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欄丨姜峰:古老大院

作者:日常惡魔

—分享—

專欄丨姜峰:古老大院
專欄丨姜峰:古老大院

古老大院

文/姜峰

一不小心,你可能踏進了一個300年曆史的大院。

在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教育街,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古門樓,綠色琉璃筒瓦,金黃色的屋脊,紅色花崗石牆面,3個拱形門洞,中間是大門,兩邊是小門。右邊的牆上有長沙市人民政府挂牌的“原省政府大門——近現代保護建築”牌匾。

2018年10月31日上午,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挂牌儀式在這裡舉行。

這就意味着,新一輪機構改革後,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的辦公地點就在這古老的院落裡。

在各省直機構挂牌儀式上,看到的都是現代的、氣派的大門和大院,為什麼唯獨省農業農村廳是這古色古香的門樓、古老的院落?

也有人經常問我,這有點似天安門城樓、還是近現代文物保護建築的門樓有什麼樣的曆史?

這個古老大院,确實是有曆史故事的。

出這古色古香的門樓往左拐,是大院東,有一道300米長、3米高的青磚外牆,距今已有近300年曆史,牆上有長沙市人民政府設定的“巡道街貢院外牆——近現代保護建築”的石牌。

專欄丨姜峰:古老大院

靠近營盤街的巡道街出口處,一條長方形的古石碑豎在古院牆下側,其上雕刻的“貢院巡道街寬一丈一尺”一行字仍清晰可辨。

如果從300年前算起,這個院落的曆史是清晰的。

湖南貢院——湖南督學署——湖南教育總會——民國湖南省政府——新中國湖南臨時省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委員會——湖南省革命委員會農林局——湖南省農業廳——湖南省農業委員會——湖南省農業農村廳。

“曆史悠久,文化厚重”,用這八個字來形容,名副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得人才者得天下。

清政府奪得天下後,承襲了明代的科舉制度,以搜羅天下人才。天下學子則以“學而優則仕”而走上仕途。順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重開科舉, “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毋得與官”。當時湖南書院盛行,學子衆多。然而,獲科舉資格的湖湘士子均須遠赴湖北武昌參加鄉試,在以水路為主要交通的古代,浩瀚洞庭湖,波濤不測,有些士子畏避險遠,裹足不前,還有些家境貧寒的優秀士子也不得不放棄遠途的鄉試。

清朝初年,幾任巡撫,都把在湖南分闱(分考場)作為一件大事。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巡撫趙申喬、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巡撫潘宗洛、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巡撫李發甲多次奏請清廷,請湖廣鄉試南北分闱,經幾任巡撫的力争,朝廷終于在雍正元年(1723年)诏谕分闱,湖南巡撫接上谕後,雷厲風行,于當年就在長沙城原明吉王藩地設立貢院,這條街也因之改名為貢院街。

貢院利用湖湘書院的院址進行擴建,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功能齊全,封閉性強。據清光緒《湖南通志》卷67記載,設院當年就添建頭門龍門3扇、望樓4座、鼓亭2座,東西官廳8間,公堂、衡鑒堂各5間,内簾房舍32間,提調、監試、後勤等用房150間,以及考生考試和居住的号舍8500間。

号舍10間為弄,5弄編成一宇,形如長巷,房内設2層承闆,可以抽動,日可為桌,晚可為床。考生人居一間,試前入内即封号栅,至交卷時方可開啟,很難舞弊。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二月,湖南第一次單獨舉行鄉試,湖湘學子欣喜相告,參試人數比往年赴武昌參試者陡增,考生近萬人。原有的8500間号舍遠遠不夠用(考試每人一間),于是,又在東邊提調署之側另立栅号。

貢院鄉試每3年一次,試期在農曆八月初八,此時,長沙城内學子雲集。貢院周圍更是增加了許多家客棧,旅舍甚至是居民家,住滿來自全省的士子。

周圍還出現了許多試館,即一些地區或宗族,為了給本地或本族士子到省城參加鄉試提供友善,在城内購置房屋,派人管理,免費供應食宿。不是考試期間,試館也接待本地或本族來省城辦事的人員;隻收夥食費,不收住宿費,故兼有會館性質。如望麓園的甯鄉試館、新安巷的湘鄉試館、紫荊街的長橋柳氏試館、怡長街的彭氏試館就是當時有名的試館。

開考前夕,有船從長沙鄰縣運來大捆大捆的桂花,寓意“蟾宮折桂”,八月桂花令長沙城滿是金黃的香味,而城内也有不少少年,在高聲叫賣“桂花糕”,吃了桂花糕,考試可以考出好成績,寓意步步高升。

