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有這麼深刻地感覺到我的靈魂離我這麼遠,我的存在如此依賴這個世界。- 阿爾伯特·加缪

嵌入到影片開頭,阿爾伯特·加缪的幾支筆還有另一種含義,字眼所揭示的,不僅現實與自我之間的無限糾葛,也代表着教育與未來的鴻溝似乎無法修複。
<h1>一所死胡同的學校</h1>
亨利是一位長期教育邊緣化青少年的老師,他來到新學校擔任代課教師。
乍一看,這所學校與一般的高中沒有什麼不同,但它卻陷入了泥潭,因為它把整個學區最差的學生,以及深受喜愛的教育工作者、校長聚集在一起,因為他們無法提高學生的整體成績水準,陷入了即将被解雇的境地。
但這與亨利無關,亨利隻是一個月的代課老師。用他自己的話說,他不必刻意傳授知識,他所要做的就是維持課堂秩序,隻要課堂不被謀殺,順利過渡到下一節課。
他本人有教育邊緣化青少年的經驗,是以更容易對付難纏的學生。
但在一個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的校園環境中,他最初忽略它的想法有點崩潰了。
在這所學校裡,打架等暴力行為是常态,辱罵司空見慣,甚至虐待動物等血腥殘忍現象。
這裡的學生向老師吐口水,用所有肮髒的詞語來侮辱他們,就像父母一樣。
他們發出不合理的噪音,他們從不承認孩子的錯誤和他們自己缺乏責任感,他們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于老師。
在學校舉行家長會的那天,整個大校園陷入了死寂,隻有少數勤奮的老師互相嘲笑,換取了一點安慰。
像每一位老師一樣,擁有老師職業道德的亨利,面對一群不關心自己未來的孩子,從"努力把自己當成代課老師",變成了"努力為學生做點什麼,努力改變一些東西"。
但即便如此,他的努力,就像每個老師一樣,最終也隻是失望而已。當然,除了外界對教師職業的失望之外,還有更多令自己失望的事情。
也許在他們眼中,如果教師不做福音派的教導和揭開神秘面紗,如果他們不引導學生走向光明的未來,他們就沒有價值。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比缺乏價值更可怕的呢?
<h1>不幸的孩子成為最好的父母</h1>
亨利的童年和成長經曆是不幸的,他對離開的父親印象不深。亨利小時候和母親、爺爺一起住在一個三口之家,回憶起童年的美好時光,大概是他和母親一起度過的日子——在冬天的雪地裡打雪球,堆雪人。
這是一段對普通人來說看似平凡的時光,但對亨利來說卻是一種奢侈,因為在亨利的記憶中,更多的是母親痛苦、不斷飲酒的場景,後來,他目睹了母親的自殺。
母親在她手前,手裡拿着灑滿的藥瓶,一動不動地躺在木地闆上,然後再也不能和他一起在雪地裡玩了,甚至再也不用熱淚了。
母親的死也與她的祖父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他不知道母親和爺爺之間發生了什麼,他以為母親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保護他——他小時候,母親叫他晚上睡覺,鎖上門。
從成年人的角度來看,祖父的所作所為是不言而喻的。
亨利成年後,爺爺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總是飽受内疚的折磨,也渴望陪伴和愛,亨利雖然努力照顧他,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公衆的态度極其複雜。
正是這段經曆塑造了亨利複雜的性格。
他在校園裡表現得面無表情,過于理性,在看望祖父回家的路上,他失去了對汽車的控制,哭了起來。
公共汽車上還有另一個女孩,一名性工作者,她剛剛被拉皮的"顧客"打了一巴掌。面對血淋淋的嘴巴,她自己并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情緒,仿佛已經習慣了這一切。
此時的亨利并沒有像在課堂上為被戲弄的梅雷迪思辯護那樣,他甚至沒有注意到那個女孩,然後毫無同情心地與女孩對峙。
沒人想到,看似冷血的亨利,以後會收留她。
他讓艾麗卡扔掉了與她年齡不符的肮髒伎倆,他帶艾麗卡去醫院檢查她的身體,他教艾麗卡如何過上健康的生活,他讓艾麗卡養成了寫作的習慣。
亨利改變了艾麗卡的生活,讓一個非成年的性工作者重新煥發光彩,讓艾麗卡回到了她這個年齡的孩子應得的正常生活。
