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在我國有悠久的食用曆史,是藥食同源的典範。
據史書記載,海參供食用始于三國時期,吳. 沈瑩所著《臨海水土異物志》中描述海參為“土肉,正黑,如小兒臂大,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炙食”。“土肉”指的就是海參。
到魏、晉時期,海參開始成為筵席中的佳肴。晉.郭璞在《江賦》中寫到“玉現海月,土肉石華”,将“土肉”(海參)同“玉珧”(牛角江珧蛤)、“石華”等名貴食材相提并論。

海參被真正列為海味珍品是在明朝時期。
明·謝肇涮撰寫的《五雜俎》中這樣描述海參的價值:“昔人以閩荔枝、蛎房、子魚、紫菜為四美。蛎負石作房,累累若山,所謂蚝也。不惟味佳,亦有益于人。其殼堪燒作灰,殊勝石灰也。子魚、紫菜;海濱常品,不足為奇,尚未及遼東之海參、鳆魚耳。海參,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
明·周亮工所撰《閩小記》對福建莆田所産海參進行了這樣的描述:“閩中海參,色獨白,類撐以竹簽,大如掌,與膠州、遼海所出異,味亦淡劣。
明·周亮工所撰《閩小記》
清朝時期,大量史書都記載了海參的食用和藥用價值。清.吳儀洛撰寫的《本草從新》論述海參的價值:“甘、鹹、溫,補腎益精、壯陽療痿”。
清·趙學敏編著的《本草綱目拾遺》載有“海參補腎經,益精髓,消痰涎,攝小便,壯陽、安胎利産、愈創抗炎、生百脈血,治潰瘍生蛆,活血化瘀,治息痢”。
清·趙其光編著的《本草求原》提及“海參潤五髒、滋精利産、滋陰補血、健陽、潤燥、調經、養胎、利尿。”
清·本草編著的《脈藥連珠藥性考》著有:“海參可降火、滋腎、通腸潤燥、除勞祛症”。
清·王士雄撰寫的《随息局飲食譜》是一部食療養生著作,書中這樣論述海參的食用價值:“滋陰、補血、健陽、潤燥、調經、養胎、利産,凡産後、病後衰老者,宜同火腿或豬、羊肉煨食之”。
随着人民生活水準的普遍提高和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消費者對生活品質有了新的追求,作為我國傳統滋補佳品之一的海參正逐漸走向普通消費者的餐桌。特别是近幾年,人們工作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體虛體弱”“亞健康”狀态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吃海參正逐漸成為人們日常養生保健的一種潮流。
長生島貢參提醒您:購買海參請選擇正規品牌、認準國家有機認證
更多海參知識,請關注長生島【聊參學堂】系列文章。
内容參考:劉淇、曹榮、王宇夫主編《神奇的海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