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會逝去,但他們手中的火把,會有人接住!
1943年夏,一個40多歲的中年男子,帶着侄子從上海出發,前往延安。他叫恽子強,本是上海中法大學的一名老師。
天下不太平,老百姓都不願遠行。恽子強此次冒險出遠門的目的,是為了把15歲的侄子恽希仲送到延安,交給周恩來。
如此,他也算是對得住二哥在天之靈了。
8月份,一路穿過封鎖線的他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一進延安,孩子的母親沈葆英就在等他們了。多年未見兒子,沈葆英緊緊地抱住恽希仲,淚流滿面。這種感覺讓恽希仲覺得很陌生,從小跟叔叔生活在一起的他,早就不認識母親了。
此後,住在延安的日子對恽希仲來說,是很新鮮的。他發現這裡的人們,包括那些“大人物”們,似乎對自己都格外熱情。
一批又一批的首長都來看他,後來恽希仲才知道這些人裡有:朱德、葉劍英、李富春、林泊渠。他們見到自己時,眼神裡有欣慰、亦有傷感。
同時,周恩來也專門派了警衛來,把他和母親接到自己住的楊家嶺。晚年的恽希仲,一直忘不了這次和周總理的見面。
那天周恩來很高興,他摸着恽希仲的頭,說的第一句話是:“真像恽代英!”站在一旁的鄧穎超則連連點頭,笑中帶淚。

恽希仲很聰明,雖然過去十幾年,叔叔從未跟他提起過“恽代英”這3個字。但他此時已經明白,恽代英就是自己的生父。
而他之是以能在延安受到如此高的“待遇”,能讓朱德、葉劍英都來看他,皆是因為他是恽代英的兒子。
父親,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恽希仲不知道。周恩來看他有些疑惑,便問了一句:“小代,你可知你爹是什麼人?”
恽希仲半猜測地回答:“一個共産黨人!”周恩來對這個回答顯然很欣慰,他微微一笑,說道:“你爸爸是我黨最優秀的黨員!”
當天,周恩來沒讓恽希仲回住處,他覺得是時候把關于恽代英的一切,告訴孩子了。那天晚上,45歲周恩來跟恽希仲說了很多話,關于理想、關于友情、關于犧牲……這些話,無疑影響了恽希仲一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一:父親是站着死的</h1>
恽代英比周恩來年長3歲,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他跟周恩來都是極像的:
一來,他們都是書香門第出來的才子,都是天生的演說家;二來,他們一樣重情,對愛情從來都是無比執着;三來,他們都是很多黃埔軍校學生心裡的“明星師長”。
恽代英出生在湖南的一個官宦家庭,父親是清朝知府下的八品官,母親則是個書香門第出來的大家閨秀。恽家共有兄妹5人,恽代英排行第二。
1915年,20歲的恽代英考入武漢中華大學,并迅速成為武漢地區五四運動的重要上司人之一。有幸聽過他演講的作家茅盾,後來曾這樣評價年輕的恽代英:
代英是天才雄辯家,在演講時始終神色不變、慢條斯理……曆二三小時,講者滔滔無止盡,聽者亦無倦容。
這番真實的評價,其實已經很能說明恽代英的影響力了。正因如此,當時他跟瞿秋白、張太雷一起,被人譽為“常州三傑”。
周恩來一從歐洲留學回國,就認識了恽代英。後來周恩來在黃埔軍校任職時,便推薦恽代英擔任黃埔政治主任教官。從此,由黃埔出來的我軍将領陳赓等,都尊稱恽代英為:恽老師。
既是戰友,又志趣相投,恽代英跟周恩來并肩作戰多年。兄弟倆曾一起熬過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也曾一起去香港避難,九死一生。
1930年,周恩來要去莫斯科參國共産國際的會議,臨行前還特意交代恽代英萬事要小心。但他走了才兩個多月,恽代英就被捕了。
