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銀器上的十八般武藝”
甄寶 · 第四話
說到金銀器,
甄寶最先想到的是大唐盛世的畫卷。
1970年何家村出土的那些窖藏器物,
像一位位“親曆者”,
向我們展示了那段觸不可及的璀璨曆史。
唐 赤金小走龍,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唐 鎏金走龍,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唐 鎏金飛廉紋六曲銀盤,陝西博物館藏
唐 鎏金鹦鹉紋提梁銀罐,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唐 銀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唐代鎏金伎樂紋八棱銀杯,陝西博物館藏
當然,最為引人注目的還有
這些器物表面上精美的裝飾紋理,
它們有多久的曆史了?
它們是怎麼制成的呢?
這裡就涉及到匠人們的手工藝了。
由于現代工業化的沖擊,
傳承者的日漸減少,
有些手藝已經失落了……
今日甄寶整理了金銀器手工藝合輯
希望你可以借此重新認識它們
鎏金鍍金包金錯金鋄金……
我們不一樣!
01 鎏金
鎏金又名镏金,也稱為火鍍金或汞鍍金。它是将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塗在銅器表面,經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脫。
中國的鎏金技術自戰國以來大放異彩,中國也是最早掌握這一門技術的國家。通常我們會在古董中的鎏金造像、擺件等上見到,雖然這一門技術并不複雜,但是耗材非常奢侈。時至今日,鎏金工藝已十分少見,大部分都用電鍍金來替代了。
02 鍍金
鍍金,是指用電解或其他化學方法,使金子附着到器物表面上,形成一層薄金。
鎏金鍍金,經常讓人傻傻分不清楚,它們共同處在于都是使金附着在器具上。
但前面說到的鎏金也稱為火鍍金,而現今的鍍金通常是指電鍍金工藝。可以這樣來說,當今的鍍金工藝是鎏金的替代,它暗示了一段時光已成為過去時。
03 包金
包金,是指在器物表面包裹一層極薄的金箔。中國的包金技術最晚在西周時期已得到應用。
古代文獻中有關包金技術的記載并不多,隻有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做了具體介紹。不過,将黃金錘打成箔,再讓金箔粘合在器物表面上,應是各個時期包金工藝必不可少的工序。
04 金銀錯
西漢錯金銀青銅鋸齒形器,河北博物院藏
金銀錯,也叫“錯金銀”,是用金銀絲在器物的表面上鑲嵌成花紋或文字的工藝。
《說文解字》曰:“錯,金塗也,從金昔聲”。金銀錯工藝是中國古代漢族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最早見于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它出現比較晚,大概是青銅工藝發展了一千多年以後,到了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的。對于中國的青銅時代來說,可謂是一抹絢麗的晚霞。
05 鋄金銀
明永樂鐵鋄金蘭劄體龍紋胄,觀複博物館藏
鋄(jiǎn)金銀,是一種将金銀絲嵌入鑄造成型後的鐵之上的工藝,唐代時期已經出現。
鋄金銀的複雜之處在于,金不附着于鐵。是以古人為了做到這一點,需要先将紋飾手工雕刻成型,再用锉刀在器物表面锉出比頭發絲還細的紋路,後以極薄的金箔(絲)鋪在成型的器物上。經過多次地、高頻率地敲打,讓金箔(絲)嵌在網格中。過程極為耗時耗工。
06 錘揲
唐鎏金雙獅紋銀碗,陝西曆史博物館
錘揲(yè)是傳統金屬加工的主要工藝之一,這種工藝時利用金銀質地較柔軟的特點,将金銀捶打出各種形狀。
捶揲工藝最早出現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西亞、中東地區,并大量用于金銀器的成型制作。捶揲成型,最能展現出金銀制品的特質和美感。再加上用錘揲法制造的器物要比鑄造耗用材料少,也不像鑄造器物需要多人分工合作,是以在金銀制作中極為盛行。
考古出土的唐代金銀器,絕大部分都是捶揲成型,足見其影響之大。
此外,
還有花絲掐絲累絲……
這麼多“花樣”
07 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金瓯永固杯複刻
花絲鑲嵌,又名細金工藝,是将金銀等抽成細絲,彎曲勾勒成各種造型,以鑲嵌瑪瑙、翠羽和各色紅藍寶石。
2000多年來,花絲鑲嵌一直為宮廷禦用。一件精美的花絲鑲嵌工藝品,往往是多種工藝的結合,制作工序較為複雜,首先要制成胎型,施以花絲、锼、錾等工藝,再經燒焊,制成半成品,然後經過酸洗、燒藍、鍍金或鍍銀、壓亮、鑲嵌寶石等而成。
而将其做到登峰造極的,當屬天子帝後的朝冠頂飾了。
明朝萬曆帝翼善冠
明孝端皇後嵌珠寶鳳冠
08 掐絲
掐絲,古代金工傳統粘貼工藝之一。将金銀或其他金屬細絲,按照墨樣花紋的曲屈轉折,掐成圖案,粘焊在器物上,謂之掐絲。
掐絲技術起源很早,可能與貴金屬金工藝的包鑲技術有聯系。掐絲琺琅起源于古波斯,成熟于五、六世紀。後由波斯傳到阿拉伯、東羅馬帝國等地 ,至少在遼代已傳入中國。在中國所發現的最早掐絲工藝器物,是一對巴林左旗契丹博物館藏的掐絲花冠金簪。
掐絲花冠金簪
09 累絲
清 累絲指甲套,清宮舊藏
累絲,又名“花作”或“花紋”,屬金屬工藝中最精巧的。它是将金銀拉成絲,然後将其編成辮股或各種網狀組織,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謂之累絲。
累絲工藝,看起來金碧輝煌,奢華絕倫,其中最貴重的是金質累絲,即以純金絲制造,其次是銀質鎏金累絲,銀累絲、銅鎏金累絲等。金屬本是片狀材質,将它們處理成花絲,再進行各項精巧的編織造型,且細節處理到極緻,可見難度之大。
累絲飾品如今的成交價從數萬元人民币至數十萬不等,品種以發飾居多,其次是耳環、手镯等。
10 炸珠
北朝金步搖冠
炸珠,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将黃金溶液滴入溫水中會形成大小不等的金珠,謂之炸珠。
炸珠是唐代黃金制品重要的鑲嵌裝飾手法,唐人很形象地名其為“金粟”。雖名金粟,但這些金珠比粟米要小得多,通常直徑僅為1毫米左右。
金屬珠粒工藝,在四大文明古國都曾廣為流傳,是金屬焊接技術普遍使用之前最常見的首飾裝飾手法。早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廣泛應用于珠寶制作中。它通常和掐絲、編織、鑲嵌一同使用,漢代這種工藝就已經出現,唐代仍很流行。
11 錾花
清金錾花扁壺,清宮舊藏
錾(zàn)花,是使用一整套具有各種基本圖形的錾子,通過錘擊錾子,使金屬表面呈現凹凸花紋圖案的工藝。
錾花工藝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戰國,至今仍然在沿用。與镌刻和雕刻不同的是,在錾花過程中金屬不會被消減掉。
以錾、搶等方法雕刻圖案花紋,通過陽錾、陰錾、平錾等具體手法,在金屬上加工出千變萬化的浮雕狀圖案。錾花圖案的藝術感染力,由此而來……
北宋 錾花金盤
關于金銀器的手工藝,
還有很多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
在認識它們的同時
我們不妨從最感興趣的一樣出發
了解它千百年的曆史痕迹
将這份美的記憶一直傳承下去~
<END>
-以上圖檔來自于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