亨利沒有把不幸延伸到艾麗卡身上,童年的不幸在他體内悄然結束,留下的艾麗卡,隻有善良而明亮。至此,他不再隻是一個老師,他也是一個絕對合格的家長。
<h1>瀕臨崩潰的教師群體</h1>
影片一開始就有一種自我叙事,有的羨慕教師這個職業,但絕大多數人都在一開始就把職業當成教師為目标,甚至有些人對這個職業有着極其排外的态度,他們最終成為教師,或多或少地被生活的無助所迫。
在影片中,校長焦慮而破碎,作為一名心愛的教育家,她現在随時都面臨着被解雇的殘酷。
在校園裡,經常有一個老師抓着操場上的鐵網,充滿了痛苦和絕望,在他的課堂上,沒有一個學生在乎他說了什麼。
查理·西博爾特(Charlie Siboldt)是一位年長的老師,他看起來很幽默,有自己的一套學生,并對他們掉以輕心,但幽默通常以悲劇告終 - 他每天都在抗抑郁藥上吊死自己。
劉玉玲飾演的心理導師帕特本應是最懂事的,但他也失控了,辱罵他的學生。
麥迪遜,一個美麗的年輕老師,有積極的一面試圖輔導她的學生,也有被學生吐口水的尴尬的一面。
這個校園裡所有的老師都處在情緒崩潰的邊緣,他們一開始都希望自己能為這些孩子做點什麼,改變一些東西。
然而,最終,他們淪為失望的奴隸,不僅為了看不到未來的孩子們,也為了他們自己的責備和失望。
他們應該是高貴而明亮的形象,但在這裡他們比任何孩子都更無助。
<h1>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看起來像這樣?</h1>
在虐待貓的事件中,亨利問暴力學生他的感受,男孩說:"我感覺被困住了,就像這隻貓一樣。"
這表明學生也在受苦。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看起來像這樣呢?他們生來就是這樣嗎?
不可能。
影響人類發展的四個因素包括遺傳學、環境、教育和個人主動性。這部電影突出了其中兩個因素,環境和教育。
快樂的人一輩子都治愈了童年,不快樂的人一生都被治愈了童年。這些孩子在本土家庭的經曆是未知的,但父母對老師的态度和意見對孩子産生了視覺影響。
這裡的家長不尊重老師,甚至貶低老師的重要性和地位,這直接導緻學生不重視老師,甚至排斥和憎恨老師,不可能學會從老師那裡擷取知識。
在老師不被接受、不信任的情況下,即使本土家庭的學生有心理創傷,無處可言,沒有指導,甚至心裡所有的情緒,校園裡的暴力也成了他們唯一的出路。
此外,這所學校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教育已經完全商業化。
學區的教育管理人員并不關心學生是否接受過真正的教育,學生的整體是否得到了提高,而是是否關心學生的成績。隻有學生成績高,才能證明這個地區的教育水準,隻有教育水準得到了公衆的認可,才會有更多的人搬進這個地區,這個地區的房地産業務才能崛起。将教育與興趣聯系起來有什麼意義?
這部電影的另一位主角梅雷迪思最終自殺了,亨利看到一個活人死在了自己眼前。
在此之前,亨利沒有試圖拯救梅雷迪思。當胖女孩被她的男同學嘲笑時,他把他們趕出了教室,但是當梅雷迪思最需要幫助時,亨利把她推開了,主要是因為梅雷迪思的愛和擁抱使他害怕批評,而一直生活在批評中的梅雷迪思還活着。
班上不僅學生,甚至她的父母,也不喜歡這個胖女孩,他們建議女孩減肥,建議女孩整理淩亂的頭發,建議女孩多拍,畫出更鮮豔的色彩。
女孩的父母擔心她,認為他們正在做他們的工作,但從不尊重他們的孩子,更不用說了解它了。
在梅雷迪思的相機裡,大多數人的負面情緒都被捕捉到,照片基本都是壓抑的黑白色調。
其實,拍出這麼郁悶的照片,并不是她有意為之,而是因為她一直生活在這樣陰郁的環境中。
也因為她處在一個沒人了解的自我空間裡,陰郁而封閉,她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亨利說:"不幸的是,大多數人缺乏自我意識。
作為未成年人,這些學生判斷力弱,是以他們的意識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在經曆了影片中無盡的絕望之後,我們也應該反思,在現實世界中,社會是否為了年輕人而盡了自己的責任?
比如,有沒有嘗試過引導他們不要向往成為好看、身材健壯的"網紅",而是更加注重"内在修複",努力提升自己,成為真正具有社會價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