被捕那天,恽代英穿着短衣,一副勞工打扮的樣子,去揚樹浦附近與同志們接頭,準備即将舉行的大罷工。誰知,正好遇到了敵人的搜身檢查。當時他身上帶着一包傳單,便被關進了巡捕房。
周恩來回國後聽說這個消息,當即判斷:敵人應該不知道他的共産黨員身份,隻是把他當成了普通愛國人士。這就意味着他還有救,于是周恩來指令陳赓:要想盡一切辦法營救。
陳赓接到指令後,四處托人打點,并很快通過高等法院的關系,談好了恽代英提前釋放的時間。周恩來很高興,他甚至讓鄧穎超去通知恽代英的夫妻沈葆英,讓她在家好好等着丈夫回來。
遺憾的是,他們沒有等到恽代英出獄。顧順章變節後,為了邀功,很快向軍法司司長王震南交代了恽代英的身份。王震南一開始都不敢相信自己能抓到這麼一條“大魚”,他馬上寫檔案上報給蔣介石。
蔣介石一聽,又驚又喜。要知道當年恽代英有個綽号,叫“黃埔四兇”,他經常在文章裡把老蔣罵得狗血淋頭。但老蔣也很清楚恽代英是有本事的,于是他交代王震南帶這樣一句話給恽代英:
你恽先生曾是中國青年運動的領袖,是國家傑出的人才,希望你來國民黨工作,我蔣某絕不會虧待你的。
王震南如實把這話帶到,而後又拿出一張紙,隻要恽代英在上面簽個字,同意歸降,便能重獲自由。很顯然,勸降對恽代英來說是沒用的。他憤然答道:大不了就是一個死字。
蔣介石惱羞成怒,迅速地簽發槍斃恽代英的密令。1931年4月29日,軍警把恽代英押到了獄中的一個刑場上。
行刑前,軍警讓恽代英跪下,他不但拒絕了,還即興演講。儈子手被他的演講吓到了,雙手竟不停地顫抖,始終無法扣下扳機。王震南沒辦法,隻能臨時換了一個儈子手。就這樣,一代傑出的青年導師倒在了血泊裡,年僅36歲。
噩耗傳來,陳赓和周恩來都沒說話,隻是默默流淚。
兩年後,陳赓在執行任務時,也被捕。巧合的是,他被關在了當年恽代英待過的那間大牢裡。借着微弱的光線,陳赓在牆上發現了這樣兩行工整的小字:
浪迹江湖憶舊遊,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擯憂患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落款為:恽代英,民國二十年四月。一時間,陳赓淚眼模糊。
“父親是站着死的”,這是恽希仲對父親最深的印象。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二:父死後,母親隐姓埋名7年,終身不改嫁</h1>
英雄自有他的戰場,而作為英雄的夫妻,恽代英之妻沈葆英也一樣是令人欽佩的。
對沈葆英來說,恽代英是戰友、是丈夫、是孩子的父親,也曾是癡情得讓人心疼的姐夫。甚至,恽代英跟她求婚,都是在姐姐的墓前。
1915年,20歲的恽代英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沈家二小姐沈葆秀為妻,她是沈葆英的親姐姐。
恽、沈兩家本是世交,恽代英和沈葆秀自然也是青梅竹馬。婚後,恽代英對妻子極好,經常陪妻子回娘家。在姐夫的影響下,沈葆秀的弟弟、妹妹都受到了進步思想的影響。
遺憾的是,成婚3年後,沈葆秀就因難産去世,年僅22歲。幾天後,生下來的孩子也夭折。眼見嶽父白發人送黑發人,恽代英當場發誓:葆秀走了,代英今生不再娶妻。
此後的日子裡,恽代英為妻子做了很多事:耗盡财力以妻子的名義辦“葆秀大工廠”、以妻子的名義給難民捐善款、替她照顧父母及弟弟妹妹。
寒暑春秋,恽代英從未想過再娶,任父母如何逼他都沒用。這一切,妻子的四妹沈葆英看在眼裡。從那時候起,她就覺得二姐夫是個了不起的男人。
後來,沈葆英受革命思想的影響,也考入了湖北省立女子師範學校讀書。從此,與在湖北邊教書邊革命的二姐夫走得更近了。隻是,當時恽代英已立下終身不再娶的誓言,兩人誰都沒有捅破這層窗戶紙。
