处。11月军机关及其余部队改编为华东公安13师,34军番号遂撤销。

1950年11月,33军改编为华东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司令部,第97、98、99、100师依次改编为公安第14、15、16、17师,该军番号同时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