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大聖的六字評将法,陳馀占“知、能”二字,是二星将軍
大聖評将的六星标準:義、知、能、功、奇、慧。義即大仁大義利天下,為人間正義良善而戰。知即知兵懂兵得軍心。能即有謀有略能決斷。功即能戰能克有戰功。奇即出奇制勝有經典。慧即深謀遠慮能善終。
陳馀
義 (主要為私利而戰不可謂義)
知★(借兵即能戰可謂知兵)能★(打敗張耳占領全趙)
功 (對趙王歇有功但随後又拉他入淵)
奇 (拒李左車奇計自稱不屑用詐謀奇計)
慧 (把握自己命運時愚不可及)
在史書上,陳馀一般都和張耳同時出現。這是因為他們由情同父子到生死仇人的友情笑話過于深入人心。
在《史記·張耳陳馀列傳》的記載中,張耳陳馀一同投身抗秦大業中,而且陳馀一出現即以懂兵自诩。是以倆人的角色定位一開始就是張耳主政,陳馀主兵。
《史記·張耳陳馀列傳》完整地講了張耳陳馀兩個人由生死之交變為不共戴天之仇敵的故事。張耳、陳馀是戰國末年的兩個才子,有才華、有名氣,又都娶了有錢人家的閨女,靠女方家的錢财四處遊曆、結交賓客……名氣更越來越大。倆人結識後,一見如故,結成了斷頭不悔的情誼。陳馀比張耳年級小,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張耳。
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耳、陳馀前去投奔。一來二去,他倆尋訪到一個原趙國王族的後代趙歇,擁立他為趙王。張耳、陳馀兩人則一個承擔丞相的角色,一個為大将,掌管趙王歇麾下的所有兵馬。
事業剛剛興起,不料秦将章邯領兵攻來,張耳和趙王歇逃入钜鹿城,被秦将王離圍困。此時陳馀帶了幾萬兵馬駐紮在钜鹿城以北。
《史記·張耳陳馀列傳》載:危急之下的張耳多次派人召陳馀前來救援,陳馀不敢前往。張耳幾個月不見救兵,就派張黡、陳澤前去責備陳馀說:當初我和你結為生死之交,如今趙王和我将要死于早晚之間,而你擁兵數萬,不肯相救,那同生共死的交情在哪兒呢?假如你信守諾言,為什麼不和秦軍決一死戰?何況還有十分之一二獲勝的希望。陳馀說:向前進軍,最終不光救不成趙,還要白白地全軍覆沒。況且我不去同歸于盡,還要為趙王、張先生向秦國報仇。
張黡、陳澤說:事已迫在眉睫,需要以同歸于盡來确立誠信,哪裡還顧得上以後的事呢!陳馀就派了五千人馬讓張黡、陳澤帶領着試攻秦軍,到了前線便全軍覆沒了。
按陳馀這個路子,顯然是準備眼看着張耳和趙王被秦軍消滅後,自己帶着軍隊再找出路。
萬幸的是,項羽出現了,一舉打敗了章邯。秦軍潰退,趙王歇、張耳得以保全。張耳見到陳馀的第一件事就是指責陳馀不肯救援,并懷疑張黡、陳澤是被陳馀給殺了。争吵之際,陳馀對張耳說:沒有料到您對我的怨恨是如此的深啊!難道您以為我舍不得放棄這将軍的職位嗎?就解下印信推給張耳。張耳驚愕之下不肯接受。陳馀站起身來上廁所了。有賓客勸張耳說:他把印信交給您,您不接受就違背天意,不吉祥。趕快接收它!張耳就佩帶了陳馀的大印,接收了他的部下。陳馀就帶着親信幾百人到黃河邊的湖澤中打魚捕獵去了。兩人從此反目成仇。
項羽奪了天下後,封張耳為常山王,封陳馀為南皮侯。陳馀非常惱怒,認為張耳和自己功勞相等,張耳封王,自己卻封侯……等齊王田榮背叛項羽時,就派人遊說田榮,借兵反楚。借來軍隊後,他打跑了常山王張耳。張耳就去投奔了劉邦。陳馀則在全部收複了趙國的土地後,把趙王歇接回來做國君,趙王則封陳馀為代王。
劉邦希望和趙國共同打項羽,陳馀說:隻要殺掉張耳趙國就從命。劉邦找到一個和張耳長得相像的人斬首,派人拿着人頭送給陳馀。陳馀就發兵打項羽。等劉邦打了敗仗,陳馀又覺察到張耳沒死,就又背叛了劉邦。
其後,張耳輔佐韓信,打敗了趙國,殺死了陳馀。張耳則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死後,其子張敖接續做了趙王,劉邦的大女兒魯元公主也嫁給了張敖做王後。
張耳陳馀之由友而仇,其過錯當然在陳馀。在生死關頭,為友為君,都必須全力以赴,容不得什麼我隻能眼看你們死去可我要留下為你們報仇這樣的可笑空言。陳馀按兵不動,既不想方設法破敵救人,也不多方求援結盟破解困局,隻推脫說沒有辦法。
最惡劣的是被張耳派人指責後就派了五千人馬讓張黡、陳澤帶領着試攻秦軍,結果全軍覆沒。這般不負責任的意氣用事,真是不可原諒。說明陳馀首先是個庸碌的将軍,無智無勇。其次是個沒有意氣沒有責任感沒有犧牲精神的小人。
後來,同是這個陳馀和諸多抗秦武裝觀望不前的僵局,被項羽舍生忘死拼命向前一戰而大破秦軍,一戰而成全此前被人罵做滑賊的項羽成為霸王,戰前觀望的諸将皆跪着膝行而見項羽。膝行的諸将裡一定也少不了陳馀。
作為将軍,陳馀一戰打跑常山王張耳,說明張耳真不是掌軍的材料。但卻是以成全張耳跟對了人——從此一心一意跟定劉邦,最後父子均被封王。陳馀則在遇到真正的将軍韓信後,一戰送掉了性命。
韓信和張耳率領幾萬名士兵攻打趙國時,趙王趙歇和成安君陳馀在井陉口集結部隊,号稱二十萬大軍。李左車向陳馀獻上奇計:“韓信、張耳乘勝勢離開本國遠征,鋒芒銳不可當。我聽說:‘從千裡之外供給軍糧,士兵當會面有饑色;臨時拾柴割草來做飯,軍隊當會常常食不果腹。’而今井陉這條路,車輛不能并行,騎兵不能成列,行軍隊伍前後拉開幾百裡,随軍的糧草必定落在大部隊的後面。望您暫時撥給我三萬人作為突擊隊,抄小路去截斷對方的辎重糧草,而您則深挖壕溝、高築營壘,堅守不出戰。這樣一來,他們向前無仗可打,退後無路可回,野外又沒什麼東西可搶,如此不到十天,韓信、張耳的頭顱就可以獻到您的帳前了;否則便肯定要被他們二人所俘獲。”
要依此計,天下事是何走向就未可知了。可陳馀不聽,陳馀說自己不屑于使用詐謀奇計,他說:“韓信兵力單薄且又疲憊不堪,對這樣的軍隊還避而不擊,各諸侯便會認為我膽怯而随便來攻打我了。”于是,韓信以背水一戰的智勇,一個上午打垮了趙軍20萬人。自以為是、品行低下的平庸将軍陳馀就此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