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海首日青島市民搶購海鮮 過幾天價格有望更便宜

作者:信網

原标題:甩開膀子吃海鮮的日子來啦

9月1日中午,随着長達4個月的休漁期宣告結束,意味着愛吃海鮮的青島人最開心的日子來了,肥美的“海鮮盛宴”又重歸“餐桌C位”。當天下午,随着青島各大漁港碼頭漁船捕撈歸來,漁民們滿載着魚蝦蟹上岸。開海首日,市民遊客紛紛趕到碼頭搶購海鮮,不少漁民捕撈的螃蟹已被提前預訂,蝦虎、八帶和鼓眼魚等網紅小海鮮一上岸就被搶購一空。根據潮汐規律,近幾天青島本地的小漁船都是淩晨出海捕撈,當天下午滿艙上岸。昨天下午,田橫島山東頭村漁民王希和向早報記者講述了海上捕撈作業的過程。

山東頭碼頭

市民上演搶“鮮”大戰

開海首日,即墨區田橫島山東頭碼頭人頭攢動,各種剛上岸的海鮮吸引了市民前來選購,蝦虎、螃蟹、鲳魚、黃花魚等海鮮應有盡有,一派繁忙的景象。

記者了解到,這個碼頭有百餘艘小漁船昨日中午出海,幾個小時就捕獲了開海首日第一批小海鮮。據粗略統計,昨天僅田橫和鳌山衛兩地漁民就捕獲了上百噸海鮮。記者在山東頭碼頭看到,這些海鮮剛一上岸就被魚販搶光,随後将運往市内各大市場,市民當晚就能品嘗到開海“第一鮮” 。據介紹,山東頭碼頭是即墨東部海域最大的一個漁港,平時就有上百條漁船停靠。開海後每天漲潮時,一條條漁船便由遠而近,大量海鮮上岸後,戴着紅、黃頭巾的漁家大媽就開始忙碌了,擺開陣勢叫賣海鮮。

沙子口碼頭

為避風小漁船近海捕撈

開海第一天,因為前一天海上風力較大,是以許多漁船都選擇了避風,隻有少量的小漁船在近海捕撈。從9月2日起,出海的小漁船會多起來,到時海鮮的上市量會大增。沙子口碼頭一位漁民介紹,開海後,大船一般會晚幾天出海捕撈,小漁船會在附近捕撈。昨天中午,記者在崂山區沙子口、仰口港東碼頭和田橫島碼頭看到,隻有少量漁船靠岸,捕撈回來的海鮮不算多,多數漁船都停靠在碼頭上“休息”。

“因為上岸的海鮮量太少,是以價格和去年同期比漲了不少。 ”昨天,在即墨田橫島省級旅遊度假區開漁家宴的吳老闆說,開海後,他基本上每天都要到碼頭上購貨,估計從明天開始,本地海鮮就會多起來,因為新鮮,是以價格要比以往略貴,像蝦虎一斤要30元以上,八帶每斤也要30多元,相信還是會有很多人購買嘗鮮。

在沙子口漁港碼頭做了10多年鮮魚生意的呂老闆介紹,每年9月開海後,是青島本地海鮮最多的時候,随着入秋後氣溫降低,小海鮮數量會減少,而這時候石島和榮成漁港碼頭的漁船,還有南方的遠洋船隻捕撈的海鮮,就進入了青島市場,雖然價格有所上漲,但喜歡吃海鮮的青島市民還是會“捧場”。

港東碼頭

第一網能賺六七百元

開海當天,港東碼頭的漁民在每條漁船上都懸挂了國旗和彩旗,随後滿懷希望地向着大海駛去,象征着這一個捕撈期漁民能實作“魚蝦滿艙”。港東社群從業人員表示,當天有上百條漁船出海,下午兩點左右回港,船均漁獲能達到上百斤,總量比去年同期要多,可以說是“大豐收”。漁民劉師傅介紹,他出海已經有30多個年頭了,開海後第一網就捕撈了100多斤蝦蟹,還有八帶、蝦虎等小海鮮,算算賬這一趟出海能賺六七百元。

