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福壽螺入侵,哪些方法可防控?專業人士談“外來水生生物”

│徐猛│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産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入侵生态學,主要研究内容為外來水生生物入侵機制及生态影響評估。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專項等項目。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範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及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房苗│

博士,研究方向為入侵生态學,主要研究内容為外來水生生物入侵機制及生态影響評估。

在外來入侵的水生生物名錄中,福壽螺“榜上有名”。它們繁殖能力強,可在水域中大量産卵,在河流、農田、溝渠和池塘等水環境旁,經常能發現一些橢圓形或者圓球形的粉紅色物體粘附在離開水面的管道、石塊、水生植物、田埂或木樁上,每一個這樣的“橢球”就包含着數十至數百,甚至上千個福壽螺卵。

福壽螺是從何時入侵廣東,它們會帶來怎樣的危害,應該如何防控?帶着問題,記者找到了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産研究所的徐猛博士和房苗博士來解答。徐猛指出,福壽螺自20世紀80年代入侵我國,是首批入侵中國的16種外來物種之一,帶來了嚴重的生态和經濟危害。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現已形成了實體、化學和生物等針對福壽螺的防控措施。

四大“罪狀”

Q《海洋與漁業》:福壽螺從哪裡來,會引發哪些危害?

A

徐猛:福壽螺又名蘋果螺、大瓶螺,為中腹足目、腹足綱、瓶螺科、瓶螺屬的兩栖淡水貝類軟體動物,原産于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現已在全球範圍内對生物多樣性、農業生産和人類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和威脅。200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外來入侵物種專家委員會将其列為世界100種惡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福壽螺入侵,哪些方法可防控?專業人士談“外來水生生物”

▲ 福壽螺卵

福壽螺入侵,哪些方法可防控?專業人士談“外來水生生物”

▲ 福壽螺

1981年,福壽螺作為一種經濟食用動物被引種到廣東省中山市,後因食味不佳及市場化失敗,遭棄養并迅速擴散。由于其适應性強、生長迅速、繁殖力高和缺少天敵等原因已在我國南方多省建立了自然種群,并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2003年,原國家環保總局也将其列入《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為首批入侵中國的16種外來物種之一。

福壽螺的危害性主要展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對水稻等作物造成嚴重經濟危害。福壽螺能大量取食水稻秧苗,我國南方主要省份每年大約有上百萬頃面積的水稻遭受福壽螺不同程度的危害。據報道,2006年全國水稻受福壽螺危害面積超過450萬畝,僅在廣西就有250萬畝農作物受害。在福建等省份的福壽螺重災區,水稻單産減少3~5成。全國每年用于防治水稻福壽螺的農藥費用估計接近或超過20億元。除水稻外,福壽螺對于茭白、菱角、慈姑、紫雲英、空心菜、芡實等作物和蔬菜也有較大危害。二是破壞水生生物多樣性。福壽螺與本地螺類競争資源,導緻本地種減少或消失;福壽螺食性雜,可取食大型水生植物、浮遊藻類、附着性浮遊生物、無機及有機碎屑等,幹擾或改變水生生物群落的組成和結構,影響生态系統功能。三是福壽螺排洩物影響水體環境。福壽螺食量和排洩量都很大,其大量的排洩物會導緻水體氨氮、硝态氮和溶解性磷酸鹽含量上升,溶解氧含量和氧化還原電位下降、改變水體理化性質和水體微生物含量,影響生态系統功能。有證據表明,福壽螺通過改變水體性質抑制本地物種的生長,而福壽螺的高耐受性和抗性使得自身受影響較小。四是對公民健康的影響。福壽螺是引起人類嗜酸性腦膜炎的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在我國浙江、北京、福建、廣東和台灣等地已有因食用福壽螺引起嗜酸性腦膜炎群體發病事件。

福壽螺有較強的生存能力

Q《海洋與漁業》:福壽螺為何大爆發,有哪些驅動因素?

