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西網友深山發現“泥鳅窩”,曾是金沙江特産,如今快絕迹

保護各種野生魚、水族,是生态保護的一個重要部分。

是以,常常有許多讀者聯系長江君,将其發現的“奇怪”魚蝦詢問長江君,是否是保護動物,能不能吃....

比如有位廣西網友,在當地深山的一條小溪裡,發現大量奇怪的“泥鳅”,數量極多,他一次就“輕松釣了幾十條”!

廣西網友深山發現“泥鳅窩”,曾是金沙江特産,如今快絕迹

全身光秃秃沒有鱗片,鈍圓的腦袋細長的身體,這到底是魚還是泥鳅?

長江君第一眼,也沒認出這是個啥來,仔細觀察,确認這應該是一種“腹鳅”,又稱副鳅,是泥鳅裡最少見的一個科屬。

啥是腹鳅?

廣西網友深山發現“泥鳅窩”,曾是金沙江特産,如今快絕迹

泥鳅跟種類繁多的野生魚不一樣(我國有400多種淡水魚),全世界的泥鳅種類加起來,都隻有10來個大類。

而腹鳅,是其中體型最小,但也可能是最珍奇的一類,其肉質接近透明,膠質含量極高,是以常被人叫做“水中人參”...

為何許多人都沒見過這種“泥鳅”?甚至一般的魚市裡都沒有賣的?

廣西網友深山發現“泥鳅窩”,曾是金沙江特産,如今快絕迹

其實,腹鳅原本是一種極為多見的鳅類,在金沙江、嘉陵江、閩江、南盤江和紅水河等西南、東南的江河裡,都有大量分布,甚至北方黃河流域,都有腹鳅的身影。

事實上,腹鳅雖然看起來“柔柔弱弱”,但适應能力、生存能力卻很強,像是金沙江、黃河這種洶湧、渾濁的“泥水裡”,它們都能來去自如,且非常的活躍,可見其生命力旺盛之一斑...

廣西網友深山發現“泥鳅窩”,曾是金沙江特産,如今快絕迹

金沙江,腹鳅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既然如此,這種腹鳅為何如今這麼少見?

長江君覺得,還是人類的活動、過度索取所緻。

腹鳅的是一種“洄遊性”魚種,每年的6-8月季節,會從栖息的江河裡,溯源而上,前往上遊的山澗、溪流中産卵。

然而,江道變遷、水位下降、水電站林立等因素,導緻其難以洄遊産卵,自然其種群就無法繁衍生息,日漸衰落...

并且,腹鳅個體不大,但卻是一種雜食性、肉食性的魚種,喜歡吃江河底部的小魚小蝦、昆蟲,在目前江河生态下,它們已經很難覓食生存了。

廣西網友深山發現“泥鳅窩”,曾是金沙江特産,如今快絕迹

江道改換、水電站蓄水導緻下遊水淺,腹鳅無法洄遊,就斷絕了繁殖路線

是以,在近十幾年前,腹鳅在西南的江河中迅速數量銳減,一些地方甚至将近絕迹了....

其實,往前倒推一二十年,腹鳅還是西南江邊人家桌上的日常美食,是金沙江、嘉陵江的特産,也是許多網友的童年記憶

@山不轉我轉 :我覺得釣起來的第一條魚就是腹鳅,紅尾巴的那種,那時候江裡(金沙江)發大水,好渾濁,鲫魚、鯉魚都沒了,就是這個魚很多,好懷念

@東東對我說滾:我以前還養了好幾條,放在家裡後面山洞的水塘裡,後來上大學回家,還看到它們,都過去五六年了,後來就忘記看了,估計還活着....

@周師傅123:這個魚好吃的很,我們叫玄魚子,現在賣一百多一斤,不過根本很難買到了,聽說沒法養殖。

....

廣西網友深山發現“泥鳅窩”,曾是金沙江特産,如今快絕迹

釣腹鳅、吃腹鳅,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

事實上,腹鳅不僅“生命力旺盛”,并且繁殖能力也是很強的,隻要給它們合适的栖息環境,就能迅速“泛濫”起來...

如今的腹鳅,确實大多分布在一些人迹罕至的深山溪流裡。

廣西網友深山發現“泥鳅窩”,曾是金沙江特産,如今快絕迹

這位廣西網友,就是發現了這樣一處腹鳅栖息地,才能“輕松釣了幾十條”——由此也可見隻要給它們一點點的生存空間,它們的種群就可以如此繁盛,可惜如今的大江大河裡,已經很難給它們留下這樣的栖息地了,值得反思。

廣西網友深山發現“泥鳅窩”,曾是金沙江特産,如今快絕迹

網友釣獲的腹鳅

這種腹鳅魚能吃嗎?屬不屬于保護動物?

長江君一直強調,越是“模樣奇怪”的野生魚、水族,越可能是保護動物,千萬不要随便亂吃,一方面亂吃可能導緻違法,一方面也等于破壞生态。

不過,腹鳅目前并不屬于保護魚種,是可以食用,當然也不應該謹記适度,切莫過度索取...

網友們,你們家鄉有這種神奇的“泥鳅”嗎?

(關注我們,随時了解長江水生物種趣聞,也可聯系我們爆料投稿,助力生态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