七溝碼頭

過幾天海鮮價格更便宜

記者探訪了解到,開海當天,本地數千艘小漁船主要在膠州灣内及距離岸邊三四十海裡的近海海域捕撈。膠州灣口東南方向的大公島、小公島附近海域,海鮮的品種很豐富,漁民在這裡能捕撈到大個體的刀魚、鲅魚等。在即墨鳌山灣、田橫島和豐城等沿海,漁民能捕撈到蝦虎、八帶、螃蟹等。還有像沙子口漁港和積米崖漁港,一些漁船一般隻捕撈一種海鮮,像有專門捕撈黃花魚的,還有專門捕撈蝦、螃蟹和蝦虎的,他們利用專門的探測儀器,很快就能發現哪裡有魚汛,然後看準時機下網捕撈。

“按照以往的經驗,一般開海後一周左右,海産品的數量和種類都會增加,價格也會相應下降,但每年的降幅都有不同。 ”即墨七溝漁港碼頭一家酒店老闆介紹,常見的海産品,如鲈魚、鲷魚、蝦、蟹等,在開海後預計價格都會有所下降。記者了解到,近幾天天氣晴好,漁民大都會開船出海捕魚,市場上魚蝦的數量将會多不少,價格能比休漁期下降。同時,開海之後水産市場上賣的海鮮中,新鮮海鮮的數量多了起來,冰凍海鮮的占比則會下降。

人物1王希和

開海第一天收獲百斤小海鮮

開海首日,記者在即墨山東頭碼頭遇到了56歲的漁民王希和,剛剛出海歸來的王希和講述了他和同伴在海上捕撈的全過程。

上午9點 檢查完畢出海

因為在海上要航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捕撈區域,為了準備充分一些,早上5點王希和就起床了。準備好出海的各種用品後,又吃了妻子包的餃子,王希和便和另外一名漁民一起來到碼頭上,準備出海捕撈。

“昨晚海上的風力還很大,早上就沒風了。根據今天的風向,魚情應該會不錯。 ”已經出海近40年的王希和對另一名漁民說。上午9點左右,兩人對漁船上的裝置進行最終檢查後,駕船向捕撈區域駛去。和他們同一時間出海的還有幾十條小漁船,這些漁船大都是山東頭碼頭的,也有一部分是女島碼頭的。

中午12點 下了第一網

大約在海上行駛了1個半小時後,王希和開船來到了20多海裡外的捕撈區。憑借着經驗,中午12點剛過,他倆配合默契,很快将一張數百米長的漁網順着海流下到海裡。

“下一張漁網需要半個多小時,主要是看好海流,如果走向不對,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王希和說,因為他是小漁船,是以漁網一般在幾百米長,每下一網需要靜靜等候一到兩個小時後再起網。王希和說,下網後最害怕漁網觸礁或挂上海底的雜物,當網觸礁時,浮标的方向就會快速偏移,這個時候,就需要果斷地用刀将觸礁的漁網割斷。觸礁後的漁網就算是白下了,要重新再次下網,是以每條漁船上一般都會準備兩到三套網具。

下午1點 漁獲剛夠油錢

從12點下了第一網後,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個多小時,王希和憑借經驗判斷網内的魚蝦并不是太多,于是決定再等等。果然,随着海流不斷沖擊漁網,王希和已經感覺到有不少“大貨”入網了。

下午1點,王希和與同伴合力開始拉網。“幾百斤的網加上網裡的海鮮,在海底向上拉,需要兩個人的默契配合。”王希和說。“好家夥,這一網有不少螃蟹,還有八帶。”王希和同伴說,随後兩人便将第一網的收獲倒在了船艙内。王希和大約估算了一下,石夾紅大約有10斤,八帶有5斤上下,再就是少量鳗魚、鼓眼魚等,算算賬,這一網勉強能賺回這一趟的油錢。

下午2點 意外捕獲大對蝦

第一網的收獲不算多,緊接着,第二網入水,王希和坐在船頭,一邊吃着妻子準備的面包,一邊盯着海上的浮标。下午2點,王希和拉起了第二網,這次收獲的比第一網要多一倍,主要還是螃蟹等,還意外捕撈到了幾隻大對蝦。

