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八位,是大唐“軍神”衛國公李靖。李靖既不屬于李唐元老舊臣,也沒有參加玄武門事變。甚至曾經和李唐王朝有仇,他能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的第八位,完全是靠自身“逆天”的軍事才能獲得的。他和英國公李勣是那個時代少有的能夠入選武廟的大軍事家。

李靖一生征戰沙場,從煙雨江南到茫茫大漠,都流傳着大唐“軍神”不敗的傳說。
唐高祖李淵曾評價李靖“古之名将韓、白、衛、霍,豈能及也”,把李靖的軍事才能排在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之上。
對李靖評價如此之高的李淵,卻不止一次想要殺掉李靖。也是靠着自己的軍事才華,躲過了殺機。
<h1 class="pgc-h-arrow-right">戴罪立功,一統江南</h1>
李靖,字藥師,陝西三原人。祖父李崇義,父親李诠,都是隋朝官員。出身官宦,長大以後,初仕隋為長安縣功曹,後曆駕部員外郎。雖然當得都是小官,但已經名聲在外。隋朝左仆射楊素,刑部尚書牛弘都對李靖大加贊賞。
李靖不同于貞觀朝其他将
領,如果說尉遲恭,秦瓊等人是猛将,是先鋒。那麼李靖就是儒将,是元帥之才。他自少年時便跟随舅父,隋朝名将韓擒虎學習兵法,修文習武,是個文武全才。他常常感歎,大丈夫當生逢明主,以功取富貴。
靖姿貌瑰偉,少有文武材略,每謂所親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舊唐書·李靖李勣列傳》
一個人就算是有天大的本領,沒有施展的機會,一身的本身也會被埋沒。所幸的是,他等到了,然而伴随他的還有殺身之禍。
大業十三年,李淵任太原留守,奉命抵禦突厥。此時天下已經大亂,瓦崗李密,河北窦建德,洛陽王世充等人,紛紛起事。看着這大亂的情形,李淵不禁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趁着自己“表哥”隋炀帝楊廣,巡幸揚州。他也開始謀劃怎麼在這亂世分得一杯羹。(他也倒是真對得起他表哥楊廣)
然而李淵的一舉一動,都被心思機敏的李靖所覺察。此時的李靖正在李淵的手下做馬邑郡丞。但李靖吃的是大隋的糧,拿的大隋的俸祿,李淵雖是李靖的上司,可本着忠于大隋的原則,李靖決定告發李淵這個“反骨仔”。
從山西太原到揚州,路程遙遠。為了盡快報告隋炀帝楊廣,這位日後的李大将軍,把自己打扮成囚犯,坐着囚車出發。到達長安以後,因為道路阻塞,無奈隻能停在長安。
大業末,累除馬邑郡丞。會高祖擊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鎖上變,将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舊唐書李靖李勣列傳》
李淵太原起兵,攻克長安,就把企圖告密的李靖抓了起來。李靖出身隴西李氏丹楊房,李淵同樣也自稱出身隴西李氏。可李淵可不打算放過同族的李靖。正是李靖差點壞了李淵的大事,沒說的,那就把李靖幹掉。
李淵太原起兵示意圖
想想自己還沒有實作自己的抱負,李靖在刑場大呼"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李淵聽李靖這番話倒是很雄壯,再加上李世民知道李靖的名聲,多次求情,李靖免于一死。被李世民招入幕府。武德三年,跟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
江南蕭銑割據荊州,廬江王李瑗讨伐不利,多次兵敗,李淵派李靖讨伐,李靖與李瑗設伏,打敗賊兵。行軍至硖州,被蕭銑所阻,久不能進。李淵對李靖畏敵不前,大為憤怒,他覺得李靖言過其實,根本沒有什麼軍事能力。密令硖州刺史許紹殺掉李靖,許紹愛惜李靖的才華,為李靖求情,李靖才又保住了一條命。
靖與瑗設謀擊之,多所克獲。既至硖州,阻蕭銑,久不得進。高祖怒其遲留,陰敕硖州都督許紹斬之。紹惜其才,為之請命,于是獲免。——《舊唐書李靖李勣列傳》
此時恰逢李孝恭兵敗于冉肇之手,李靖率精兵八百,襲擊敵軍。後又設伏,陣斬冉肇,俘虜五千餘人。捷報傳到長安,李淵這時才開始信任李靖。借坡下驢,下诏慰勞李靖,并且對群臣說:“朕聞使功不如使過,李靖果展其效。”
唐平蕭銑之戰
李淵對于李靖始終是不信任的,無時無刻不想着殺掉李靖。之是以不殺李靖,是因為在打天下,需要人才。李靖也知道,隻有展示自己的價值,才會取得信任。