士子們往南門口西文廟坪晉谒魁星,然後在考試前繞行長沙城,從湘春門進城,經北正街高升門(取步步高升意)、紫東巷(取紫氣東來意),過文星石橋(取文星高照意)、又一村(寓柳暗花明)到達貢院。

開考(入闱)之日,主考官率各官在貢院後内的水池(即今賜閑湖)旁舉行祭池儀式。

考試分為3場,第一場為“八股”,第二場為“經義”,第三場為“對策”和“詩賦”,每場3日,考生在這間矮屋内飲食起居要度過9日。

為保證考場紀律,嚴防舞弊,考場隻有南門一張大門出進。在三場共計9天的考試期間,這張大門嚴實地對外關閉。那時還沒有鐵絲網和電網的設施,為保證湖南貢院的安全秘密,當時的官員,在貢院圍牆上鋪上厚厚的荊棘刺,就因為這些荊棘刺,貢院而被人們稱作“棘闱”。

湖南巡撫陳文恭有副對聯對長沙貢院作了生動描繪:

矮屋靜無嘩,聽食葉蠶聲,敢忘當年辛苦;

文星光有耀,看淩雲骥足,相期它日勳名。

低矮的考屋裡,在試卷上寫字的聲音就如食桑葉的蠶聲,主文運的星宿激勵着士子的志氣更加高昂,想到指日可待的功名,早把當年的辛苦忘得一幹二淨了。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先後對貢院進行了擴建,考試的号舍達12364間。

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貢院舉行了湖南最後一次鄉試。

貢院大門位于今中山路三角花園,原中門聯雲:

十七科辛苦初心,正野橘香來,井梧月上;

六千卷文章巨手,是洞庭波闊,衡嶽雲高。

原貢院門前的一對石獅,一直留在中山路三角花園,直到本世紀初,三角花園進行改造,為保護石獅不被破壞和遺失,這一具有290多年曆史的石獅,被移往嶽麓山景區東大門(四醫院旁的大門)。

專欄丨姜峰:古老大院

今天這對石獅靜靜蹲伏在嶽麓山東大門前,光陰如刀,筆飛翰舞的科考時代,顯然已凝固成嶽麓山前容顔已老的兩方石雕。

湖南設立貢院,是長沙及湖南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對推動湖南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經濟社會進步、人才的勃興以及湖湘學子走出湖南,參與國事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清代前期(至1840年),是長沙及湖南科舉人才的鼎盛時期,共75榜,湖南成進士的有441人,中舉的則多達數千人,其中近半數是長沙府人士通過舉試走上仕途,官至總督、尚書、大學士的14人中,有12人人是在分闱之後,而且14人中有10位是長沙府人士。他們是:陳鵬年、彭維新、劉權之、陶澍、賀長齡、羅繞典、李星沅、勞崇光、曾國藩、胡林翼。而整個明代,長沙籍進士官至同級的官員隻有3人。這些人中,曾國藩、胡林翼等成為清後期舉足輕重的中興名臣。

左宗棠,這位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洋務派代表人物,卻是差點連舉人都沒考上。

左宗棠曾就讀于長沙城南書院,20歲在貢院參加鄉試,試卷沒能被閱卷的考官看中。眼看與舉人資格失之交臂,幸好這是為道光皇帝五十大壽開的恩科,主考官從5000餘考卷中又選了6份,左宗棠名列增補的6人之首。

此後,左宗棠三次考進士落榜。有一次落榜,竟是因為湖南人多中了一個進士,而湖北人少了一個,硬把左宗棠撤下,換上了一個湖北人。左宗棠決定不再參加會試,開始尋找新的報國途徑。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貢院改設湖南督學署。

清晚期至民國初期,貢院舊址成為湖南新式教育之地。1903年湖南巡撫趙爾巽在此建立湖南高等學堂,1906年又建湖南公立政法學堂。1907年劉人熙等人在此建立湖南教育總會,貢院街始稱教育會街,後簡稱教育街。