“4個月沒出海了,因為時間短,幾個小時一共下了兩次網,大約收獲海鮮百十來斤吧,算算賬基本能保住本。”王希和說。下午3點多,王希和駕船返港,早已等候在碼頭上的妻子幫忙把海鮮搬上岸後,很快就被市民搶購一空。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康曉歡 王彤 攝影報道

人物2郭弟平

往返8小時“搶”回首船本地蟹

9月1日上午11時許,舉行完祭海儀式後,顧不得吃飯,“郭老三”就帶領船員們駕船出海,直奔潮連島海域,他們要搶收今年秋季開海後的首船本地螃蟹。在往返8個小時後,“郭老三”搶回了2000多斤本地大螃蟹,這些螃蟹還未上岸,就已經被老客戶們搶購一空了。

他“搶”了32年螃蟹

在青島,提起螃蟹,很多人都會想到“郭老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郭老三”的大名叫郭弟平,這位昌邑漢子經營螃蟹生意32年,被同行尊稱為“青島蟹王”。

“1989年來青島打工時,我就發現青島人特别喜歡吃螃蟹,漸漸地我也被這種情懷感染了,也迷上了螃蟹生意,這一幹就是32年。 ”郭弟平認為,青島人的螃蟹情結,絲毫不亞于每年谷雨時節的鲅魚情結,“鲅魚也好,螃蟹也罷,其實都是一種文化載體,說明了青島人重情重義,懂得感恩,這種真誠值得讓人尊敬。 ”

盡管原先的三輪車變成了貨車,又變成了專用冷藏車,增添了收蟹船、作業船隊,但是每年開海的首船本地螃蟹,郭弟平總要帶隊出海“搶”,“一是要更直接了解行情,二是為了跟老夥計們聯絡一下感情。 ”郭弟平說。

兩三分鐘分完一筐蟹

中午11時50分,郭弟平帶隊出海,“我在出海前,已經給10多條作業船的船老大打了電話,詢問了他們捕撈作業的海域,現在出發,兩個小時後就能趕到他們的作業區。 ”

大家顧不上吃飯,直奔沙子口中心漁港,登上一條收蟹船出發。下午1時37分,收蟹船趕到了大公島海域,一條城陽籍作業船正在收網,網上不時帶着螃蟹上來,還有一些刀魚等。在等待了一個小時後,作業船還沒有收完網,郭弟平決定改收另外一條作業船的螃蟹。

下午3時41分,收蟹船趕到了潮連島西側海域。兩船靠上後,船員們忙碌起來,成筐的螃蟹被分成大螃蟹(七八兩以上的)、中螃蟹(半斤以下的)和皮螃蟹(瘦螃蟹)三類,并且分類計價。見到了頭船螃蟹,郭弟平很興奮,隻見他雙手并用,兩三分鐘就分完一筐螃蟹,速度讓一旁的其他船員都驚呆了。

晚7時50分許,郭弟平的收蟹船靠岸,這趟共收了2000多斤本地螃蟹,都被市區老客戶預訂了。

本地螃蟹要打造連鎖店

郭弟平說,自己經營的海鮮全都是本地漁船捕撈,開海後螃蟹從沙子口碼頭拉過來,很多都是直供飯店的,賣的螃蟹都是精挑細選的,個個新鮮肥美。

郭弟平介紹,目前,郭老三水産公司已經自建基地成立螃蟹交易中心,讓國内外遊客能享用到品質更高的青島特色海産品。公司已經組建了日照、江蘇、大連等五地的船隊,通過多樣合作模式,對全國船隊進行資源調撥,實作優先貨物收購權。公司還在舟山碼頭、石浦碼頭、呂四碼頭、石島碼頭等數十個碼頭設有經辦點,可實作産品類别豐富。南北通貨,貨源充足,真正做到源頭貨源供應。“我們已經與魯商市集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将在青島建設一批‘郭老三’品牌店,到時候,市民就能更友善地吃到本地螃蟹,此外更多海捕産品也将上市,首家店将在李滄區開業。 ”郭弟平說。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陳勇 通訊員 王雪梅 穆丹 攝影報道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亞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