武德四年,李靖上書李淵獻平銑十策。李淵大喜,命李孝恭為統帥,李靖為行軍總管,兼任行軍長史。雖然是李孝恭的副手,但具體平定蕭銑,是李靖指揮。同年八月,于夔州出兵,蕭銑以為此時江水泛濫,猜測李靖必定不會于此時進軍。唐軍諸将也認為,此時不宜出兵。而然李靖反其道而行之,兵貴神速,于是渡江至夷陵。
銑以時屬秋潦,江水泛漲,三峽路險,必謂靖不能進,遂休兵不裝置。九月,靖乃率師而進,将下峽,諸将皆請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銑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縱彼知我,倉卒征兵,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孝恭從之,進兵至夷陵。
蕭銑大将文士弘領精兵數萬,屯兵清江。李孝恭不聽李靖勸阻,貿然出兵,為文士弘所敗。文士弘所部大勝之後,忙于掠奪财務,亂作一團。李靖抓住機會,反敗為勝,大破文士弘。敵軍溺死被斬首者數萬人。之後,李靖領先鋒五千人,再破楊君茂、鄭文秀,俘甲卒四千餘人,兵圍蕭銑。次日,蕭銑投降。
李靖以功拜以功授上柱國,封永康縣公。招撫嶺南,授嶺南道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
武德六年,輔公佑于丹陽起兵,李靖再次作為李孝恭的副手,讨伐輔公佑。輔公佑大将馮惠亮屯兵三萬于當塗,陳正通、徐紹宗屯兵二萬青林山,封鎖長江,唐軍被阻。李靖與李孝恭商議,出其不意,先打掉馮惠亮,然後親率精兵奇襲丹陽。唐軍擊破馮惠亮以後,李靖領輕騎突然到達丹陽城下,輔公佑逃至吳郡被擒,江南徹底平定。
李淵這個時候,才說出了:"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韓、白、衛、霍,豈能及也!"假如李靖沒有百戰百勝的本領,按照李淵小心眼的本姓,早就不知道被幹掉多少次了。李淵的胸懷真的要跟他兒子學學,我從來都不相信李淵的寬宏大量,他隻是在利用李靖而已。李靖真正發揮軍事才能,是在貞觀時期。
<h1 class="pgc-h-arrow-right">北定突厥</h1>
唐朝剛剛建立之時,百廢待興。突厥幾次扣關,都是采取被動防禦的措施。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三年以後,才慢慢改變這一軍事态勢。
唐滅東突厥
貞觀三年,以兵部尚書任代州行軍總管,領精銳三千騎兵,出馬邑,直逼惡陽嶺。這是一次軍事試探。突厥不明唐軍底細,見到唐軍,大為恐懼。李靖趁機離間匈奴。突厥可汗親信康蘇密投降。
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見官軍奄至,于是大懼,相謂曰:"唐兵若不傾國而來,靖豈敢孤軍而至?"一日數驚。靖候知之,潛令間諜離其心腹,其所親康蘇密來降。
李靖雪夜克定襄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再次領兵三千,冒着風雪,進軍定襄,趁夜色攻入定襄,俘虜隋齊王暕之子楊正道及蕭皇後,颉利敗逃碛口。在白道又與李勣遭遇,唐軍奮力沖殺,把突厥軍打得潰不成軍。颉利一敗再敗,損失慘重,遂退守鐵山,收集殘兵敗将,隻剩下幾萬人馬。
颉利
颉利派遣執失思力入朝請罪,請求歸順唐朝。順便探聽唐朝虛實,想要退到漠北,養精蓄銳,卷土重來。唐太宗李世民再次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前往迎接颉利。同年二月,又派鴻胪卿唐儉、将軍安修仁去撫慰颉利。
大唐疆域圖
颉利是沒有重來的機會了。李世民派遣使者隻是想暫時穩住颉利,他是想最終全部消滅突厥力量。從碛口趕來回合的李勣也和李靖商議說:“颉利雖然敗了,可主力并沒有被全部消滅,假如讓他退到漠北,得到九姓鐵勒的庇護,恢複實力路途遙遠,以後想要消滅他,就更難了,不如趁此時唐儉招撫颉利,颉利沒有戒備,我們跟随使者身後襲擊颉利。”李靖大喜,這可太好了。(哈哈,果然夠陰)李靖又對張公瑾說:“挑選精騎一萬,攜帶二十天的口糧,奇襲陰山。”張公瑾對李靖說道:“現在唐儉在颉利那裡,陛下已經同意請降,這樣不太好吧”。李靖說:“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比起消滅颉利,死了一個唐儉又算的了什麼。”随後出兵陰山。
