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讀賣新聞》10月17日發表題為《美國的大國競争》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文章指出,美國及其盟國必須避免将中國當成一個“反派”,而是将與中國的關系視為“合作性的競争關系”。全文摘編如下:
冷戰的40年裡,美國擁有一個專注于圍堵蘇聯的大戰略。由于受到蘇聯解體的影響,美國失去了猶如北極星一樣指引前進道路的指針。
2001年“9·11”襲擊後,小布什政府以一個名為“打擊全球範圍内的恐怖主義”的戰略填補了空白。但這個指針過于含糊不清,将美國主導的長期戰争引向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等非核心地區。
恐怖主義就像是“柔術”,即使自身是弱勢的一方,卻能将對手的強大力量反作用于對手自己。
“9·11”襲擊共造成約2900名美國平民喪生,但在美國打擊恐怖主義的“無休止的戰争”中,更多的生命逝去,數萬億美元灰飛煙滅。奧巴馬政府緻力于重返當時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亞洲,但卻深陷中東泥潭。
從2017年開始,美國重返“大國競争”,這一次的對手變成了中國。建立“大國競争戰略”或許有助于美國再次确定焦點,但這裡面存在許多問題。
所謂“大國間的敵對關系”這一概念,其實敲響了與我們面臨的新威脅并不相稱的警鐘。國家安全與全球性的政治課題分别在1914年和1945年開始發生變化,但美國今天的戰略并未充分反映出環境問題這一全新的全球性威脅。
全球性的氣候變化或将造成數萬億美元的損失,給人類造成的危害堪比戰争。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在美國造成的死亡人數遠超二戰後美國參加的所有戰争的死難者之和。
如果美國繼續奉行以往的戰略,那麼國防部獲得的預算将是疾控中心的100倍以上,是國立衛生研究院的25倍。與此同時,美國決策者正在讨論對付中國的政策。一些政治家和專家将現狀稱為“新冷戰”。但是,把中國嵌入意識形态對立的架構,并不能準确描述美國真正面臨的“戰略威脅”。
美蘇兩國在貿易層面和社會層面幾乎沒有接觸。但美國及其盟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關系密切。
以中國為最大貿易夥伴的國家數量多于以美國為最大貿易夥伴的國家。美國正試圖剝離來自中國的所謂“風險”。但是,如果全面縮小與中國的貿易規模,代價将非常巨大。即便經濟聯系被切斷,環境層面的互相依存仍然要遵循生物學和實體學法則,而非政治意願。“脫鈎”是不可能的。
此外,美國也無法獨立面對氣候變化和全球大流行這類問題,是以必須認識到有一種力量可以共同使用。在應對全球性問題時,美國有時必須與中國合作。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國内生産總值可能在本世紀30年代之前趕上甚至超越美國。
美國及其盟國必須避免将中國當成一個“反派”,而是将與中國的關系視為“合作性的競争關系”。如果這些條件具備,我們或許能夠順利處理與中國的關系。當然,要認識到這與20世紀的大國競争不同。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