徐猛:一是福壽螺的繁殖能力驚人。它的壽命受水溫和食物豐富程度影響,一般為2~5年。性成熟的福壽螺交配時,雄螺爬于雌螺殼上,雄螺陰莖鞘翻出插入雌螺雌性孔中,交配時間長達2~4h,交配完成後,受精在體内進行,這種精準的交配政策,緻使它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此外,在福壽螺自然種群中,雌螺的個體數往往多于雄螺,每個雄螺可以多次與不同雌螺交配,保證了其種群的不斷壯大。福壽螺一般1年可生産2~3代,幼螺3-4個月即可達到性成熟,具有“三世同堂”現象。

二是福壽螺的食物來源多樣,忍饑挨餓能力強。當食物比較充足時,福壽螺會優先取食營養含量較高的食物,偏愛植物比較幼嫩的部分。福壽螺不僅可以以浮遊和大型植物為食,而且也可以以水生昆蟲、甲殼類、小魚等充當食物,這為其快速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保障。福壽螺具有獨特的消化系統,體内各消化酶高效協同地發揮作用,使其對食物具有更加充分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即使在極端饑餓狀态下,福壽螺還可以通過殘殺同類、取食螺卵或攝食一些水生動物的腐屍加以應對。此外,福壽螺的耐饑餓能力也很強,即便在沒有食物的條件下,39%的個體也可以存活6周,少部分甚至能夠持續存活20周。

三是福壽螺具有較強的抵禦不利環境的能力。福壽螺在我國存在二次或多次被引入的情況,基因的變異較大,螺體表觀性狀的可塑性較強,因而對于環境變化具有較強的潛在适應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福壽螺的入侵力,加上我國華南地區适宜的氣候,豐富多樣的水體環境,這些都為福壽螺的成功入侵提供了獨特的氣候和資源保障。福壽螺具有應對低溫環境的能力,比如在溫度較低的冬季,它可以通過降低新陳代謝,以冬眠的方式來應對不利的低溫環境,也可以通過體内某些特定物質(甘油、糖類等)的積累來增強自身的耐寒性。是以,在我國福壽螺存在進一步向寒冷地區擴散的風險。在溫度過高的夏季,福壽螺可以通過發達的運動器官躲避到茂盛的水草下面或爬行至深水區,亦或通過夏眠的方式來應對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在幹旱的季節,不同大小和生理狀态的福壽螺可以在無水或幹旱條件下休眠存活3-29個月不等,甚至連剛孵化不久的幼螺也能夠在幹旱的威脅下,8天之後依然能夠維持50%以上的存活率。此外,福壽螺既可以通過調節自身的新陳代謝水準以降低能量的消耗來應對幹旱,也可以通過螺體喪失一定水分,提高自身的滲透壓來阻止體内水分的進一步喪失來維持正常的生命體征。

房苗:福壽螺的生長對水質沒有苛刻的要求。在清潔和溶氧較高的水體中,福壽螺可以通過鰓進行呼吸;在含氧量較低的水體中,福壽螺可将肺部吸管伸出水面進行氣體交換。有報道稱,福壽螺在幾乎無氧的水體中仍能存活一段時間,且水質短期變壞不會對其産生明顯的緻死效應,它對水體中的酸堿度适應能力也很強。與此同時,福壽螺對來自天敵的威脅較為敏感。當遇到天敵時,成螺會快速把自己埋在泥土中藏起來,而幼螺往往選擇快速的逃逸,這種政策大大減輕了自身的傷亡,加上卵塊的紅色警戒色和含有的化學神經毒素在很大程度上也減輕了天敵的威脅。總之,福壽螺獨特的繁殖特性,廣泛的生态适應性和耐受性為其種群的擴散和爆發提供了很強的生态優勢。

複合方法防治

Q《海洋與漁業》:針對福壽螺有哪些防控措施,有何建議?

徐猛:目前,我國對福壽螺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學防治、農業防治、實體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在這些防治手段中,化學防治是最常用的方法,效果也最為明顯,但會造成水體污染,使用成本也高。常用的藥物包括四聚乙醛、殺螺胺、五氯酚鈉、貝螺殺、百螺殺、密達、百螺敵、硫酸銅,這些藥物能較快地殺滅福壽螺,但是都有缺點或嚴重的副作用。例如五氯酚鈉的毒性和殘留性都很強,長期攝入受其污染的水源會緻癌緻畸;貝螺殺對非靶體的魚類、青蛙等水生生物也是緻命的劇毒物質,控制不嚴的情況下極易污染水體;百螺殺、密達是進口藥,成本較高;百螺敵藥效慢,需要苗前施放;硫酸銅則是重金屬鹽,對水體有污染作用。

