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月的《人民文學》雜志上,出現了一篇與衆不同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這篇報告文學的主人公,是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先生。
在上世紀70年代,文學作品所歌頌的對象,一般是勞工、農民、解放軍。知識分子屬于被改造、教育的對象,是“臭老九”,本應在“批倒批臭”之列,怎麼可能作為一篇文學作品的主人公來進行大張旗鼓的贊美呢?《哥德巴赫猜想》第一次對一個有争議的科學工作者進行熱情讴歌,讓“陳景潤”3個字傳遍神州大地,成為幾乎家喻戶曉的人物。

陳景潤
《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正是從江南小鎮、湖州南浔走出來的報告文學作家徐遲先生。
一
徐遲,原名徐商壽,1914年10月15日出生于湖州南浔鎮德懋弄6号。德懋弄是南浔鎮最中心店鋪後面,往北伸出的一條小巷。這條小巷裡面,居住的都是南浔本地富豪。事實上,徐遲家裡就是南浔的名門望族。
徐遲
徐遲家族世代居住在南浔,從清朝晚期開始興旺。1852年,徐遲的曾祖父徐延祺考中了舉人——這是徐氏家族第一個舉人,在當時可是了不起的大事。後來,徐延祺進入官場,當過内閣中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事務軍機章京。
在徐延祺以後,徐氏家族人才輩出,在科舉考場上屢有斬獲,考中舉人、秀才、癢生、太學生、國學生的比比皆是。到了徐遲父輩,依然文風鼎盛。徐遲的父親徐一冰留學于日本大森體育學校,回國後與徐傅霖、王季魯等人創辦了中國體操學校,這是中國第一所近代體育專門學校。
南浔人素有經商的傳統,其中最有錢的幾十名富商被譽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徐氏家族也不例外,不乏走出經商的創業人士。徐遲的堂叔徐轶唐,因為經營湖絲賺得盆滿缽滿,是“七十二金狗”之一。
難能可貴的是,徐氏家族向來注重崇文重教,詩書傳家。徐遲出身南浔的名門望族,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這樣的背景,對于徐遲以後走上文學道路,一定有着深遠的影響。
南浔
南浔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這裡的小巷和長街,這裡的水潭和細浪,給徐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六七十年後,他還熱情地用66個“水晶晶”來贊美了“水晶晶的家鄉”——南浔古鎮。
二
徐遲長大了,走上了求學的道路。1927年,13歲的徐遲進入南浔中學讀書。當年秋天,徐遲來到上海,進入上海光華大學附中讀書。1931年,17歲的徐遲考入東吳大學。1932年,徐遲在北上參加抗日時,借讀于燕京大學。就在燕京大學讀書期間,徐遲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在《燕大月刊》上發表了散文處女作《開演之前》以及一些短詩。
在上世紀三十、四十年代,徐遲發表了大量小說、散文、詩歌,一度在郭沫若主編的《中原》季刊擔任執行編輯。抗戰勝利後,徐遲沒有像其他文藝青年一樣前往解放區,而是回到了家鄉南浔,在南浔中學任教。1949年4月,南浔解放在即。徐遲帶領學生,前往湖州迎接解放軍。
他抑制不住心情的激動:“多麼美麗的早晨啊!路邊都開滿了各種野花,我一路走着,一邊兒采撷它們,直到手上有了一大把光輝燦爛的,五彩缤紛的,鮮麗的花束。這是我準備好了,要獻給我遇見的第一個解放軍的。”
三
新中國成立以後,徐遲到北京參加了第一次文代會,見證了曆史性的一幕。
徐遲英語非常好,早年曾經翻譯過雪萊的詩集《明天》、羅曼·羅蘭的《托爾斯泰傳》、愛倫堡的《巴黎的陷落》等文學著作,是以被配置設定到國際新聞局工作,負責編輯英文刊物《人民中國》。1950年,當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徐遲兩次深入北韓戰場,寫下了《平壤被炸目擊記》《走過那被蹂躏的土地》等戰地通訊。
祖國建設日新月異,徐遲作為一名見證者和參與者,滿腔激情地奔走在新中國的建設工地上,寫下了大量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通訊和報告文學作品。1957年1月,代表中國詩歌最高水準的《詩刊》創刊,臧克家擔任主編,徐遲以副主編的身份主持編務工作。1961年,徐遲響應号召,舉家搬遷到湖北武漢,支援三峽大壩建設。
當然,真正讓徐遲成為全國聞名的作家,還是那篇《哥德巴赫猜想》。在上世紀70、80年代,徐遲發表了衆多反映知識分子工作、生活的報告文學,讓陳景潤、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等科學家的名字響遍全國。然而,徐遲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南浔。上世紀80年代末,已經75歲高齡的徐遲開始寫作長篇自傳體小說《江南小鎮》。為了寫作這部作品,徐遲特意學會了使用電腦,在鍵盤上慢慢地敲打出腦海深處對家鄉的眷戀之情……
1993年3月,《江南小鎮》在作家出版社出版。1996年6月,《江南小鎮》續集部分章節在大型文學期刊《江南》發表。半年後,徐遲在武漢同濟醫院跳樓自殺,時年82歲。《江南小鎮》成為徐遲一生最後的作品。
如今,雖然徐遲早已不在人世間,但他留下的《江南小鎮》還在人間流傳,他日夜思念的家鄉南浔還在日夜奔跑。每年,都有許多文學愛好者和遊客來到南浔,到位于南浔文園的徐遲紀念館裡走一走、看一看,與這位老作家來一場超越時空的靈魂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