教育會坪(現農業農村廳大院前部),中間搭有面北背南的戲台(即大院大門處),台的兩側砌有圍欄和兩張門進出。此坪是一個集會的場所和市民公共活動的地方。

1922年12月8日,在毛澤東、羅學、王贊等的上司下,九百多名人力車勞工手執“勞工神聖”、“打破資本主義”等彩色小旗,胸配長沙市人力車工會證章,在教育會坪集合,慶祝自己的工會的成立。會上,毛澤東發表演說,号召勞工團結起來,為改善勞工階級的政治、經濟條件、為本階級的解放而鬥争。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政變。4月14日,湖南農工商各界六百餘團體在教育會坪舉行了十萬餘人的反蔣示威和第二次鏟除反革命分子示威大會,高呼“打到蔣介石”,“徹底鏟除壓迫農民運動的軍閥勢力”,“解散全省團防武裝”、“普遍組織農民自衛軍”等口号。

1930年7月27日,彭德懷率紅三軍團攻克長沙,自東屯渡過河,經馬王堆、五裡牌、小吳門、四十九标、韭菜園、浏陽門等處進入長沙市區,占領了國民政府及清鄉督辦署等重地,控制了全城,湖南省政府代理主席何鍵狼狽地從大西門渡河向沅江逃命。29日下午,長沙市工農群衆約十萬人,集會于教育會坪,熱烈歡迎紅三軍團全體指戰員和赤衛軍。

8月2日下午,在教育會坪舉行“八一”南昌三周年和慶祝省蘇維埃成立大會,參加大會的有湖南總工會、粵漢鐵路總工會以及泥木、印刷、縫紉等工會,全市勞工齊集,其他各界人士亦踴躍參加,總計到會團體達八十多個,十餘萬人。會後舉行盛大遊行示威,群衆情緒高漲,充分展現了人民力量的偉大,使帝國主義、反動勢力為之膽寒。

1931年9.18事件後,9月25日,湖南省城工、商、學各界群衆,在教育會坪舉行了反對日軍武力侵占遼甯示威大會,提出了團結群眾力量,一緻對日宣戰,決定将原來的湖南人民“對日援僑委員會”改稱為“湖南反日救國會”,示威大會之後,整隊遊行,沿途高呼抗日口号,愛國熱情極為高漲。

1932年2月7日,長沙市各界群眾冒着風雪在教育會坪舉行“湖南人民抗議倭寇在京滬暴行示威大會”,全市工廠、商店罷工、罷市一天。表示抗議日軍的暴行。

1933年,何鍵在教育會坪設台比武,一時轟動全城,觀看者達數萬人。

1938年11月12日晚1時左右,國民黨政府派遣大批軍警在長沙市區四處放火。這批放火軍警三五成群,提着煤油火器,不分商店住宅,一概放火焚燒,頃刻之間,整個長沙城成了一片火海,廣大居民從夢中驚起,競相奔逃,老弱婦孺未及逃出者,葬身火海,造成了長沙空前未有的浩劫。1922年後在湖南教育總會建的中山圖書館(現農業農村廳八宿舍位置)、省立博物館(現農業農村廳三辦公樓位置),都被毀于這場大火。

1944年農曆5月,日本侵略者攻占長沙後,将憲兵隊設在教育會坪内,直至日本投降才消失。

抗日戰争時期,湖南省政府先後七次遷至沅陵、耒陽、桂陽、嘉禾、臨武、藍山、長沙縣等地,1945年8月日寇投降後,于9月18日返長,将教育會坪建設為湖南省政府。設有二門,門外立二崗亭站哨。

1947年5月22日,湖南大學全體學生高舉“國立湖南大學反内戰大遊行”的橫旗,三人一排,各執三角小旗,上書“反内戰”、“反饑餓”等口号,沖破國民黨的憲警阻攔,由南門口向黃興路、司門口前進,遊行隊伍穿過中山東路,經北正街、湘春路、由興漢門入城,經荷花池、水風井,抵達教育街湖南省政府門前,高呼“反對軍人幹政”、“打到貪官污吏”等口号。隊伍由又一村經南陽街、八角亭原路渡江傳回湖大。

1949年8月4日,程潛和陳明仁兩将軍接受了共産黨提出的“國内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率領湖南保安部隊及國民黨第一兵團全體官兵在長沙舉行起義,成立“湖南臨時省政府”。

解放軍從小吳門進駐長沙,先頭部隊很快到達教育街。第二天,10餘架國民黨飛機朝教育街方向飛來。炸彈扔向“臨時省政府”。在起義部隊和解放軍的還擊下,轟炸機無功而返。

新中國建立,這裡成為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1950年4月1日經中央準許成立湖南省人民政府,在這裡舉行了隆重的典禮。

