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說》第三十二章 說教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說》第三十二章 說教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說》 第三十二章 說教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說》上一章韓非子為我們展示了仁愛者的假仁義。生活中我們常說:站着說話不腰痛,多是指責别人不設身處地替人着想,卻高談闊論,口頭上說得好,實則脫離實際。韓非子所指的仁愛治國者就是典型的站着說話不腰痛,不了解實情,不從長遠戰略的層面思考問題,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隻着眼于當下,并且所說的話冠冕堂皇,聽着合理,實則和沒說一樣。

韓非子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來說明問題,仁愛者看到饑餓的人說你們去吃飯吧。這不是廢話嗎,肚子餓了誰不知道吃飯的,得有吃的才能吃呀!而說這話的人卻一毛不拔,沒有準備豐盛的食物就不要說這樣的話。韓非子的批判放在戰亂的年代最有說服力,民不聊生,餓殍遍野,不想辦法解決問題,卻說這樣冠冕堂皇的話,假慈悲到了極點。

仁愛者不僅站着說話不腰痛,甚至還出壞主意,韓非子說他們“不能辟草生粟而勸貸施賞賜”,仁愛者不僅不出“辟草生粟”開墾荒地種地增加糧食産量的主意,反而還要讓君主施舍賞賜,請問國庫都空了,還讓君主拿什麼來施舍賞賜。這明顯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仁者将自己的“勸飯”言論當成了“能活餓者”的美名來說,但韓非子直接就揭穿了他們的假仁義與沽名釣譽。同樣,對于“勸賞”的言論仁愛者自譽為“富民”之策,韓非子同樣給予了無情的批判,直接說明“不能為富民”這不是富民的政策,而是貪圖名望的作法,于國于民無益。韓非子在理論與實操兩方面否定了仁者的說法與做法,認為他們徒有其表,并無實用。仁愛思想已經不适合治國,隻能教化育人,法制思想才是治國的根本政策。

韓非子批判完仁者治國後,與當世學者進行了同比,他認為“今學者之言也,不務本作而好末事,知道虛聖以說民,此勸飯之說。”意思是:當今學者高談闊論,其主張不是要緻力于耕作而是要追求仁政,隻知道稱引虛假的聖人來取悅群眾,這就等于是憑空勸人吃飯之類的說教了。

這是對當時學者的批判,他們不務實事,不解決國家的實際問題,百姓連飯都吃不上了,還大談什麼仁愛治國,仁愛能填飽百姓的肚子嗎?顯然是不行,這就像看到有人落水,不下去救人,卻在岸上教人遊泳。不同的時代與環境需要不同的政策,韓非子所在的時代最需要解決的是百姓吃飯的問題,也就是糧食問題,脫離了這個問題其它的高談闊論都是浮誇務虛,害國誤國。

仁愛者不談實際與根本的問題,而大談什麼仁政,這顯然是在取悅群眾,一是思想上麻痹,使用精神勝利法,二是通過“貸施賞賜”物質上取悅,這都是對人性陰暗面的利用。設想一下,國家真的沒有吃的,結果會是怎樣?精神勝利法再好也比上一個饅頭的吸引力大。這是仁愛思想治國的危害性與根本缺陷。

是以韓非子說“勸飯之說,明主不受也。”意思是:憑空勸人吃飯的說教,明君是不接受的。空洞務虛的說教,并不能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反而會加重問題的危害,激化沖突。昆明晉甯區在滇池一二級保護區長腰山開發房地産,嚴重破壞了滇池生态,雖事後進行了拆除修複,但問題是這種“勸飯”思想并沒有根除,還在各地盛行。我們早就說過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滇池治理不好,污染加重,後果是什麼,自然已經告訴我們了。

【今學者之言也,不務本作而好末事,知道虛聖以說民,此勸飯之說。勸飯之說,明主不受也。】

“不務本作而好末事”也就是舍本逐末,做事不注意根本,而隻抓細微末節,輕重主次颠倒,不會明辨輕重緩急。事物的“本”是什麼,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知道了事物的主要沖突,自然就明确了行動方向。銷售的“本”就是目标銷量與回款,管理的“本”就是讓事物按本身的規律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