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種體型非常龐大的野牛,一般體長為2-3米,肩高達2米,體重為450~1000千克,粗大而尖銳的兩角呈弧形,看上去就像是洪水猛獸一樣令人生畏。野牛多栖息于熱帶、亞熱帶的山地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林緣草坡、竹林或稀樹草原,習慣結成小群在森林中活動。大多在晨昏活動,也有的在夜間活動,白天則在陰涼處休息,以啃食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竹葉、竹筍等為食。常見的野牛品種有亞洲野牛、美洲野牛、非洲野牛、歐洲野牛、亞洲野水牛和野牦牛等,僅有部分品種被人類馴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亞洲野牛</h1>

别名印度野牛、白肢野牛等,以體軀巨大而著稱,其體型與美洲野牛不相上下,是世界牛類中體型最大的牛之一,成年雄性野牛最重可達1225千克。亞洲野牛的體毛大都是棕褐色或黑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雄雌均有角,但雌性的較小,而雄性的雙角非常雄偉,彎度相當大,由額骨高起的棱上長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彎,複又向上,最後角尖又向内并略向後彎轉。由于亞洲野牛四肢的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就像是穿着白色的長筒襪,是以也被叫做白肢野牛,在産地更是被形象地稱為“白襪子”。亞洲野牛主要栖息在熱帶、亞熱帶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并且有垂直遷移的習性。夏季多在海拔較高的山上,冬季則逐漸向海拔下降的區域移動,活動範圍較廣,過着遊蕩的生活,沒有固定的住所。它們喜歡群居,但群體不大,以雌性、幼仔和亞成體組成,以一隻體形較大的雌性為首領。成年雄性多為“孤牛”,僅在發情期回到群體中生活,交配之後再離開。在我國,僅見于雲南南部和西南部,20世紀90年代初約有1000多頭,由于近20年的盜獵,2013年時已下降到100多頭,處于十分瀕危的境地。國外主要見于印度、緬甸和東南亞諸國。由于亞洲野牛的脾氣過于暴躁,幾千年來一直生活在山地叢林裡,沒有被人類馴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美洲野牛</h1>
又稱美洲水牛、北美野牛等,作為北美洲的新“移民”,它們源自歐亞大陸的歐洲野牛,後來遷移至白令海峽。在冰川紀,大量的水流被凍成冰川,導緻海平面下降,露出了亞洲和美洲之間白令海峽的洋底大陸,許多亞歐大陸上的動物便通過這塊洋底“大橋”橫渡到美洲,野牛就是其中之一。到了1萬年前,氣溫又開始上升,冰川融化,整個白令海峽又被海水淹沒,此時美洲野牛已逐漸取代了當時數量龐大的移居者-西伯利亞野牛。如今、美洲野牛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和世界上最大的野牛之一,體重可達1000克,同時也是一種比較兇悍的動物,頭上長有一對向上彎曲的鋒利雙角,即使面對最富攻擊性的捕食動物也毫不退縮。美洲野牛大量集體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平原,長有深暗的栗子褐色毛發,有如同小丘一樣的大肩膀。在種群之内,每頭公牛各自形成一個集體并保衛族群中的母牛,每年6~9月間為繁殖期,每頭母牛能産下一頭小牛。美洲野牛因其暴躁的脾氣,難以被人類馴化。
美國第44任總統奧巴馬于2016年5月9日在一份法案上簽字,進而正式确立美洲野牛為美國國獸。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非洲野牛</h1>
