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帶上它的話,你哪兒都不要去

“不帶上貝殼的話,哪都不要去。”這是半神特裡同的人生名言。

特裡同是希臘神話中的人魚,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魚。他是海神波塞冬的兒子,有一個用大海螺的貝殼制作的小号,可以吹奏出震耳欲聾的呼嘯聲,吓跑海怪,号令四海。

不帶上它的話,你哪兒都不要去

半神特裡同

當海浪把那些特裡同的小号送上沙灘,每一個撿到他們的人,都能從手中那隻小小的海螺貝殼中聽到大海的聲音,人們把他們帶回家中,通過這一隻貝殼建立起與大海的奇妙聯系。

但其實人類早在史前時代就已經注意到了貝殼的存在,早在6500多年前的人類墓葬中就已經發現了用貝殼雕刻而成的圓形臂钏;除了裝飾品,考古學家還發現了貝殼制成的頂錘、斧頭、刀、魚鈎和鉛砣。貝殼不僅成為了人類實用和裝飾的重要物品,還衍生出性、權力、生育和死亡的象征。

不帶上它的話,你哪兒都不要去

貝殼貨币

在許多的人類文化中,白色是純潔與和平的顔色,代表着出生或是死亡,貝殼的顔色恰好與之不謀而合,是以在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把貝殼當做陪葬品使用的習慣,甚至在遠離大陸數千英裡的内陸古墓中也會出現成堆的貝殼。

還有一種觀念認為這些來自人類看不見的海洋深處的貝殼正是深海送來的使者。内布拉斯加州的溫尼貝戈人就認為貝殼是大海中的星星,是夭折的孩子,是難産而死的婦女和戰死沙場的靈魂。

與死亡相對的新生也和貝殼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諸多人類創世的故事中,貝殼是神靈、人類、甚至這個世界的生命。在克羅尼西亞聯邦的諾魯島流傳着一個與中國的盤古開天辟地非常相似的老蛛神的故事:

老蛛神被困在一個蛤蜊殼裡,周遭一片黑暗,他摸索出去的路時發現了兩隻蝸牛,于是把他們變成了月亮和太陽,一隻蟲子把貝殼分成了天和地,它滴下的汗水由此形成了大海。

而有一樣更加神秘的物品,将貝殼在神話傳說中的故事和現實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那就是至今都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海絲(sea-silk)。

海絲是一種神奇的織物原料,它是神話中阿伊宋和他的水手乘“阿爾戈”去尋找的金羊毛,也是傳說中世間那一對精美無雙,剛好能填滿半個胡桃殼的海絲手套;據說就連埃及法老都曾用海絲制成船帆帶着身穿海絲的木乃伊航行……

曆史上關于海絲的各種古老傳說不勝枚舉,但這種織物在現實中是真實存在的,從羅馬時代開始,地中海附近的作家就提到過海絲的材料來源是一種巨型的着閃閃發光胡須的海貝。

不帶上它的話,你哪兒都不要去

尖角江珧蛤

這種海貝正是地中海地區最大的貝類:尖角江珧蛤。他們像巨蚌一樣孤零零地矗立在海床上,寬度堪比男人攤開的手掌,甚至長達一米,殼外經常覆寫着一層柔軟的海藻。尖角江珧蛤會從貝殼中伸出一簇有黏力的絲線把自身固定在海床上,阻止自己被湍急低水流沖走。

不帶上它的話,你哪兒都不要去

尖角江珧蛤的足絲

這些纖維狀的固定物被稱為“足絲”,他們的主要成分就是膠原蛋白,而這也就是人們制作“海絲”的主要原料。人類關于海絲的最早記載源于3世紀初。羅馬帝國非洲行省的迦太基學者德爾圖良記載說:“這些海絲采自巨大的貝類那些猶如青苔般的絲簇。它的産量太少,不足以用來紡織和縫制長袍。

