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想見真風味”。挨過“苦夏”,秋風起,蠢蠢欲動“貼秋膘”。粗犷的北方,長風浩蕩。江南溫婉,水靈靈,“水八鮮”中的多位主角于此際飄然而至。那一口“鮮爽”,入胃,沁心脾。
<h1 class="pgc-h-arrow-right">秋風想見真風味</h1>
秋風撩人,繞不開“莼鲈之思”。《晉書·張翰傳》載:“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鲈魚脍。”張翰是吳江人,吳江西北臨太湖,東南有吳越分界的“分湖”(今作“汾湖”)。張翰的墓就在分湖畔(今人考證,墓址在蘆墟莘塔,1960年代中期毀)。分湖出産“紫須蟹”,螯一大一小,作持戟沖鋒狀。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太湖蟹</h1>
“秋風起,蟹腳癢。”青背白肚黃毛金爪,那是并不遙遠的陽澄湖大閘蟹,其實太湖蟹何嘗不如此?“閘”可攔截空間,卻攔不住一脈相承的味之“道”。
菰,茭白也。秋茭白經“露”滴,分外潤潔。無須多打理,茭白炒肉絲,清爽鮮嫩;炒小河蝦,鮮靈得有鋒芒;當年醬蒸,則别有一番鄉土滋味。
茭白
莼菜
莼菜,水中蕩漾的菜,葉片圓翠,田田如銅钿。“清明”時節的莼菜嫩芽,如春茶,難得;“霜降”後,則如白魚起陣,大量上市。隻要不失時機,秋莼菜同樣可口,清純,滑溜溜。莼菜乃“無味之味”,調“羹”後大入味。古人形容為“味略如魚髓蟹脂,而輕清遠勝”。
芡實,俗稱雞頭米。葉與莖多刺,采摘不易,手剝也辛苦。“細剝小庭幽”,在古鎮同裡,映着“慢時光”,你還能看到這樣的景象。新剝的雞頭米,有如蓮芯,又如迷你粉丸子,與菱、藕一起炒食,可謂“同氣相求”;湯食或做成羹,随緣而不失本色。
雞頭米
芋艿
中秋時節的芋艿最誘人,那些小芋頭,刮去皮,個個瓷白,玲珑可愛,與青毛豆子一起煮,一青二白,糯而鮮,除了鹽,真的不需要再佐以别的調料,風味本真到家。
味道沉澱,成記憶,牽引鄉愁,如縷不絕。所謂的“人生貴适志”,有時,不過是急流勇退“歸去來兮”。人間煙火,調五味。
<h1 class="pgc-h-arrow-right">吳江水兮鲈正肥</h1>
無論蔬菜還是水産,得“時令”者為“時鮮”。“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鲈正肥。”注定,那一條鲈魚穿越千年念想,夢寐江海洄遊。“江”為吳淞江(簡稱“吳江”,吳江區劃得名于此),又簡稱“淞江”(古詩詞中常簡作為“松江”)。吳江乃水鄉澤國,當年站立“垂虹秋色滿東南”的橋頭眺望,白水茫茫一片。鲈魚往來江海,名副其實“如魚得水”;而捕魚則風險陡增,需“出沒風波裡”。
國畫 松江四鰓鲈
鲈魚鮮美絕倫,但究竟長啥樣子,衆說紛纭。原因,截流改道,曾經的“江湖”不再。以緻好事者反複渲染“松江四腮鲈”,近乎神話。甚至張冠李戴,把“塘鳢魚”(又稱“鲈鳢魚”)誤作“四腮鲈”,而把今天上海郊區的“松江”直接挂鈎為古詩詞中的“松江”。“松江四腮鲈”據說真有,托放在掌心中,一副“娃娃魚”模樣。與此比照,别稱“鲈鳢”的塘鳢魚顯然酷似,不知兩者是否存在因緣。有一點可肯定,塘鳢魚春季最肥美,油菜花開時節,一盞“塘鳢魚炖蛋”,鮮得你掉眉毛。塘鳢魚的腮幫子,超級食客稱之為“豆瓣”,放湯,舌尖上跳芭蕾舞,驚豔。
塘鳢魚炖蛋
附會總有理由,但牽強終不靠譜。鲈魚與“鲈鳢”及所謂的“四腮鲈”明擺着不是一碼事。南宋詩人楊萬裡有詩《松江鲈魚》為證:“鲈出鲈鄉蘆葉前,垂虹亭上不論錢。買來玉尺如何短,鑄出銀梭直是圓。白質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秋風想見真風味,隻是春風已迥然。”這詩遞出實錘數把:一,鲈魚出在吳江。吳江别稱“鲈鄉”,有江南第一長橋“垂虹橋”,橋上築“垂虹亭”。張翰墓在蘆墟,“四圍春水一蘆墟”,不乏“蘆葉”;二,鲈魚珍貴,秋風起一魚難求;三,鲈魚可以長得較大,形體特質為“白質黑章”“細鱗巨口”。
垂虹橋
今天,吳江已成功養殖“太湖花鲈”,徹底印證了古代詩人筆下的“松江鲈魚”。2005年出版的《太湖魚類志》列有“中國花鲈”條目,有如是描述:“體延長而側偏,背腹緣均圓鈍”;“口大,端位,斜形,下颌長于上颌”;“體被栉鱗,排列整齊”;“常栖息于河口鹹淡水區,亦遊入通江湖泊内覓食。太湖中偶有捕到”。
<h1 class="pgc-h-arrow-right">秋實去浮華 風情寓真味</h1>
“但愛鲈魚美。”清蒸鲈魚“原生态”。今年八月,筆者在富春江邊一“農家樂”,見到池缸中标注為“野生白鲈魚”者。細加觀察,特作如下記錄:“長三十公分左右,重一斤許。體狹長如梭,鱗細而發光,上布圓斑。有點像鳜魚,細鱗巨口。清蒸,肉質細膩、結實,極其鮮美。”看來,這“白鲈”也就是“花鲈”,至少可看作花鲈一類。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太湖花鲈</h1>
回到吳江,再向太湖老漁民讨教,得到回答,“花鲈”俗稱“鲈鳜”,肉質、花斑有如鳜魚,鳜魚春季最肥美(有詩“桃花流水鳜魚肥”),而鲈魚秋季最可口。實屬碰巧,九月中旬,七都“老鎮源”酒家收得一尾太湖野生的花鲈,魚色鮮豔,魚體流暢,兩手捧托起,着實漂亮。此鲈魚長四五十公分,重二斤多。此謂“七星鲈”,“星”為鲈魚體表的圓斑點,“七星鲈”也即“花鲈”。至于“海鲈魚”,那是“海鮮”了,另當别論。
“莼鲈之思”,浮遊表面的是“莼鲈”,口腹之享;積澱其中的是“之思”,文化與人生。左“魚”右“羊”,南北呼應,天然寫就一個“鮮”字。貼秋膘也罷,打秋風也罷,均風流。秋實去浮華,風情寓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