亦稱非洲水牛、好望角水牛等,和亞洲野牛的親緣甚遠,在演化上非洲水牛的祖先類似亞洲野牛。非洲野牛廣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區,群居為主,胸膛寬闊,四肢粗壯,身體覆寫稀疏的黑毛,耳朵大而下垂,頭大角長,雄性的角會像盾一樣覆寫在頭頂。雄性個體大于雌性,角也更大更長。非洲野牛屬夜行動物,日間會避開烈日高溫,常躲在陰涼處或浸泡在水池或泥濘中。非洲野牛有一個恐怖的綽的号--“黑色死神",雖是純素食動物,但卻是非洲最危險的猛獸之一,與非洲獅、非洲象、非洲豹和黑躍牛并稱為“非洲五霸”。它們體型龐大,以勇猛強悍苦稱可與兇猛的非洲獅一對一地戰鬥而不至落敗。它們也會攻擊人類,而且行動速度較快,是以一旦遭到非洲野牛的攻擊,絕對是一場災難。由于非洲野牛長期在野外生存,脾氣暴躁,野性十足,是非常不好惹的狼角色,是以至今無法被人類馴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歐洲野牛</h1>
歐洲最大的原生食草動物,擁有非常龐大的體型,頸部、頭部和前半部的毛發較短,頭部體積大并有寬闊的前額,前半部軀體巨大,肩部到前背有隆起,脖子短粗健壯,胸椎肌肉強大。雌雄野牛都長有向上彎曲的角,兩角粗大尖銳而呈弧形,可作為戰鬥和防禦之用。歐洲野牛喜歡栖息在落葉闊葉、灌木叢的開闊空間,以食草為主,也吃嫩芽和樹葉,一頭成年雄性野牛一天可以消耗32千克的食物。歐洲野牛曾經廣泛分布于歐洲,因為被濫捕,最後僅存的一頭野生歐洲野牛也死于1627年的高加索西部地區。1951年,歐洲野牛又開始被重新放歸大自然,現分布于白俄羅斯、立陶宛、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斯洛伐克和烏克蘭,以及30個國家的動物園中。歐洲野牛和美洲野牛一樣,都有陰晴不定的暴脾氣,它們會攻擊任何看不順眼的東西,同樣難以被人類馴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亞洲野水牛</h1>
又稱亞洲水牛,野生種群分布于不丹、高棉、印度、緬甸、尼泊爾、泰國。由于長期的人為狩獵、栖息地場所喪失、遺傳基因雜化和污染等原因,數量十分稀少,屬于瀕危物種。亞洲野水牛喜歡栖息在熱帶的高地森林、原始的低地森林、熱帶平原的水邊、叢林、竹林或蘆葦叢中,單獨或成對或結小群活動,晨昏覓食水生植物。亞洲野水牛皮厚、汗腺極不發達,熱時需要浸水散熱,并是以而得名。它們體格粗壯,被毛稀疏,多為灰黑色;角粗大而扁,并向後方彎曲;蹄大,質地堅實,耐浸泡,膝關節和球節運動靈活,能在泥漿中行走自如。亞洲野水牛是世界上現生野牛中體型最大的種類,在沼澤地區幾乎沒有動物可以傷害它。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野牦牛</h1>
家牦牛的野生同類,典型的高寒食草動物,性極耐寒,為青藏高原特有牛種,栖息于海1 53000~000的高山草甸地帶,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間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漢草原等各種環境中,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屬于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它們體形大而粗重,比亞洲野牛略小,體毛為暗褐黑色,特别長而豐厚,尤其是頸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幾乎下垂到地面,形成一個圍簾,如同懸挂在身上的養衣一般,可以遮風擋雨,更适于爬冰卧雪。尾巴上的毛上下都很長,宛如掃帚一般,顯得蓬松肥大,在牛類中十分特殊。頭上的角為圓錐形,表面光滑,先向頭的兩側伸出,然後向上、向後彎曲,角尖略向後彎曲,如同月牙一般。野牦牛的四肢強壯,蹄大而圓,但蹄甲小而尖,特别堅硬,穩健有力。家牦牛是藏族先民在距今4000 ~5000年之間由野牦牛馴養而來,逐漸成為藏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野牦牛還有一個色型變異的特有種——金絲野牦牛,屬于極度瀕危物種。全身被毛為金色或者金黃色,外形特征與其他色系的野毛牛無異,數量僅200頭左右,僅分布于中國的西藏阿裡地區和那曲地區西北部,群居生活,但不與其他色系的野牦牛叢集生活、繁殖。
原文作者:邰佳
文章來源:集郵博覽
圖檔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整理編輯:義門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