不帶上它的話,你哪兒都不要去

歐洲古代的海絲手套

海絲制品目前在現實中的遺存很少,目前人類發現的最古老 海絲來自距今約1700年的公元4世紀,在布達佩斯的阿昆庫姆遺址中被發現,那裡曾經是羅馬軍團在帝國北部邊緣的駐紮地;1912年人們又在阿昆庫姆的一座墳墓的女性木乃伊兩腿之間發現了一些面料碎片;1978年在巴黎郊外的一處潮濕的地下室,人們發現了一頂海絲材質的針織帽,這也是少有的儲存比較完整的海絲制品,有一種羊毛一樣的溫暖質感。除卻這些織物,海絲還可以制成刺繡等工藝品,更有海絲技藝者掌握了海絲的染色工藝,能夠用天然染料将海絲處理成淡紫色。

如今随着尖角江珧蛤被納入歐盟法律的保護範圍,海絲手藝人能都擷取到的足絲數量日益減少。但是人們仍然可以透過那些留存下來的海絲工藝品欣賞到它的神秘與美麗。

不帶上它的話,你哪兒都不要去

紡織足絲的織布機

那些文藝複興時期開始出現在獵奇的收藏者櫥櫃中的尖角江珧蛤貝殼和海絲,就像是一跟連接配接了現實和神話世界的神奇絲線,編織起人類關于時間和曆史的想象。

撥開這些神秘的面紗,今天貝殼以最為常見的方式出現在了我們的的餐桌上。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曾經這樣描述蛤蜊的滋味:“人們的嘴巴猶如火焰一般閃爍,明亮低汁液從他們的手上滑過,沿着束腰外衣滴落到地闆上。”

今天人類的軟體動物食用量超過1600萬噸,價值約50億美元,而這其中中國的産量就占了70%。在人類曆史上甚至出現過多次因為過量捕撈食用而導緻某種貝類瀕臨滅絕的現象。

馬克·科爾藍斯基曾在《大牡蛎》中描述了紐約生蚝(牡蛎)的故事,美國曼哈頓地區的居民食用的貝類距離原産地隻有幾個街區的距離,随着紐約地區生蚝的劍聖,當地的漁場開始對沿海進行掃蕩,并留下一連串毀滅性痕迹,。在澳洲和美國的西海岸也發生過同樣的事情,這兩個地方都有過類似的短期漁場,專門為悉尼和舊金山提供生蚝。

随着軟體動物的野生種群數量不斷減少,如今我們食用的大部分軟體動物都是人工養殖的,還有一些地方正在積極采取幹預,不讓野生牡蛎的悲劇再次重演。

軟體動物作為地球上種類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的動物,也是有史以來最堅強,最聰明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他們的名字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有我們熟悉的蝸牛、贻貝、蛤蜊……還有一些不知名的石鼈、鹦鹉螺、船蛸……

沒有人知道這個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種軟體動物,他們誕生于人類之前,在死去後又把自己的外殼甚至紡織物留在這個世界上,那些形狀色彩缤紛的貝殼,帶着海洋的消息,從深海來到陸地,被人類發現、觀察,收藏。我們在貝殼中萌發了對生命、死亡、權力與财富的無限想象,這些時間的螺旋,也見證了人類的曆史。

,訴說着貝殼在融入人類世界過程中發生的種種離奇、令人難忘而又鮮為人知的故事。

不帶上它的話,你哪兒都不要去

軟體動物在地球生存已超過5億年,它的外殼(貝殼)從舊石器時代起就介入了人類的生活,例如:作為先民的信仰、性與權力的象征,價值超過黃金的貨币;随着貝殼退出貨币體系,它在人類生活中的影響還是随處可見,例如全球性美食、裝飾品、收藏品、精美織物等;它們的形狀啟發着數學家、藝術家、建築家的作品靈感;到如今,人們更是在醫學上發現了它們的巨大價值,例如提取出治療糖尿病的新藥、替代嗎啡的無瘾止痛藥等。

通過這些精心挑選的故事,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教會我們如何領略地球生命的神奇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