直到1927年,恽代英由上海回到武漢,已成為堅定革命者的沈葆英去渡口接他。多日不見,兩人感情都已經藏不住了,他們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數日後,恽代英帶着沈葆英來到妻子墓前,此時他已經為妻子守節9年多了。在任何年代,這麼長的守節歲月都是不容易的。
他在墳前跟妻子解釋:“我已經是一個無産階級戰士了……我需要親密的戰友和革命伴侶……我希望她能跟我并肩作戰。”這場墓前的求婚,成了沈葆英一生最難忘的記憶。
能嫁給恽代英這樣的男人,是沈葆英一生最大的驕傲。但在那些烽火歲月裡,她過得有多提心吊膽隻有她自己知道。甚至,當她發現自己有了孩子,都不太敢生下來了。
1928年,沈葆英發現自己懷孕了。當時,他們家跟周恩來、鄧穎超一家都在上海,沈葆英在鄧穎超身邊做秘書。對于這個孩子該不該生,沈葆英是猶豫的,她擔心生孩子會影響革命工作。還是鄧穎超苦口婆心地勸她,她才同意生。
這年春節前,孩子出生了,他就是後來的恽希仲。鄧穎超發現這孩子愛笑,便給他取了個小名叫“樂天”。周恩來喜歡孩子,經常去抱抱他,常逗他說:“小代啊,真像爸爸……”
1930年,恽代英被捕後,沈葆英曾在組織的安排下,以家屬的身份去探過一次監。這是她最後一次見到丈夫,餘生的幾十年裡,她都不曾忘記那天丈夫交代他的事。
那天,恽代英穿着黃色的囚服,臉色蠟黃。沈葆英看着他一時說不出話來,倒是恽代英先開口問他:“家裡人都好嗎?”
“家裡人”指的就是在上海的組織。沈葆英告訴他“家裡”都好,伍豪正在努力救他。伍豪指的就是周恩來。恽代英當時的身份還沒有暴露,是以那時他是堅信自己能順利出獄的,是以他告訴妻子:我們一家會很快團聚的。
這次探監,沈葆英來不及跟丈夫說太多,臨别前她拿了一張兒子的照片給他,告訴他:兒子已經能走路了。恽代英把照片緊緊地貼在胸口,對沈葆英提出了最後一個請求:“無論多麼艱難,不要虧待了孩子。”這是丈夫交代的最後一句話。
當時,陳赓等人一直在想辦法救恽代英,是以沈葆英曾一度以為丈夫馬上要出獄了。為此,一向節儉的她,還專門去街上給丈夫買了兩件新衣服,又把家裡收拾得幹幹淨淨,隻等他回來。
遺憾的是,這種苦等終究成了一場空。那兩件新衣,恽代英終究沒能穿上。
1931年4月,恽代英犧牲的消息傳來,沈葆英一度暈厥。後來,母子倆一直被組織保護着的。一二八事變後,日本人侵占了閘北,母子倆在烽火中與組織失去聯系。
此後,為了保護好不到3歲的兒子,沈葆英東躲西藏。她曾回到過老家,但發現敵人已經派特務盯着沈、恽兩家。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她隻能選擇跟兒子分開,至少目标會小一些,兒子能多一分安全。
于是,她找到丈夫的弟弟恽子強,把兒子托付給他們一家照顧。而自己,則出發去找黨組織。接下來的7年時間裡,為了生活,她隐姓埋名在南通縣學校當過代課老師,後來又在一所醫院當護士。當時,沈葆英其實還不到30歲,但日子再苦她都沒有想過改嫁。
1937年冬天,她終于有了組織的線索。那天,她從南通縣的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中共代表周恩來先生今日上午乘專機,9時50分飛抵漢口……
為了見到周恩來,沈葆英借着為醫院去武漢買藥的名譽,從南通出發,經過揚州、合肥等地來到了武昌。
但這麼大的城市,周恩來會住在哪裡呢?沈葆英在黨内工作多年,非常清楚組織裡的聯絡方式,于是她開始向《新華日報》投稿,并很快地收到了周恩來的秘密回信。
1938年,他們終于在武昌重逢了。見到周恩來和鄧穎超那一刻,已隐姓埋名7年的沈葆英哭了許久。這些年來,周恩來夫妻倆也一直在找她們母子,還特意去南京、上海等地尋過。大家都平靜下來後,周恩來問起了恽希仲:“小樂天現在在哪兒?”
