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古籍守護人#司馬遷是一個耿直boy,為什麼這樣說?司馬遷遊曆時收集的史料太足太全了,連漢高祖劉邦向儒生帽子撒尿這樣糗事;韓信端量淮陰屠戶嚣張跋扈幹不過,不得已鑽胯的神情都調查的清清楚楚,寫得明明白白。

司馬遷著述《史記》,2000年來,始終讓人津津樂道,這得益于他幼時蒙學開智的刻苦,少年時遊曆諸地的求真。
<h1 class="pgc-h-center-line">司馬遷十歲讀《春秋》研《尚書》</h1>
司馬遷十歲時,跟着當代的大儒董仲舒學《春秋公羊傳》,跟着孔聖人的後裔孔安國學《尚書》。老師們對自己的學生司馬遷很嚴格,司馬遷經過十年的寒窗苦讀,成了一個學識淵博,氣宇軒昂的大才子。每次上街,都很受歡迎,小夥伴們都争着和他說話打招呼。小姑娘見了器宇不凡的司馬遷,就像今天小女生見到顔值非常高的小哥哥一樣,回頭率百分百,都喜歡八卦這位茂陵大才子:
“這就是咱們茂陵的大才子啊,太帥了吧!”
“大才子能給我們簽個名嗎?”
“快幫我看看我今天裝扮好看嗎,求約!”
<h1 class="pgc-h-center-line">司馬遷二十歲外出遊曆</h1>
公元前126年,學有所成的司馬遷,離開了長安,開始外出遊曆。
在外出遊曆的時候,司馬遷的爸爸出資贊助,并囑咐司馬遷外出遊曆要“求真”。
司馬遷在遊曆中真的踐行了“求真”的真髓。走了很多地方,從西安南下,遊曆過淮河,長江,走過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浙江、江蘇,也來到我們的大山東。
探訪古迹高人,收集史料民謠,考察人情世故,這是司馬遷最喜歡幹得事。
<h1 class="pgc-h-center-line">劉邦不喜儒生,解冠溲溺其中</h1>
遊曆到沛縣(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與漢高祖劉邦的鄉親父老拉家常,當地鄉親說:劉邦早年像個小混混,沒好處的事兒,他才不幹,不喜歡下地幹活,也不愛讀書,特别讨厭儒生。還光明正大的拿儒生的帽子往裡撒尿,喝多了罵罵咧咧的。
司馬遷感慨:原來高祖皇帝是凡人,後來在《史記·郦生陸賈列傳》中如實說:“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
在史記中,司馬遷并沒有傻乎乎的直說劉邦糗事,他為郦食其作傳,寫郦食其毛遂自薦劉邦之事,借劉邦部下一位騎士之口說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這一招玩的漂亮。
<h1 class="pgc-h-center-line">韓信家家蹭飯與鑽胯之辱</h1>
當司馬遷遊曆到過長江北岸的淮陰,韓信大将軍的故鄉時,有位當地人給司馬遷講了韓信的故事:
韓信在老家吃閑飯,一到飯點就跑去别人家蹭飯吃,一次兩次尊為客,天天去人家家裡蹭飯,招人煩。
韓信聽說南昌亭亭長家媳婦做飯好吃,就接連在人家家中蹭飯好幾個月,亭長媳婦實在受不了了,也沒好意思出言趕他。
有一天,亭長媳婦忍不住了,靈機一動,早早做好餐食吃完了。到飯點,韓信來了沒飯了,亭長媳婦也不搭理他也不給韓信盛飯,韓信明了後,憤爾揚長而去。
亭長媳婦可算是揚眉吐氣了一回。
韓信不得已,跑到城下河裡釣魚吃,有幾位老大娘漂洗布料,其中一位大娘心善,明明知道韓信是個偷懶的大青年,見他餓了,就忍不住帶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
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以後一定重重地報答大娘。”
大娘生氣地說:“大好的青年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司馬遷寫《淮陰侯列傳》時,就這樣如實抖落韓信: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經商)。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同褥)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淮陰有個年輕的屠戶衣食無憂混得不錯,嘲笑到處蹭吃的韓信:“哈,你看起來長得高大威猛,喜歡佩帶刀劍裝樣子,其實内心膽小又怯懦。”
又當大家夥兒的面唾棄挑釁他說:“有本事,不怕死,拿你的劍刺我呀;沒本事,怕死,來,從我胯下爬過去,認慫!”
于是,韓信微妙的盯着屠戶打量,俯下身,趴在地,匍匐地從屠戶的胯下鑽了過去。滿大街的人對韓信指指點點,嘲弄他,嗤笑他,認為他又慫又膽小。
司馬遷如實寫: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衆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觀一人如何,不能知一事曉一面而下定論,如果韓信以上所做所為被置于現在,通過如今視訊平台傳播出去,大家會認為韓信是什麼人呢?
君子報仇,十年未晚也,韓信的孰視而附身鑽胯,令人尋味。蓋心中帷幄籌謀如韓信者,不屑一時之氣,不逞一時之勇。非促膝長談不能識君,而後有蕭何追韓信,劉邦重用之。
司馬遷寫的《淮陰侯列傳》就講到這,想了解後續,大家可持續關注@鲈魚一家,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