1951年徐特立來湖南視察工作,訓示将頭門建好,随即将原戲台拆掉改建頭門(即現在農業農村廳大門),并于大院附近的院後和西面征用了一部份民房,改為食堂、第十宿舍和第二宿舍,建立了第一、第四辦公樓和機要室。

1955年3月将湖南省人民政府改為“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國務院3月15日頒發銅質印章,于24日正式啟印,毛澤東主席特地親筆書寫了“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八個字贈送給湖南人民。

教育會坪中有一座氣勢宏大的中山紀念堂,建于1927年,紀念堂南面是仿羅奧尼克式的花崗石柱廊,門窗套均是花崗石精雕細刻而成,是湖南建築中花崗石文化的一件精品。抗日戰争初期,中山紀念堂曾為湖南人民抗敵後援會駐地。抗日戰争勝利後成為湖南省政府的大禮堂,1949年,成為湖南和平起義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成立的見證者。1995年,中山紀念堂被拆。

中山堂的六根羅馬柱現伫立在湖南省水産科學研究所坪内。

現在農業農村廳的幹部職工習慣稱1951年建的禮堂稱為小禮堂,因為在1995年前還有一個大禮堂(即中山堂)。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内亂中省人民委員會被沖擊,處于癱瘓狀态,無法正常行使職權。

1967年。省警備區由五一路搬進省人民委員會大院辦公,并于院後東北角緊靠巡道巷修建了一棟坐東朝西的二層樓14間的宿舍。

1972年8月25日,省警備區将大院房屋及家具退交給省革委機關事務組。

1972年9月16日,湖南省革命委員會農林局由五一路韭菜園搬進了大院。

1973年8月,省委決定農、林分家,省林業局搬至本市長嶺,省農業局原地不動。1974年北區民兵指揮部擅自強行占了農業局一部份房子,直至省委決定撤銷“民兵指揮部”。

1980年3月,“湖南省革命委員農業局”改為“湖南省農業廳”。

2014年7月,省委、省政府決定将省農業廳和省委農村工作部(省政府農辦)的職責整合,組建省農業委員會,加挂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牌子。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湖南省機構改革方案》,成立湖南省農業農村廳。這裡成為省農業農村廳的機關辦公大院。

三個世紀的曆史變遷,物是人非。長沙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49年後,在這條不到1000米的教育街兩邊,有多家政府部門機構。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2008年,省民政廳、省教育廳、省檢察院、省文化廳相繼搬出,到新的地方建了氣派的新的機關大院。

唯有負責農業大省的最古老産業——農業的省農業機構仍隅居于此,在這樣一個300年曆史的古老大院裡辦公。

有意思的是,省農業農村廳的大門仍是建于1951年的省政府頭門,東面圍牆仍是有300年曆史的貢院外牆,廳級幹部所在的一辦公樓,仍是青磚黑瓦的兩層樓舊樓,幹部職工開大會的會議室仍是建于1951年的青磚黑瓦的當年省政府的小禮堂。

我想,這樣的辦公條件在湖南省直機關機關裡應該是僅有的。

如今,教育街的周圍都是幾十層的高樓林立,唯有省農業農村廳機關院内是一至七層的矮房,成了這一片城區的窪地。

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湖南“三農”很多工作一直居于全國先進行列,水稻、油菜、生豬等大宗農産品産量在全國是數一數二的。

古老的大院,簡陋的辦公條件,在幹着農業大省的鄉村振興的宏偉事業,作為湖南的百姓,我們應該為這樣的機構,這樣的幹部職工而喝彩、而贊賞。

曆史的累積,物是人非。汽車的大量增加,相對于外面寬闊的馬路,如今進出省農業農村廳的街道顯得是那麼的狹窄。連接配接教育街的中山路、蔡锷路一度都是單行道,進出農業農村廳大門往往要繞一個很大圈子,車堵在大門前的教育街裡面常常進退兩難。

外機關第一次到省農業農村廳去的人,進了這古老的大門,往往有兩句話,第一句是,農業廳是個好地方啊,曆史悠久,文化厚重。第二句是,農業廳太難找了,車輛進出太難了,找個停車位比蜀道還難,難于上青天。

300年的時光交響,古老與現代,在這裡交融。

歲月悠悠,曆史沉澱,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古城長沙很多老街、大院已消失,有的已拓寬,有的已改變原貌。

以古可以鑒今,我們不要忘記古老大院經曆的風風雨雨,不要忘記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

姜峰,本名姜太軍,湖南甯鄉人,畢業于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當過高校教師,副教授,現任湖南省農情分析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雜志社社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