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餘年,香港回歸祖國将近二十五年,深圳一側早已不是當年的漁村小鎮,高樓已經鱗次栉比。高鐵、港口、港珠澳大橋、越來越多的陸路口岸……來往深圳河兩岸已經變得輕而易舉,人員貨物的交流也愈發頻繁。一條深圳河,見證了港深兩地數十年來的滄桑巨變,也書寫着新時代兩地互相融合的新篇章。
如今特區政府終于下定決心以跨越香港和深圳兩地行政界限的政策思維規劃北部都會區,将香港未來的發展指向了北邊。這個看似爆炸性的戰略部署,實際上内地和香港都已經醞釀了至少30年。

“雙城三圈”空間概念示意圖
從上世紀90年代初,内地方面就開始開展深港合作研究,特别是深圳河兩岸的區域合作議題,但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一河兩岸”的合作建議并未得到香港方面的積極響應。2008年,香港前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共建港深大都會”的思路,進一步弱化港深邊界的嚴格分隔,同時港深兩地也開始成立專班小組,研究協調深圳河兩岸土地規劃和發展的工作。河套地區的規劃被熱議。經過近十年的協商溝通,2017年,深港兩地政府終于簽署了《關于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随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兩地合作發展在近幾年更是加速邁進。
未來二十年,通過基建交通完善和科技産業空間的打造,兩地協同發展,香港同深圳有機會進一步釋放潛力,形成全新港深都市圈,并帶動香港經濟實作再次騰飛。
新田科技城延續及承接中央科技惠港政策
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高科技創新領域是未來國家發展的重點内容,中央更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發展給予厚望。2017年,深港兩地政府對河套地區的規劃就落在了科技創新領域。2019年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提出支援港深兩地共同打造合作區,建立有利于科技産業創新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實作創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動。今年初釋出的《十四五規劃綱要》又提出要支援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同内地優勢互補,更把深港河套納入粵港澳四個重大合作平台之一,一系列動作都反映深圳河兩岸肩負着科創發展重地的責任。
港深創科園(興建中)
此次北部都會區的其中一個重點行動方向便是要在新界北打造“新田科技城”,延續前期的政策路徑。“新田科技城”占地面積可達1100公頃,将原本用地約87公頃的港深創科園大幅擴容。這塊土地不再僅限于建立重點創科研究合作基地和科創企業,而将建設成為科創人才工作及生活的綜合小區,帶來大量的創科職位,進而積累創新資本和氛圍。為了使兩地人員往來更加便利,特區政府也将充分利用落馬洲、新皇崗口岸及福鄰小口岸的客貨運交通,安排“一地兩檢”。
“新田科技城”和過去本港本地的所有“科技城”“數位港”項目有一個根本的不同,這個項目是香港融入國家新發展格局、實作“十四五”規劃的項目。有了中央政策的配套,以及“十四五”規劃綱要定出的明确目标——國家的創新發展進入了新階段,香港要對接國家的科技發展戰略和重大科技任務。相信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及重大産業發展,發揮香港的科技優勢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産出,“科技城”項目将為後續的産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香港本身擁有一批在全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學以及一批高水準的科學家,依托香港的幾所大學,這些年國家也建立了1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中央多年來一直推出惠港科技政策,本屆政府以來獲得的政策支援包括,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已獲準可申請中央财政科技計劃項目,内地推出便利創新要素流動的配套支援政策,放寬了内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香港的限制,中國科學院轄下的研究機構在“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設立研發中心,以及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
“十四五來港宣講團”成員、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副主任李嘯曾說,創新資源密度高、創新成果水準高、科研活動國際化程度高,再加上香港的基礎研究、前沿探索、原始創新方面品質本身的優勢,這些都将助力香港未來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
未來國際化城市新中心:洪水橋+前海
除了科創領域,《十四五規劃綱要》還提出要支援香港建設亞太國際法律及解決争議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産權貿易中心,支援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亦明确提出要優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前海合作區)的功能。關聯香港建構開放型、創新型産業體系,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鍊高端。同時要加強深港法律事務的合作;加強前海與香港基礎設施高效聯通,建設國際化城市新中心。
前海合作區擴區示意圖
今年9月,國務院公布了《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将原有的前海合作區範圍大幅擴大,囊括了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蛇口區塊,寶安區的深圳機場及會展新城等重點區域。借助這個契機,特區政府有意加深同前海在金融及專業服務業、現代物流業和科技服務的高端經濟合作發展,進而提升本港現代服務業的品質和規模。洪水橋/廈村一帶基本是從零起步,可塑性較大,加上鄰近剛擴區的前海,可結合共同發展現代服務業等高端産業。洪水橋及前海之間的鐵路連接配接建成後,實際上也使前海合作區發揮更大效力,吸引更多開拓深圳和大灣區市場的高端企業進駐新界北商業區,創造更多新經濟職位。
生态保育不再是不發展的借口
新界北的開發其實在香港已經讨論多年,但受制于政治拉布,多年來一直難以有實質性推進,其中一項被頻頻提及的難點是“生态保育”。如今随着香港政治局面走向穩定,特區政府也開始從長遠規劃香港的未來。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在網志中指出,施政報告提出的願景具有前瞻性——“北部都會區”發展政策,開拓房屋,發展科技、商業、旅遊、就業,這是一個既發展又保育的活力都會區。
米埔自然保護區
元朗及北區有豐富多樣的生态環境,養育了衆多物種。但數十年來,區域内的土地管理并不理想,浪費了可貴的發展潛力。《香港2030+》提出的北部經濟帶實際上就包含在北部都會區内,這裡是香港與深圳加深融合的最重要地區。而很多農地、魚塘仍未開發,是否具備生态保育價值也一直是城市建設中市民集中争議的焦點之一。
國家主張“建設生态文明”和“建設美麗鄉村”的發展目标。此次《北部都會區發展政策》的十個重點行動項目中,有兩項都與生态保護密切相關。包括加強魚塘和濕地的修複,生态保護公園的建設并将康樂/旅遊空間與生态保育融合。大鵬灣/印洲塘生态康樂旅遊圈的規劃使得港深兩地可以加深東部生态環境保護和保護區管理方面的合作,同時創造可持續的生态康樂/旅遊設施和項目,豐富兩地居民休閑生活。
生态保育不再是不發展的借口,北部都會區描繪的藍圖令人期待,深圳市政府智囊張克科評價《發展政策》是“亡羊補牢、為時不晚”,香港已經為這一刻等了三十年。在新一屆立法會和特首選舉完成後,北部都會區的建設也将成為他們的主要任務和挑戰。年輕人将會看到香港煥發新生的下一個三十年。
【記者】張詩雨
【策劃】王勇幸
【作者】 王勇幸
今日香港地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