房苗:常用的農業防治方法包括采用水旱輪作,如将水稻田改作菜地,福壽螺會缺水窒息死亡。每年冬季,通過整理溝渠,清理淤泥,将準備越冬的福壽螺暴露在空氣中,經陽光暴曬、低溫侵襲和缺水窒息,可有效降低福壽螺密度。實體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撿拾、誘集、捕殺福壽螺,收集福壽螺卵塊。優點是無污染,但效率不高,人工成本較高。

生物防控方面可以采用稻田養鴨、稻田養魚等生态模式,利用青魚、鯉魚、中華鼈、鴨子取食福壽螺的特點,可能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福壽螺的轉化也是生物防控較好手段之一,如嘗試規模化利用螺肉作為飼料,或利用螺卵提取蝦青素作為觀賞魚的着色飼料添加劑等,但轉化效率可能不高,成本不低,現階段尚未形成規模化生産。植物滅螺劑的篩選和提取也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實驗研究表明,五爪金龍、血水草等提取液對福壽螺有很好的殺滅效果,但植物提取液相關生産工藝并未形成,且成本也可能較高,暫時無法大範圍推廣使用。直接采用茶粕代替化學藥物防控福壽螺,也是江西等地常用的生物防控手段之一。

徐猛:針對現行的防治方法及效果,建議采用多種防治方法相結合的方法,并重點發展福壽螺生态調控技術。充分利用魚、鴨等對福壽螺的捕食作用,探索一種能夠控制福壽螺蔓延和減輕危害的科學有效的稻田(水體)-魚(鴨)-福壽螺生态調控技術。

下一步,相關科研機關和企業應加快步伐,開發更多實用的福壽螺防治與利用技術。一是福壽螺應急控制技術研究。挑選高效的防控藥物,并嘗試研發高效、經濟、環保和适用性廣的化學滅螺新技術。二是福壽螺植物滅螺劑的篩選。對自然界中有殺螺作用的植物提取化合物進行廣泛的篩選,選擇有效的植物殺螺劑,嘗試開展相關生産工藝。三是開展福壽螺螺肉利用、螺卵着色、多功能纖維素酶EGXA、抗菌肽等方面的研究,嘗試開發利用福壽螺資源,“以用促控”。

最後,建議政府加強對各種外來物種的引種和養殖監管,防止逃逸擴散;對野外捕獲的外來物種或觀賞性外來物種,健全制度以嚴禁随意放生或丢棄;擴大宣傳力度,提高市民對外來物種的危害防控意識。

│延伸閱讀│

如何區分福壽螺和常見食用螺

福壽螺雌雄異體,個體較大,有完整的螺旋形貝殼。貝殼呈黃褐色,表面光滑。螺體右旋,貝殼近似圓盤形,有5~6個螺層,體螺層膨大。雌螺殼口單薄,外唇直或略彎,厣周緣平展;雄螺殼口增厚,外唇向外反翹,厣外緣的中部略隆起,上下緣向軟體部凹。

中國圓田螺在中國各淡水水域均有分布,中型個體。殼質薄而堅固,外形呈寬圓錐形,有6~7個螺層,皆外凸,各螺層高、寬度增長迅速。殼頂尖銳。殼面呈黃褐色,光滑,無肋,具有細密而明顯的生長線。殼口卵圓形,周緣完整,具有黑色框邊,臍孔呈縫狀。厣角質,卵圓形,黃褐色,具有明顯的同心圓生長紋,厣核靠近内唇中央。

中華圓田螺主要分布于北方各省區,貝殼較中國圓田螺稍小。殼質蒲而堅硬,外形呈卵圓形。有6~7個螺層,各螺層在寬度上增長迅速;螺旋部較前種寬而短,體螺層極膨大。殼頂尖銳。殼面呈黃褐色或黃綠色,光滑,無肋,具有明顯的生長線。殼口卵圓形,周緣完整,具有黑色框邊,臍孔呈縫狀。厣與中國圓田螺相同。

來源:海洋與漁業

記者:李易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