陰山
其年二月,太宗遣鴻胪卿唐儉、将軍安修仁慰谕,靖揣知其意,謂将軍張公謹曰:"诏使到彼,虜必自寬。遂選精騎一萬,赍二十日糧,引兵自白道襲之。"公謹曰:"诏許其降,行人在彼,未宜讨擊。"靖曰:"此兵機也,時不可失,韓信是以破齊也。如唐儉等輩,何足可惜。"督軍疾進,師至陰山——《舊唐書李靖李勣列傳》
此時的颉利正在被唐儉忽悠,放松了警惕。李靖兵至陰山遇突厥斥候,全部擒獲。李靖麾下先鋒蘇定方領兩百餘騎,趁大霧急行軍。直到牙帳七裡處,颉利才發現唐軍神兵天降。慌忙騎馬逃走,突厥軍四散而逃,李靖大軍随後趕到。殺敵一萬餘人,俘虜十幾萬,繳獲牛羊數十萬隻,并擒獲颉利之子疊羅施,殺死隋義成公主。颉利在碛口被李勣所阻,封鎖漠北道路。其部将紛紛投降。颉利本人不久也被行軍副總管張寶相所擒。東突厥滅亡。
颉利敗退
靖軍将逼其牙帳十五裡,虜始覺。颉利畏威先走,部衆因而潰散。靖斬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殺其妻隋義成公主。颉利乘千裡馬将走投吐谷渾,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之以獻。俄而突利可汗來奔,遂複定襄、常安之地,斥土界自陰山北至于大漠。——《舊唐書李靖李勣列傳》
順便說一下唐儉,唐儉比較雞賊,突厥軍隊大亂,他趁機躲了起來,并沒有被亂軍所殺,脫身而還。
颉利被擒,東突厥滅亡。李世民非常高興。終于一雪渭水之恥。
太宗初聞靖破颉利,大悅,謂侍臣曰:"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于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款塞,恥其雪乎!"于是大赦天下,酺五日。
<h1 class="pgc-h-arrow-right">滅吐谷渾</h1>
貞觀九年,吐谷渾犯邊。此時患有足疾的李靖請命西征。唐太宗李世民大喜。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兵部尚書、任城王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右衛将軍李道彥、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三總管征之。
吐谷渾燒掉野草,讓唐軍戰馬缺少草料,退守大非川。李靖力排衆議,率軍越過積石山,前後數十戰,敵軍死傷慘重。不久變發生内讧,吐谷渾可汗被殺。其部在慕容順的帶領下投降。吐谷渾之亂平定。
九年,軍次伏俟城,吐谷渾燒去野草,以餧我師,退保大非川,諸将鹹言春草未生,馬已羸瘦,不可赴敵。唯靖決計而進,深入敵境,遂逾積石山。前後戰數十合,殺傷甚衆,大破其國。吐谷渾之衆遂殺其可汗來降,靖又立大甯王慕容順而還。
<h1 class="pgc-h-arrow-right">晚年閉門謝客</h1>
常年的戎馬生涯讓李靖患上了足疾,在平定吐谷渾之戰時,又因為斥責利州刺史高甑生,而被其誣陷謀反。于是李靖晚年閉門謝客。
貞觀十一年,改封衛國公,授濮州刺史。貞觀十四年,李靖妻子病逝。依照漢朝衛青,霍去病。在其妻子的陵墓建造突厥鐵山,吐谷渾積石山形狀,用以表彰其功。貞觀十七年,圖形繪于淩煙閣之上,命列功臣第八。貞觀十八年,進位衛國公、開府儀同三司。貞觀二十三年,病逝,終年七十九歲。贈司徒、并州都督,賜予班劍四十人、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
<h1 class="pgc-h-arrow-right">曆史評價</h1>
對于李靖的曆史評價,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很高的。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他本人曾著有兵書《六軍鏡》、《玉帳經》等,但多已遺失。
武廟
唐肅宗時入武成王廟,位列武廟十哲。同是被列入“武廟十哲”的隻有英國公李勣。宋徽宗宣和五年,李靖入古代七十二名将廟。
李靖可以說是大唐戰無不勝的軍神,從漠北,到江南。他就像大唐勇武精神的一面旗幟。其軍功之盛,彪炳史策,赫赫威名,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