沈葆英于是趕緊把孩子在上海的位址寫給周恩來,為了安全起見,周恩來讓她先不要去見孩子,等待組織來安排。
就這樣,在1941年深秋,周恩來先是安排沈葆英去了延安。兩年後時局更穩定,他又讓恽子強把侄子送過來。如此,便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與多年不見的兒子相認後,沈葆英一直在延安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她仍工作在建設的第一線。
沈葆英一生,從未對組織提過任何要求,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丈夫的精神能傳下去,是以離休後她經常參加各種關于丈夫的紀念活動。
1982年,76歲的沈葆英,應邀參加在南京舉行的“恽代英殉難51周年紀念會”。當年恽代英在上海被捕後,被押到南京關押,最後犧牲在這座城市。
回到丈夫犧牲地,沈葆英感慨萬千,她還把丈夫的遺詩送給了當地的指戰員們。看着眼前這位飽經風霜的白發老人,指戰員們卻在為一事内疚。
原來,1931年恽代英犧牲後,當時的監獄地下黨組織定了3條規定:
革命成功後,要把4月29日定為恽代英紀念日;
革命成功後,要在恽代英烈士犧牲的地方建一座紀念碑;
革命成功後,要把監獄改成學校;
到1982年,以上3條規定中第一項和第三項都已經完成。唯有這第二項,在犧牲地建碑的事還沒有實作。很快,這件事被反映了上去。4年後,也就是1986年,一座高4.65米的碑被立在了南京。很多南京市民冒雨前來,參加了揭碑儀式。對沈葆英來說,心願算是完成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三:兒子低調卻不簡單</h1>
恽代英犧牲時,兒子恽希仲還不滿3歲。在15歲去延安之前,他對父親幾乎是沒有任何印象的。
叔叔為了保證他的安全,從來不告訴他父親的名字。在上海念國小和國中時,看着别的同學都有父母,他便常常問起。對此,叔叔恽子強隻能告訴他:你父親是個革命者。
到延安後,恽希仲自然明白了父親當年有多牛,對他生出很多敬意來。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父親在他心裡的形象都僅是一個戰士,而非慈祥的人父。直到有一次,母親跟他說了這樣一件小事:
他出生時,母親身子弱,沒什麼奶水喂養他。看着他瘦小的樣子,沈葆英經常急得直掉眼淚。恽代英倒是沒說什麼,也沒表現出很急的樣子,沈葆英還以為丈夫心裡隻有革命,沒有這個兒子。直到有一天,丈夫拿了一盒奶粉回家,她才明白:原來,那段時間丈夫每天都工作到半夜,就是為了給出版社譯書,賺奶粉錢。
這件事,讓恽希仲徹底了解了父親。新中國成立後,在周總理的安排下,恽希仲進入北京華北工學院學俄語,畢業後從事翻譯工作。
1953年,因為在機關表現優異,他被送到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批航天領域的專家。
像他這種專業技術人才,當時國内是非常少的。他在技術崗上,一幹就是幾十年,并曾任雷達微波天線單機和系統總體進階設計師。
至于自己的身份,恽希仲則從不跟同僚們提。直到2012年,他在上海病逝後,毛主席、陳毅、徐向前等人的子女都送了花圈,同僚們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恽代英的兒子。
恽希仲幼年坎坷,長大終成大器,為祖國航天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臨終前,他對組織提出了此生唯一的要求:“我從小很少陪父親,希望去世後,能安葬在父親身邊。”國家準許了他這一請求。
1933年,陳赓發現恽代英的題詩時,也在牆上寫下過一首和詩。在文章的最後,送上這首詩:
沙場馳驅南北遊,橫槍躍馬幾春秋。
為掃人間憂患事,小住南牢試作囚。
春去秋來,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但有些事、有些人卻并沒有被人們所淡忘,比如:那日在獄中演講,吓得儈子手不敢開槍的英雄;那個上街給丈夫買衣服,心心念念盼着他回來的英雄之妻;那個認認真真聽着周恩來回憶他父親的英雄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